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华:以博伊斯为师
http://www.socang.com   2013-11-04 10:38   来源:艺术国际

  最近,一个关于约瑟夫·博伊斯的展览在中央美院展览馆展出,尽管只是一个文献展,还是引起了当代艺术界的浓厚兴趣。

  回顾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它的发展进程和来自西方的知识及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什么时候介绍什么?流行什么?选择权始终在中国。这种选择以什么为依据呢?在于它必须对应和满足中国在某个时间段的现实需求。

  例如博伊斯,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来自他的艺术观,比如“社会雕塑”。

  11年前我在深圳做了一个展览,叫做《一个老红军的私人生活》。展览将一个刚刚去世的老红军及夫人的日常生活物品进行了展示,包括老照片、记事本、日记、各类证件证书、履历表、衣服、柜子、药瓶、生活工具,还有战争年代留下的小物件如望远镜、绑腿等等。这样的展览显然需要理论的支持,如何定义这个展览呢?我把它和博伊斯的“社会雕塑”挂起钩来。

  在博伊斯看来,一个人的社会行为同时也可以看作是艺术行为,这是博伊斯对艺术的重新定义。表面上看来,社会行为和实践与传统的“艺术”似乎没有关系,但是他们和艺术一样,共同参与了社会变革,塑造了社会现实。所以,它尽管不是狭义的“雕塑”,但可以称为是“社会雕塑”。

  联系到这个老红军,他16岁离家参加“黄麻起义”,到1949年回老家,当年村里一起出去的二十多个小伙伴仅剩下他一个人了。据说老人晚年,沉默寡言,尤其不愿意回忆战争。从老人留下的一些物件中,以及许多琐屑文献中,可以解读出比一般“艺术”更加生动感人的细节。

  这个展览被香港艺术馆看中,邀请赴港展出,引起了很大反响。艺术馆特意把写得满满的几本留言簿给我复印了一套,没想到成为近些年观众反映最热烈的一个展览。许多香港市民不知道“红军”是什么?以为就是红卫兵;一些国民党官兵的后代和一些“红二代”看到这个展览则百感交集,他们对这种非宏大叙事的红军私生活表示了极大兴趣。也有人对展览表示质疑:难道红军的晚年是如此落寞,物质生活是如此简单吗?

  当然,在香港召开座谈会的时候,也有香港学者认为展览名不副实,总是质问,“雕塑”在哪里?艺术在哪里?每到这个时候,我只好拿博伊斯的“社会雕塑”理论解释一遍。

  展出过程中,与一位广州老雕塑家交谈,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就是他表姐的戏剧性人生: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小姐放弃荣华富贵,抗战中参加了新四军,1949年以后成为一个红色的外交家。我为展览想好了题目:“一个香港小姐的革命生涯”。

  这是一个曾经沉迷于好莱坞的富家小姐,从小生活在香港,养尊处优,最后成为一个坚定的布尔什维克。与老红军相比,一个是为了吃饱饭而从军;一个是为了抗击侵略而从军;这些人的经历不同,故事各异,但都可以成为观察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特殊角度。

  遗憾的是,这位当事人由于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各种运动的冲击,她个人的历史资料和物品基本丢失殆尽,由于失去了历史细节,展览只好搁置。

  如此解读博伊斯的“社会雕塑”是否符合他的原意?不知道。不过,对展览而言,这也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孙振华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4236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