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王谢集》,一派文士清雅跃然纸上,初看欣然,再看凄然,此路辛苦……
《王谢集》,王,是王一帆,艺名逸凡,寿山石雕刻大师;谢,是谢钦铭,字于檏,篆刻家,《王谢集》就是此二人通力合作,共同创作60方寿山石印章作品,汇雅成集。
寿山石以其斑斓色彩和沁人心脾的质感,让众多藏家为之痴迷。若说最初世人因篆刻艺术而知晓寿山石,继而促进了寿山石雕刻,那么现在,世人因迷恋寿山石才得以认知雕刻和篆刻艺术,毫不为过!自明末文彭何震以来,篆刻艺术大放异彩,得益于青田、寿山等适宜篆刻的石材被大量应用。借鉴木雕竹雕等技法,印钮雕刻也随即兴盛。但是随着印章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篆刻艺术曲高和寡,日渐式微。时至今日,寿山石印章,已很少有人用来篆刻,更多用来把玩和欣赏,寿山石雕刻俨然已从过去篆刻艺术的附属,,衍变为独立于其它门类的工艺美术之一。
不可否认,当下的寿山石行业一片欣欣向荣之态势,然而这狂热的背后,却饱含众多隐忧。其一,就是众多藏家过分追求石材质地,而忽视了本应承载其上的艺术精神。若说藏家仅将收藏作为业余爱好,没有过多精力深入研究,那么业内的艺人,也过分依赖石质,将技艺抛却一边,不思进取,更有甚者,以粗鄙之技艺,却极尽投机炒作之能,大行其道,为这寿山清雅之石,平添污浊之气。
《王谢集》悄然而出,似乎又让人们燃起一丝期望。不绝于耳的依然是“这块石头不错”、“这个石种绝产了”……但是这集子里的石头,大多朴素,少有花俏,不如他人的作品那般硕大,质地也不见得有他人的藏品钻石般通透,至少考较这二人的财力,他们输了,围观者心满意足,匆匆散去。然细细品味,竟是另有乾坤。这60方寿山石,或名贵,或粗陋,俱归不凡,王一帆与谢钦铭,一位雕薄意,一位攻篆刻,将诗书画印真正的融汇于寿山石上,用刀笔勾勒胸中逸气,这样的合作看似顺理成章,无甚神奇,却在这个浮夸的时代中,尽显风骨。
看这石、这印、这拓片,奇崛苍拙、清矍雅逸、……呵,将这田园山水握于掌心,该用什么样的词汇来形容这简单线条下所蕴含的情感?褪去这石上的浮华,王、谢以水墨来描绘他们内心的风景,以诗文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怀,这本就是他们的憧憬和向往。两位艺术家有如此的境遇和机缘,相互钦佩,成就佳作,感慨“吾道不孤”,可这方寸之间却透出一丝萧疏、孤寂之意。不是么?!二人纵论“品石不易,赏艺尤难”之余,以一品青莲和“士不可以不弘毅”,其志尽显!
王、谢二人走的,正是一条回归本源之路。
来源: 寿山石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