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玩家沉迷收藏古建筑
http://www.socang.com   2013-11-18 11:00   来源:南方日报

  “不用多久,300多栋不同风格的古建筑将沿着山麓这条小河的两岸拔地而起,代表着不同朝代、不同地方的人文建筑景观与云髻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态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民间建筑博物馆。”岭南收藏家骆柱英指着身后一片正在异地重建的古建筑对南方日报记者自豪地说。  

  咫尺之外的空地上,有条不紊地堆放着一大堆不知道从哪里拆卸回来的残砖破瓦、朽木断梁,每一堆的上面都贴好了特殊的标记,以便工人们使用时不会打乱。

  近年来,全国各地日渐频繁的城镇化建设和“大拆大建”使得大量没有达到文物保护级别却充满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面临被永久性摧毁的厄运。由于越来越多的人迫切希望留住对家乡和城市的集体记忆,由此在投资领域催生了一个新的门类:古建筑收藏。前不久因为公开向新加坡捐赠两座古建筑而备受舆论关注的成龙以及目前正在广东新丰县云髻山脚下规划建设中国第一座民间建筑博物馆的骆柱英,便是这一新的收藏门类里边的弄潮儿。

  值得一提的是,胡润百富财富报告把古建筑收藏列为继名表、书画、瓷杂、汽车、名酒等传统收藏品类之后的第六大最受高净值人群青睐的投资对象,而且,在这六大热门品类里边,古建筑和书画均是为数不多的在最近3年连续维持增势的品种。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冯善书

  收藏动向▶▷

  300多栋古建筑迁往广东

  若非亲眼见证,很多石友都不敢相信,奇石界的大玩家、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骆柱英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一口气收回了300多栋古建筑。因为在他们眼里,收藏这些庞然大物,比收藏书画、奇石和古玩瓷杂等其它任何投资品类都还要烧钱。

  一个星期前,广东著名建筑学家李绪洪与记者一起应邀前往从化市温泉镇,观摩骆柱英在家门口已经建好的一栋样板,一路上都嘀咕着“不可思议”。在他看来,就算把这些“破房子”收回来可以不花一分钱,但是要换个地方把他们原本原样地重建起来,至少要耗去比新建一栋类似的建筑多几倍甚至上十倍的价钱。何况,这些古建筑的实际建造时间已经过去几百年,由于时间跨度实在太大,这几百年建筑学、材料学、美学以及人的审美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样一些无法回避的文化冲突中,把他们肢解后再重装回去,肯定会面临许多“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冲着这一点,骆柱英的这股决心和韧劲很大。

  直到看完样板,然后再一处处地观摩骆柱英在云髻山脚下已建和在建的那些从全国各地拆解后迁移过来的古建筑,李绪洪才彻底相信,骆柱英真的在腾挪着一次前无古人的大手笔。

  “目前已经建起的一些主要是明末和清代的徽派民居,这些建筑虽然以木结构为主,却综合运用多种建筑雕刻艺术,基本上融石雕、木雕和砖雕为一体,你看,那就是徽派建筑最有特色的马头墙、小青瓦,”穿过一片吊脚楼,李绪洪教授指着几栋刚建好的大房子对记者说,“300多栋这样的房子沿着一河两岸拔地而起,就成了一片大规模的古建筑群,如果融合的建筑流派和历史朝代较多,那就成了一座不折不扣的民间建筑博物馆,像他这样的建法,目前在全国都找不到第二家。”

  回报模式▶▷

  可通过场租门票获得回报

  古建筑收藏作为一种新的投资门类,实际上十几年前已经在内地不断加码的城镇化建设中悄悄兴起,只不过,真正进入公众的视线则是因为前不久香港影星成龙公开宣称要将自己收藏的几栋古建筑捐赠给新加坡。

  骆柱英告诉记者,确如李绪洪教授所说,重建这些古建筑,比新建一栋类似风格的建筑要贵很多。那么,如此大规模的建筑群,要一件一件拆解后搬回来再建,势必耗资巨大,骆柱英当初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和冲动介入到一项如此高门槛的投资来的呢?

  “早几年,我和一帮石友走南闯北,到处找石头,途中看到许多非常有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的古民间因为城市化建设而毁之一炬,当时感到非常痛心。”骆柱英对记者坦承,那时候自己在内心就萌生了一个念头,要想办法扶持这些即将倒塌的历史。

  别看骆柱英收藏了如此大量的老房子,实际上,里边相当一部分早期并没有花多少钱。譬如在从化修建起来的那栋样板房,当初的屋主准备建新房子,要把老房子拆了扔掉,突然遇到有个“傻子”居然愿意花钱买下这些“烂砖烂瓦”,于是只开了6万元的价格。虽然后来在重建时多花了几十万,然而,骆柱英仍然觉得非常值。

  “对于盈利模式的问题,其实根本不用担心。”李绪洪教授说他这些年在全国各地调研,也接触过一些古建筑利用的案例,尽管古建筑不能像其它收藏品一样可以倒来倒去,但是,只要把它们修复后保护好,不但可以保持建筑原有的功能,还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打造成一处不可多得的风景区,或者规划成其它主题高档经营场所,从场租、门票和高档服务等收入方式来获得源源不断的回报。

  李绪洪:广东普宁人,博士,文博研究馆员,建筑学教授,国画家,中国美协艺委会委员,广东美协理事,曾任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现为广工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岭南著名艺术家、建筑学家李绪洪:

  古建筑保护最忌“破坏性维修”

  ■专访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骆柱英收藏和保护古建筑的行为?

  李绪洪:30多年来,很多地区城乡建设的重点都放在了“量变”的追求上,忽视“质变”的意义。高速推进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大潮中,大量的历史建筑和人文环境遭到了建设性破坏,这不仅直接撕毁了一个城市的形象,也彻底摧毁了人们对家乡的集体记忆。骆柱英实际是在以个人的一己之力来护卫和扶起那些即将倒塌的历史,帮助我们重新找回失落的记忆。

  南方日报:哪些地方的古建筑容易受到破坏?

  李绪洪:一般而言,最容易遭到破坏的古建筑有以下几个区域:一是城市中心区,若文物部门管理不到位,在现代建设中未及时通过排查列入保护范围,很可能被当作危房拆除,或部分破坏,有的甚至被“圈地”征用;二是城郊,人迹相对罕至,很多有价值的古建筑因为长期被忽视而处于自然荒废的状态,极易被人为破坏;三是农村和公路两边,由于发展需要而首当其冲。

  南方日报:国内还有其他人或民间机构在从事类似工作吗?

  李绪洪:近几年媒体报道过的就有很多,如前段时间在舆论界引起轩然大波的成龙捐赠古建筑事件,还有成都某老板从多地收回一栋老房子建成高档饭店等等,但像骆柱英如此大规模的此前并没有听说过。在文物保护部门做好管理排查的前提下,民间资本有序进入的投资收藏行为,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无疑大有好处,值得鼓励。

  南方日报:目前岭南地区的古建筑保护存在哪些问题?

  李绪洪:近年来,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对古建筑的保护可以说是越来越重视了,但有些“保护”实为“破坏性的维修”。首先是规划上的错误,有的盲目追求工程规模,使之富丽堂皇;有的则是为了追求旅游经济效益,改头换面或推倒重建,甚至凭空捏造,使之成为一个“假古董”。其次是维护方法上的错误,古建筑的维修原则是“修旧如旧”,然而一经动手却成了“焕然一新”,其中原因,既有工艺上的偏颇,也有用料上的不当。古建筑是一个不可再生的文物,破坏掉了,就没有了,因此每次调研回来我都无比痛心。

  南方日报:在收藏古建筑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更好地保护?

  李绪洪:所有的古建筑,在经历漫长的时间摧残后,不管在结构、外表,还是在附属环境上,都已经变得非常脆弱,稍不小心,就会对其造成二次伤害或不可回头的永远性伤害。因此,在收藏古建筑的过程中,最忌的是“保护性的破坏”。譬如,在修复过程中,由于施工者本身历史文化知识的缺乏,对建筑的某些结构部件张冠李戴,或者因为不专业,以当代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式来修补这些历史文物,造成不伦不类,甚至因为局部的修复不当而损害建筑整体价值。要避免走上这样的歧路,最好的办法就是聘请有真才实习的建筑专家来参与指导修复。有的缺陷甚至不修复比修复要好,就像断臂维纳斯。

  南方日报:古建筑收藏的资金门槛往往都很高,投资者本身可以获得哪些回报?

  李绪洪:古建筑的收藏与书画、瓷杂和名表等其它收藏品类的投资很不一样,最主要就是表现在回报方式上。投资书画、瓷杂随时都可以通过个人流通途径拿到拍卖行去套现等二次交易方式来获得回报,但收藏古建筑却不能。收藏者一般情况下也不会这样做。不过,修复并保护得当的古建筑,可以通过对外展示,收取场租和门票,或者作为高档经营场所等其它更具有可持续性的方式来获得回报,俗称卖环境、卖文化。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古建筑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4549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