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像开国贰角银币金样
孙中山像开国贰角银币
有泉友在商讨关于开国贰角的数量、品相、版别问题,不妨一起讨论讨论。以《财政部南京分厂民国四年报告书》文载为据:民国元年四月…时铸纪念铜币,镂五谷纹,纪以开国字样,五月铸纪念银币成。八月续铸二角纪念新币,二角金币。以二角银币一千枚,金币十枚呈财政部。
然而如查NGC数据库就会发现有11枚,PCGS为3枚。而再查拍卖会价格,一会儿工夫粗粗查到15条记录,其中2枚重复,其他从图片放大来看均是不一样的金币。这样算来11+3+15-1=28。
于是问题来了,泉友便认为,按照《四年报告书》所言,是不是开国贰角金币有造假的情况?其实不然,这其实也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因为呈财政部10枚,不一定就仅10,这只是成交财政部的数量,并非指的是实际铸造数量。如果用户部呈样或者财政部呈样定性数量就大错特错了。
大清和民国,都没有实行金本位,但都试行过金本位。以黄金位材质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大清丁未、丙午,币面也清楚表明“大清金币”,以区分银币与铜币。而民国期间,下三鸟的金本位虽然不是黄金,但也是尝试推行。但由于黄金储备问题,最终放弃。
所以大清民国的一些币有黄金材质的样币,但似乎除了丙午、丁未为金币样币外,其他都是银币金样,这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一个为金币一两,一个为银币的黄金材质样币,就和一些未经发行的银币出现铜质、铅质的试铸样币一样。
说到底,那些银币金样其实用的模具和银币是一样。例如,金质开国二角是银币金样,而不是金币样币,这就意味着银币上面可能有的“瑕疵”,在金币上可能存在,因为同一模具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孙中山耳朵边的压痕。
而由于模具反复使用,自然会有瑕疵或者损坏,对银币来说这可能会衍生出所谓的版别。有人说银币金样数量不多,怎么也会有版别差别呢?其实银币金样也是如此,在此之前要先弄清楚,银币金样出现的原因及铸造的背景。
固然,银币金样是作为呈样的内容之一,但由于材质贵重,以至于后来成为了用作馈赠高官权贵的礼品,在那个时期,后续铸造很正常。而后续铸造的币和最初呈样的币,期间自然会有短时间,在此期间,造币厂的铸模是在不断工作的,因此就有了所谓版别之分。
又有人会说,是不是后续铸造的量会很大?显然不可能,如果有那么多材料金和黄金储备,早就推行金本位了。因此,银币金样的铸造量不可能很大,加上一些金币回炉重铸,存世不可能太多。具体的数量,咱们都不是造币厂的师傅,确实无法得知。
很多道理其实是相通的,类似的其他币种其实都是如此,包括户部一两、中字一两、孙中山陵墓等等,可以用来参考,但也仅仅是参考,这个东西无法给出具体的结论,但对一些浅显的疑问还是能够做出解释。凡事不钻牛角尖,理清楚逻辑,对自己玩收藏,也是有帮助的。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声明:首席收藏网(shouxi.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