国鹏所藏的部分老唱片。
国鹏老磁带照片。
给过国鹏很大支持的当代著名琴家林友仁。
“虽然上了热门微博,但我很清醒,事情最后还是我来做,没有上百万资金无法出版20世纪古琴音乐全景巨著……本应国家拯救的国粹遗产,是我单枪匹马……我用八年的青春苦苦追寻,但梦想依然尚未实现。”这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播国鹏不久前写在自己微博里的一段话。他用8年的时间收集了近600首从未出版过的古琴录音,现在想把这些录音整理出版,但事情进展得并没有那么顺利。被列入世界“非遗”十年后,古琴的文化保护之路依然漫长。
1 兴趣缘起
“用一千年前的乐器演奏的中国古乐是什么样子呢?”带着这些疑问,他花10块钱买下了自己的第一张古琴CD,无意中开启了他的古琴录音收藏之路。
10块钱买下人生第一张古琴CD
1999年,在念大学一年级的国鹏因为兴趣,做了学校广播电台的音乐节目主持人,他需要大量的音乐资料来为自己的节目筹备素材,这也为他接触到自己生命里的第一张古琴唱片埋下了伏笔。有一天,他在位于王府井的北京音乐书店淘碟的时候,发现有张CD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本辑CD中,弥足珍贵的是陈雷激先生所用之琴为宋代名琴‘琅石泉’。据悉此琴已被一位台胞倾其一生积蓄购得珍藏,本专辑愿以此作为高山流水之知音。”国鹏当时很好奇,“用一千年前的乐器演奏的中国古乐是什么样子呢?是什么样的音乐让这位台胞甘愿倾其一生积蓄呢?”带着这些疑问,他花10块钱买下了自己的第一张古琴CD,无意中开启了他的古琴录音收藏之路。
每当兼职挣到一笔钱的时候,国鹏总是习惯去买张古琴CD犒劳自己。某一年过生日时,他还买了近200块的《吴景略古琴艺术》双张CD,开心了好久。
时间就这样来到了2005年底,国鹏发现国内的古琴唱片自己已经买尽了,而以前没来得及买的一些CD也已经在市场上找不到了。他意识到,这些唱片如果再不收集,可能以后就陆续再也购买不到了。很多古琴唱片因为销量少的缘故,永远都不可能再版。“当时我买了近100张古琴唱片,那会儿流行开博客,我就把已经出版的古琴唱片做了一个整理。”2006年初,这个名为‘国鹏藏中国古琴CD音乐目录大全’的帖子开始在网络上流传,直到今天还能被搜索到。而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国鹏立志,希望可以收集到天下现存的全部古琴录音。
2 收集之路
生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这批老琴家,被当代古琴学界认为是最后一代传统文人琴的留守者。这些人在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时间里,完成了各自的师承古琴教育,基本保留了此前千年未有大变的古琴演奏面貌。
寻找传统文人琴最后的留守者
国鹏说,在古琴的各种录音中,老一辈琴家留下的录音最为珍贵。1956年,查阜西率领王迪、许健组成的三人小组遍访全国23地83位琴人,留下了285曲古琴录音。这批录音被国鹏称为是中国传统文人琴的第一次亮相,也是一次绝唱。
这批珍贵的录音,被公开出版的只有“老八张”中的53首和其他一些零散曲目,数量不及总量的五分之一。“其中绝大部分内容都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资料研究室,不出版、不传播、不整理、不利用。”国鹏在不久前的一次演讲里这样说。“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但是至今为止,这个遗产的保护力度很弱,尤其是对于古琴音像资料的保护和整理方面。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古琴历史音像抢救式的整理和保护没有专人和专业的机构来操作,而这原本是申遗成功之后政府向全世界的承诺,国家行为的缺失使得绝大部分人对于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都只能从文字中去想象,古琴的珍贵历史音像本应像其他实体文物一样由专业博物馆收藏整理或者公开出版,对普通公众、音乐史学者、古琴爱好者和全世界爱好音乐的人开放并与之分享。”
从2006年开始,国鹏踏上了一条私人收集整理古琴老唱片、老录音的道路。他先从北京的琴友圈里开始收集,之后再慢慢扩展开。琴友们听说他在做这样一件事,愿意帮忙的人很多,就这样,国鹏手里的录音“雪球”也就越滚越大。为了收集老录音,国鹏做了很多实地考察,去了苏州、上海、广东……2009年,国鹏又开始做古琴老磁带和老唱片的整理,“当年很多老的古琴资料都是由琴家的弟子或后人用磁带将此前的老唱片和老资料转录,而老唱片则是录音工业时代的前磁带时代的产物。”胶木唱片、开盘带、薄膜唱片、密纹唱片,以及再往前的78转粗纹唱片,他都有涉猎。
国鹏告诉记者,生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这批老琴家,被当代古琴学界认为是最后一代传统文人琴的留守者。这些人在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时间里,完成了各自的师承古琴教育,基本保留了此前千年未有大变的古琴演奏面貌。根据他收藏的录音资料显示,有录音存世、年龄最大的古琴家是生于1869年的马寿洛(马祝眉),他在1958年89岁高龄时留下了6首录音;现存录音年代最久远的古琴录音来自1934年上海百代公司为张友鹤录制的乐曲《平沙落雁》。
但也有个小例外,1912年德国人休伯特·缪勒曾经来到中国,他找到一位名为徐律远的宫廷乐师,录下了徐当年演奏的四首古琴 曲子。这份录音今天仍然收藏在德国民间艺术博物馆里,德国人并没有将录音公开。这份录音是国鹏一直想要努力得到的,这也算是他现在收藏领域里暂时的小空白。“不过这不是真正的古琴唱片,而是民族音乐的采录。”
3 困难重重
关仲航的儿子现今都已经去世。他的录音国鹏是通过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在一个和尚处发现的。这个和尚是关仲航儿子的一个弟子,现在住在贵州山里,他和国鹏通过微信保持联络,被国鹏收集的故事感动,很痛快地就把录音传了过来。
搭建“中国古琴人际网”
搜集老录音的过程里,困难重重。且不说对方是否会把资料交给国鹏保管和整理,有时候就是找到这些手里有资料的人,都具有极高的难度。有的老琴家去了台湾,有的琴家去世后没有后人,有的琴家的弟子去了日本、美国。但凡超出中国大陆的范畴,国鹏就要多费些工夫,甚至有的琴家连生卒年份的考证都已经成了困难。
很多地方国鹏必须要亲自去,有的录音他一找就是8年,今年才刚刚寻觅到,比如关仲航的录音。关仲航当年是北京古琴研究会的成员之一,九嶷派的传人,“文革”时到了贵州,贵州当地的琴人很少,而关仲航的儿子现今都已经去世。他的录音最终国鹏是通过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在一个寺庙里面的 一个和尚处发现的。
这个和尚是关仲航儿子的一个弟子,现在住在贵州的山里,和尚和国鹏通过微信保持联络,他被国鹏收集的故事感动,最后没费什么周折,很痛快地就把录音传了过来。国鹏说,自己每天在做的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的中国古琴人际关系网。
帮助国鹏的,除了古琴圈的人,还有老唱片收藏界的人。胶木唱片的转录,必须首先找到当年老唱机才能播放。
去年冬天,国鹏有机会得到他一直在寻找的1934年录制的南京琴家夏一峰的两张唱片,《良宵引》和《静观吟》,以及徐元白1934年录制的《普庵咒》。提供录音的是扬州的斫琴家马维衡,在他的古琴博物馆中珍藏有当年北京闵派琴家陈长林送给他的原始碟片。
国鹏从陈长林口中得知这一消息,他给马维衡打了一个很久的电话,马维衡被国鹏感动,同意提供资料。之后马维衡借扬州古筝乐器厂厂长在北京出差的机会把唱片从扬州带给国鹏,马维衡的这位朋友住在机场附近,而国鹏只有一天时间转录。
“这一天北京下着大雪,上午我从位于西五环的家中出发到位于顺义的首都机场附近的宾馆先取回唱片,下午4点回西四环国际台做节目,7点下直播后飞奔去北四环健翔桥找擅长处理民国老唱片的何毅先生,让他备好唱机,我带着专业设备采录,完工后我开车再专门把两张老唱片送到首都机场附近的宾馆,半夜再回到位于西五环的石景山,一天内光是开车就将近200公里。”这样辗转的事情在过去8年里还有很多很多。
4 琴家相助
林友仁拿出一个大箱子,箱子里面装了23盘古琴老磁带,这些是他一生收集和整理的古琴录音精华,全部是已经过世的老琴家的老录音。林友仁没做过多的解释,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你拿去整理吧”。
林友仁将毕生收藏无私托付
收集工作做到后来,国鹏发现能给他资料的人越来越少,而且他需要拜访的古琴圈的人的段位也越来越高,很多资料必须要找到琴家本人才有可能拿到。
2010年秋天,国鹏通过苏州琴友徐梁认识了徐的老师广陵派大师林友仁。林友仁当时在北京的女儿林晨家里养病。国鹏以帮徐梁带礼物给林友仁为契机,有了第一次去林家拜访的机会。那一天,国鹏只是向林友仁父女展示了自己收藏的录音,其他内容并没有聊太多。
过了一段时间,林晨主动给国鹏打来了电话,让他再去家里见一次父亲,并在电话里说有些东西要给他做整理。再次到了林家后,林友仁拿出一个大箱子,箱子里面装了23盘古琴老磁带,这些是他一生收集和整理的古琴录音精华,全部是已经过世的老琴家的老录音。林友仁没做过多的解释,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你拿去整理吧”。国鹏深知这责任重大。
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国鹏完成了林友仁交给他的这批磁带的数字化整理工作。他一边做整理的同时,还一边在进行琴家们的采访工作,国内重要的琴家,他几乎都进行过采访,并且留下了影音资料。2012年11月,国鹏来到了林友仁在上海的家,他打算对林也进行一次系统的采访,他想请林友仁谈谈这批老录音资料是怎么搜集到的,以及回顾自己的古琴生涯。
当时林友仁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白天需要做血液透析,国鹏当天晚上9:30到的林家。在采访的过程里,国鹏几次担心林友仁的身体状况,好几次表示“今天就先到这里吧,下次我再来再聊”。但是林友仁坚持要当天聊完所有的内容。国鹏当天拍下的照片里,林家的时钟显示着时间的推进。林友仁不仅回忆了自己收集老录音的过程,还提到自己录制的唱片里,最满意的一张是他1998年在英国南威尔士录制的《林友仁古琴艺术》,他提到了当时使用的琴、自己录制时的状态、还有用的是哪份谱子。林友仁讲到自己年轻时在上海音乐学院做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时候,国鹏也理解了为何他愿意如此慷慨地将自己毕生收集的资料提供出来,因为林友仁如今看到有个年轻人在做自己当年的事情,有种托付和传承的感觉。
这次采访持续了3个小时,林友仁一直和国鹏聊到了第二天凌晨。国鹏临走的时候,林友仁拉着他的手说“这件事你好好做。”
那是国鹏最后一次见到林友仁,2013年10月12日21时40分,林友仁在上海去世,享年75岁。
在国鹏收集古琴老录音的过程里,身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的林晨也一直在支持和帮助他。“林家两代人在帮我做这个事情,毫无保留。这是所有古琴老录音收集故事里,我最难忘的一个。”
5 时不我待
从1985年开始,中国古琴的演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东西消失得非常快,传统的古琴演奏方式受到西方影响和冲击很大。再不拯救的话,古琴的异化过程会非常之快。”
今日许多人的演奏已经变了样
讲到这里,国鹏打开了随身携带的一个笔记本电脑,电脑里有着许多个文件夹,里面大文件夹套着小文件夹,都是这些年他整理的各种古琴录音。685个文件夹,7824个文件,208个G,超过万首的古琴曲子,这些还不是他收集的全部内容。
“现在从我个人努力的角度来讲已经到95分了,最后的部分可能要靠机缘了。”在国鹏眼里,要达到100分,首先是要把现在整理到的录音进行出版,另外可能还存在遗漏的资料,他也希望进一步进行整理。
国鹏的笔记本电脑里,有一份他列的详尽的出版报告。其中包括了出版预算,以及他希望出版的内容。他列出了6个出版标准,包括:出版稀少且绝版的历史唱片曲目;大师未出版的代表曲目;从未有录音出版的历史琴家曲目;濒临失传,罕有人弹的代表曲目;代表大师不同艺术时期的未出版曲目和古琴大家之间罕见的合作曲目。在这几个标准下,他计划先遴选出150首曲子进行出版。
“现在的出版障碍主要是资金与版权的协调,光是版权协调就非常费劲。老录音需要后期数码处理,唱片的制作。我初步算下来,需要近百万的投入。”国鹏很希望将这批录音尽快出版,因为他认为,这些大部分录制于1934-1968年间的老录音,琴家们的演奏手法和表现方式还没有受到西洋影响和冲击,而今天很多琴家的演奏已经变了模样。
明代徽王朱厚爝编辑的古琴谱《风宣玄品》里有这样一段话——“其身必欲正。无得左右倾欹。前后仰合。其足履地。若射步之状。目宜左顾徽弦。不宜右视其手。手腕宜低平。不宜高昂。左手要对徽。右手要近岳。指甲不可长。只留一米许。甲肉相半声不枯……不宜飞舞作势轻薄之态。欲要手势花巧以为好看。莫若推琴而舞。若要声音艳丽以为好听。莫若弃琴而弹筝。此为琴家之大忌也。务使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能心与妙会……”
国鹏一边从笔记本里调出了一段管平湖当年演奏时的老视频,一边对照着念起《风宣玄品》里的这段话。在他眼中,今日许多有名望的琴家在弹琴时已经离传统相去甚远。从1985年开始,中国古琴的演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东西消失得非常快,传统的古琴演奏方式受到西方影响和冲击很大。再不拯救的话,古琴的异化过程会非常之快。”
收藏在国鹏电脑里的这些录音的演奏者,很多已经离世,国鹏说“其中很多在20世纪古琴历史上非常有影响的大家,一生仅有的几首录音都没有机会出版过,我很替他们打抱不平!”
■ 琴家说
这些录音弥补“老八张”不足
●古琴艺术家丁承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查阜西率领王迪、许健走访全国,录下了八十几个琴家的录音,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古琴录音采集,以后再也没有办法做起来。这些琴家都从民国年间走来,当时还都健在,这些录音出版了“老八张”,对这一次采录进行了压缩,很多应该收入的内容没有收入,后来王迪跟我讲过,这次出版他并不满意。国鹏这次拟出版的录音,很多是这次采集到的录音,同时也有扩展,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弥补了“老八张”的不足。可以让今天弹琴的人知道,当时的琴家是怎么弹琴的。
据我所知,国内并没有一个机构进行类似这样的收集整理工作,查阜西先生当年采集到的录音大部分保留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但他们只是放着,立足于藏,外面的人想听却听不到,连我都听不到,更不要说别的人。我曾经让音乐学院发函件,希望翻录其中的曲子,可以付费,都没有做成。顾梅羹有5首曲子在里面,顾的后人去录都没能录成。我纳闷,当年在采录的时候也没有说买断版权,这个不应该成为一个单位的私有财产。我曾经去过香港的录音公司,人家说,我想要哪首曲子就帮我录哪首,一分钱不收,我这样录到了一整盘顾梅羹先生的录音。
所以现在如果有民间机构愿意出版国鹏的录音,是件很好的事。
■ 认识古琴
古琴简介
古琴,又称琴、七弦琴,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艺术并不仅仅指古琴这种平置弹弦乐器,它由琴制、琴弦、琴谱、琴曲、琴史、琴歌、琴社和琴派等构成。古琴艺术是总括了中国文化历史创造精华的艺术遗产,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继昆曲之后,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第二个入选的项目。
古琴名曲
《广陵散》、《高山流水》、《平沙落雁》、《酒狂》、《关山月》、《潇湘水云》、《阳关三叠》、《梅花三弄》等。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找“老八张”来听(“老八张”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根据1960年编创的珍贵古琴录音母带整理出版发行的“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全套共八张CD的简称。当时在中国唱片社及各地电台的支持下,共录制琴曲约1500分钟。皆是名家名作)。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鞍山日报》等
C14-C1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姜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