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还有多少能见度
http://www.socang.com   2013-10-14 11:01   来源:东方早报

  文 李旭

  “能见度”是一个油画展的名字,之前我做过一个大展——“时代肖像”,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这个展览上大部分都是绘画?而且大部分都是油画,这是为什么?”我回答,到现在为止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仍然是一个绘画大国。油画尽管是外来画种,但它的表现性和在视觉上的可能性是很有优势的,在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多来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油画为国际范围内绘画艺术的探索也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最近十几年来,我有过几次在国外策展或者调研的经历。在法国,我非常惊讶也非常失望地发现,有着非常悠久艺术成就的一个大国,他们的绘画传统失落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最后一个绘画工作室关掉了,他们不再教画了,而且最后一个绘画工作室的老师不是法国人,而是东欧人。关于法兰西绘画传统的失落,我看到了一个非常苍凉、非常失望的结局。当时在巴黎,看到他们最火的观念艺术家丹尼尔·布伦,画的那些彩条子,完全没有法国的味道,法兰西的当代艺术就像是美国的极简主义,他们已经向美国艺术投降了,这样的状况真让人很失望。

  当我们的目光回到国内,看到各个年龄层次、各种艺术媒介的表现的时候,当然会觉得有点乱,尤其是2005到2008年的艺术市场,爆炸性的、病态的、疯狂的、野蛮的成长中,我们会看到很多人有不少超常态的表现,会感觉很乱。但另一方面我也很激动,有这么多人,这么大量的艺术人口投身到当代艺术这件事上。尽管目的各不相同,尽管这里面有着错综复杂的内驱力,但至少这种表面现象还是令人兴奋的。

  对于“能见度”,我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个方面是油画本身的问题,是油画在整个当代艺术界里面的能见度。如果现在你到一些特别大型的展览上去看,尤其是综合性的国际大展上去看,装置、录像、雕塑、摄影甚至行为艺术,这些形态都很抢戏,而且抢得厉害。我为“时代肖像”布展的时候就发现难度很大。有一些绘画,如果是摆到大的装置作品面前,旁边有多媒体作品,声光电的因素一出来,对绘画的干扰和影响就非常大。油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尤其是当代艺术的大环境中,“能见度”就不可避免地开始变弱。我只能在布置展厅的时候把一些比较严肃的、学术的、研究性的东西集中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这样才会让观众在快速走过的时候稍作停留。快速走过一个展览的时候,每位观众在一个画面前停留的时间可能很短。一个大展上,某个画面如果能够吸引你停留30秒,就已经是很奢侈的了。当然,能够让你停留30秒的作品就很可能会吸引你停留更长的时间。这就是油画的本身、媒介语言的本身在整个当代艺术界当中的能见度开始变弱的现实。

  另外一个传播媒介的问题,就是油画艺术在公众视野里的能见度。接受者在观看欣赏的过程中,油画能够多大程度地打动人?这是一种情感上的,或者是说在接受美学方面的能见度,这个能见度现在也在变弱。1980年代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代。一个小说家、一个画家、一个歌曲的作者、演唱者,一个电影导演,都可以通过一个作品打动全国人民的心,只靠一张画,一首歌就成名走红是完全有可能的。那时候对文化艺术的需求非常强,大家超级饥渴,而现在艺术展览本身面临的竞争就非常大了。我曾经在纽约大学跟他们艺术管理方面的系主任谈过这个事儿,他跟我说其实现在视觉艺术本身正面临着非常大的危机,美术馆想拉赞助,想在媒体上找大版面都会碰到很多行业竞争的问题。其中娱乐业方面的竞争非常大,人家在争夺观众眼球的方面非常强悍,一部大片、一个热播电视剧、一台大型演唱会,一场超级体育比赛……赞助商都愿意用大把大把的钱投在这些一闪而过的事情上,但那些有价值的,非常带有人文研究的成果特征的展览,拉赞助反而非常难。

  从情感上来说,一张油画作品打动人的可能性有多少?绘画艺术在观众审美心理上的能见度是比较弱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事实。于是不得不反思,作为画家,作为一个视觉艺术的创作者,我们究竟在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表达的质量如何?那些原来所构思的,想让别人与自己沟通的结合点在哪里?达成沟通的可能性在哪里?这些都会成为非常重要的时代课题,会成为一个关注沟通的艺术家所应该研究的学问。我在上海生活了25年,除了跟当代艺术界接触,我还结交过非常传统的艺术家,比如说萧海春,我在萧海春的工作室里看他非常传统的水墨山水,基本上都是传承宋元明清的脉络。看他的画的时候,就会想到古时候欣赏画的习惯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现在欣赏作品基本上都在美术馆的展厅里,那个时候则是三五知己约到某家厅堂之中,把一张卷轴摊在桌上慢慢打开。大家为了看这张作品,是要跋涉一点路程的,到了地方也要带着敬仰的心态去看、去体悟和品评。现在的观众在展厅里,在每件作品前匆匆掠过的时候,看作品的态度也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没有抓人眼球的作品会被忽略。

  现在做展览的理由非常之多,有时候是政府方面的需求,要把展览做成一个带有明确目标的庆典,有的时候商业投资的展览背后就是资本运作。这届威尼斯双年展,大量中国艺术家就像是义和团跑到了威尼斯扎堆,还出现了某些投资商在威尼斯包下一个大仓库,分割空间后卖展位给中国艺术家们的奇葩举动。在这个展览过剩的时代,策展人的方法论就是比较策展人水平的一个重要参照指数。画家一生留下来的就是画,策展人留下来的就是一本本的展览图录,尽管装帧不一样,造价不一样,但我们穿透物质性的东西,会看到一个一个策展人的灵魂,他在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体悟和触摸这个时代,去选择和展示艺术界非常生动的众多个体。策展人对各种线索的梳理,有点像一个电影导演在拍戏前选角、选剧本、选外景地,然后实地拍摄,摄影、录音,最后剪辑出观众可以接受的片子的过程。关注策展的方法论,在这个时代真的太重要了,这是展览质量的保证。■

  (作者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本文根据“能见度”——上海油画雕塑院邀请展研讨会发言整理)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中国油画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