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府邸建筑已经全部被烧毁,只剩下门头梁。
■梁耀枢留世作品。
○传奇轶闻
梁耀枢字冠祺,号斗南,晚号叔简,杏坛镇光华村人,他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
据《旧县志》记载,梁耀枢不仅自幼聪明敏悟,还相貌出众。据介绍,他“犀角(相术家语,指额角)隆起,额圜如月,耳白于面(耳朵颜色比面色洁白。史传记载,宋代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有此形相),两颧高下与鼻端齐,彩现眉睫间。
从梁耀枢的遗像也可见,他面容清秀,浓眉大眼。按今天时尚的说法,梁耀枢是个帅哥,家中富裕,是正宗的“高富帅”。皇宫内两宫太后看到梁耀枢长得眉清目秀仪表堂堂,兼之他的气质甚佳,在当朝官员中绝无仅有,多次惊叹梁耀枢为一位真正的“金玉君子”。
勤奋有才得恩师赏识
梁耀枢兄弟六人,他排第五。在少年时代,他的父母就相继过世,家道从富裕渐趋艰难,得到经商的堂兄梁介眉全力资助,才免去辍学谋生的命运,成年后仍能安心读书应试。在清贫中,梁耀枢更加埋头苦学,一心一意想考取功名,报答父母,光宗耀祖。他起初受业于勒流名儒廖亮祖(伯雪),随后与四兄梁耀藜、六弟梁耀宸同到省城学海堂求学,后来又转到著名学者、教育家南海九江人朱次琦门下深造。
朱次琦是道光进士,为官清廉,五十岁后归隐家乡九江礼山草堂著书讲学,康有为、简朝亮等名人即出其门下。在名师朱次琦指授下,加之梁耀枢自己求学非常刻苦,不求急进,对学业精益求精。梁耀枢的学业渐入上乘境界,文艺学术和书法俱佳。梁耀枢三十九岁才得殿试状元,可知他在书塾到高中状元的受教育过程历达三十年以上。
梁耀枢学业大进,“为文气势磅礴,偶作一楹帖,亦效‘登台阁’、‘挽乾坤’声口”。他又十分喜爱书法,对明代正德年间太师、尚书梁储十分崇拜。据《梁耀枢行状》,他“视短而明,能于粒谷作蚊足小字,初抚欧阳率更(欧阳询)书,寻写《闲邪公家传》、《道德经》(赵孟頫法帖),兼通王(羲之)、赵(孟頫)笔意,腕力圜妙。”
经过十几年的相处,梁耀枢的勤奋和才华被老师赏析,朱次琦完成族谱后,想在学生当中找个人作序。有人建议,门徒知名者不少,仅举孝廉就有好几个,何不在这些人中挑个合选者?然而朱次琦非常器重梁耀枢,预言他日后一定成大器,便坚持要其时最年少的梁耀枢作序。开始,梁耀枢不敢贸领此角色,后来还是执拗不过老师的盛情应允了。
数千言状元答卷无错无改
同治元年(1862),梁耀枢中举人。同治十年(1871),梁耀枢39岁,上京参加辛未科会试,大魁天下,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梁耀枢的四哥耀藜、小弟耀宸也都高中举人。
据《翁同龢日记》回忆,梁耀枢中状元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当年梁耀枢的殿试卷虽名列前十名,并非卷首。当时慈善太后因同治皇帝身体不适,就委托军机大臣和阅卷官一起定夺。他们反复审阅,想在十份殿试卷中找到用词不当、笔误等瑕疵,但梁耀枢的卷子行文流畅,整洁无瑕,于是恭亲王奕力荐梁耀枢为状元,阅卷官延熙看到虽文章平实无雄浑之气,但也无可挑剔,于是顺水推舟,玉成佳事,梁耀枢遂大魁天下。
梁耀枢的状元答卷洋洋洒洒数千言,竟然没有一个误字,连写错、擦掉或涂改的半点痕迹都找不到,也实属科举制度上一大罕事。据统计,从隋文帝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共运行了1300余年,唐朝至清代共产生状元638位。既能得状元,又能使答卷毫无错漏涂改的只有一人,那就是梁耀枢。
清廉正直得名“金玉状元”
高中状元,他自然入翰林,担任编修,出任湖南乡试考官,尔后又成为湖北学政。此后,入值南书房、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会试同考官,后在山东提升为正詹事。可以说,梁耀枢一生都奔走在“教育”上。
耀枢从政17年,虽无有记载的突出建树,但为官清廉正直。他主张文学侍从之臣不仅要擅长文墨,而且对于国家大事也要忠言尽谏:“徒以文字居翰林者,是技而已。翰詹立班于科道上,当知近臣之义。今谓不当有谏书。知其一不知其二也。”他一身正气,看不惯考场的作弊行为,力主清除科场积弊,端正士习文风:“士子登高第、入翰林不数年,坐致馆阁,宜讲贯历朝经制务,为明体达用之学,每以此自励,兼以勉人。常谓文衡之责为朝廷得人,于士习文风,尤加警敕。”
法国联军入侵时,他积极参与保荐冯子材、刘亮元、张曜等将领到中越边境抗击法国军队。得知广东学政叶大焯徇私舞弊,他不惧权贵,大力弹劾。在张之洞督粤时,西江北江泛滥,朝臣大都对这位封疆大吏隐忍缄默,梁耀枢却首先撕破情面,犯颜启奏。梁耀枢刚正不阿的品格展现无遗,连专横的慈禧太后也不得不承认:“南书房翰林曰梁耀枢,金玉君子也。”从此,京城人士大多尊梁耀枢为“梁金玉”。一身正气,梁耀枢也得了个“金玉状元”之名。
梁耀枢长期在宫廷内充当文学侍从之臣,也磨平了他的性格棱角,更多国家大事轮不到他插嘴,也不容许他插嘴。形格势禁之下,在朝中,耀枢只能规行矩步,独善其身。梁耀枢五十寿辰时,慈禧又赐赠四言寿屏,上书:“及第芙蓉,冠众香国。校书天禄,为清平官。”平心而论,这是对耀枢一生的公允概括。
连专横的慈禧太后也不得不承认:“南书房翰林曰梁耀枢,金玉君子也。”从此,京城人士大多尊梁耀枢为“梁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