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大黄鸭”的中国之旅正式结束,7万名游客来到颐和园,与“大黄鸭”依依惜别。
这只由荷兰艺术家霍夫曼设计的“大黄鸭”,体重600公斤,足足有六层楼高,其足迹遍布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的12个城市。从9月初进驻北京园博园,到“十一”期间光临颐和园,“大黄鸭”不仅引发了一场“全民合影”的狂欢,更上演了一幕“吸金”神话。
据了解,“大黄鸭”在京展出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接待“大黄鸭”的两所公园——园博园和颐和园,门票及其他收入都已过亿元。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争相涌入与“大黄鸭”合影留念,也带动了衍生品售卖、餐饮、住宿、交通等周边产业的发展。
“综合两家公园门票、游船、餐饮等相关收入预计可达2亿元的水平,我们也很高兴大黄鸭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带来不错的联动效应。”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孙群介绍说,事实证明,“大黄鸭”的北京之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此前,因为“大黄鸭”进京选择在靠近六环的园博园和四环以外的颐和园“落户”,一度“不被看好”:主办方担心距离远、门票贵等问题会影响到市民前来观赏的热情。
但这种担心随后被证实是多余的。根据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消息称,凭借着“大黄鸭”和园内美景的号召力,今年5月份才开园的丰台园博园,在今年9月份一举超越故宫、八达岭等老牌景区,成为北京最热旅游区。
来自园博园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的中秋小长假期间,园博园共接待游客19.6万人,接待量居北京各售票景区的首位,按照指定日普通票150元计算,依靠门票等项目就可收入近3000万。其中仅9月20日当天就有8.8万人入园游览,创开园以来新高。
在颐和园,“大黄鸭”同样是“吸金”利器。据介绍,“大黄鸭”在颐和园展示了一个月,该园共接待200万游客,较去年同期增加30%。而在“大黄鸭”亮相首日,尽管是周四的工作日,颐和园全园仍然接待购票游人2.51万人次,同比增长了62.64%。“十一”黄金周期间,颐和园从10月2日至5日连续四天客流量超过10万,在10月4日,客流量一度达到了13.3万的高峰。
由于人气实在太旺,每逢周末,一家老小组成的“观鸭团”便会把公园挤得水泄不通。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庆7天长假中颐和园累计游客接待量66.6万人次,按照规定票价,依靠门票,颐和园至少有近2000万进账。
到访的巨鸭,更是催生了公园相关的“黄鸭经济”。10月27日,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岸边人头攒动、观者如潮,湖上更是游船穿梭,不少游客全家出动前来合影留念,跟“大黄鸭”说告别。记者发现,即便是最后一天,还是有很多游客选择乘船游览,近距离观赏“大黄鸭”,而这也间接拉动了颐和园内的游船生意。一些婚庆公司还趁机安排情侣来此拍摄婚纱照,一对对新人在巨鸭前拥吻留影,让巨鸭见证爱情。
“大黄鸭”的衍生品小黄鸭同样在公园里备受欢迎。根据活动主办方组委会公布的数据,原计划第一批上市的3万只小黄鸭在十一期间就基本售罄,其中包含5000只299元的限量版小黄鸭,及25000只普通版小黄鸭。经组委会与厂商沟通,再次加订了2万只小黄鸭用于售卖。
在颐和园外,“山寨”版的毛绒鸭也受到追捧,一些摊主称,园区内的小黄鸭售价太高,更多游客选择购买“山寨版”小毛绒鸭留念,一天下来卖几百个是常有的事。
不仅仅在颐和园内,“大黄鸭”的魅力还延展到北京的一些高档商区。在来福士地下一层,一家“大黄鸭”产品的专卖店同样是门前人潮涌动,格外火爆,一个印有“大黄鸭”标识的手机壳定价128元,马克杯则要99元,很多年轻人都在店内挑选中意的相关衍生产品。
“大黄鸭”在每个城市展出,都会由当地的公司来承接和宣传运作。”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一位负责人介绍说,“大黄鸭”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也为当地的旅游及零售业带来了极大的商业价值。以北京为例,现在已经开发的,包括手机壳、钥匙链、邮票、环保袋等,都是些小礼品类的东西。
业内专家指出,“大黄鸭”作为文化创意艺术品,与城市的地标、塑像以及其他标志性建筑一样,可以视作一张不错的“旅游名片”。不同的是,“大黄鸭”的商业运营理念更值得学习,一只用普通橡胶做成的“大黄鸭”正是因为将其独特的创意设计,引发了极大的关注,而这种“眼球经济”往往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文化娱乐点,带动很多行业,最终成就了一场商业盛宴。北京出现全民看“大黄鸭”的壮观场景就是最好的例证。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大黄鸭”是现代时尚设计与旅游观光业相结合的成功典范。作为一个旅游观光产品,通过买断或授权一定期限的方式,授权某一地方展出及打造衍生产品,这样,就在全球各巡展地形成一个产业链条,能够全面开发出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