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辈子第一回的创作经过
http://www.socang.com   2013-09-10 10:17   来源:新浪收藏

  杨之光

  1953年我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就分配到武昌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担任彩墨课的教学工作。我对彩墨是有兴趣的,不过在学校学习时对这方面锻炼不够,过去只搞过些西洋画、速写,而且思想中对搞这“老古董”是否有前途,多少是有些怀疑的,觉得油画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彩墨就难以表达出来。同学们对这门课也不够重视。有些同学宁愿买其他绘画工具而不愿意将彩墨必备的工具买齐,要买也是买次货。有些同学看了古典美术作品和临摹用的古典美术作品石印稿时,就非难古人说:解剖不对,透视不对,总之,认为不科学,把古典作品现实主义的精华部分也否定掉了。由于我自己懂得太少,自己对彩墨也有些怀疑,所以感到很苦恼。后来这些问题在教研组里进行了研究,教研组长关山月同志给我指出了彩墨着有着广阔的前途,同时根据他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指明彩墨是完全可以反映现实生活的。黎雄才同志也介绍了他刻苦地学习遗产,旅行写生,以致使山水画的技法发展了一步的体会。许多老先生都鼓励我们青年助教刻苦钻研,大胆尝试,用自己实际行动来说服同学。每次苏联专家和国际友人来我国访问时,也总希望我们大大发展民族绘画传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中国民族独特风格的绘画作品。我逐渐地提高了学习遗产发扬祖国绘画优秀传统的认识,进一步培养了对彩墨画兴趣,坚定了从事彩墨专业的决心。我进一步体会了毛主席“推陈出新”指示的精神,认识到艺术创作不能和传统割离,民族绘画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并发扬祖国遗产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一种愈来愈深的责任感在我的思想上形成了,我要做好彩墨的教学工作,并努力创作彩墨画,在发扬祖国民族遗产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决心把彩墨作为终身事业,我就努力学习历史、文艺理论。教研组经常对一些古典优秀作品进行分析、讨论,我并经常和同学一起听关山月同志介绍名作的课,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我对学习和发扬祖国绘画遗产的认识,也学习了遗产中的精华,对自己的彩墨创作有很大帮助。

  因此当我获得《一辈子第一回》的题材以后,我就决定作一次尝试,用彩墨来表现它,也把这次尝试当作对教学工作的一种很好的示范。

  普选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情,这标志着人民翻身的伟大胜利,人民真正获得了民主权利。我记得很清楚,当我领到选民证时,心情十分激动,深怕把它拆损了,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入纸盒中,锁在抽屉里。我永远也忘不掉那天全校集体到省府大礼堂投票时的动人的情景。当我走近票箱时,心情万分激动,那是多么神圣的一票。尤其使我感动的是,有些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婆婆也怀着庄严而又喜悦的心情,把选票投入了票箱。他们的心情是能够理解的,在他们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多少朝代,遭遇过多少不幸和苦难。解放前他们也见过选举什么“国大代表”,那真是见鬼,欺骗、包办、收买、垄断,至于选出的是些什么样的“人”,大家心里面都明白。今天老百姓真正当家作主了,能够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选举自己愿意选的人,这样的事,他们虽然年己半百以上,跟我一样,也是一辈子第一回。这种情景怎么不令人深深感动呢?这种感受使我有了一种强烈的欲望要表现这不平凡的事件,让人们回忆一下过去,再想一想今天,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新的社会制度,热爱我们的党和毛主席。不过,我还不知道如何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那年寒假我回上海过春节,遇着一个老同学,他对我讲了他母亲在普选时的动人的情景他母亲是个美国留学生,过去一直不关心政治的,可是这次普选时不同了,当她领到选民证时,就很爱惜地用纸包好,锁在她放贵重物品的首饰箱里。这是很有意义的事迹。不过通过美国留学生和首饰箱来表现这个主题终究是不够典型的。我联想到过去到过的太行山区,那儿的妇女一到赶集的日子就把钱摺得正正齐齐地放在手帕里,兴致勃勃地去赶集。那儿一定也在普选,当这些劳动妇女手里拿着选民证时会怎样呢?一个生动的形象就出现在我的眼前了。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经过了无穷苦难的年月,过去被踩在脚底下,几乎连生活的权利都剥夺尽了,但是今天站起来了,象巨人一样的站起来了。我决定要表现这样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的形象,用大幅的宣纸来刻划她那副刚领到选民证时脸上和双手激动的心情,喜悦的情绪。

  刻划人物细致复杂内心世界,对我来说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现在要用毛笔宣纸米处理,更感到不知如何下手了。起初,我基本上是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处理,因画幅太大,这样画就感到很空,不厚重,同时,因用彩墨来表现老太太的脸部表情很不容易,这样画,画不出来,头一次失败了。后来我就利用了光暗的效果来使表情明确起来,但头部处理好了,衣服又画坏了。因宣纸与其他的绘画工具不同,不能改来改去,只好重来。一直画到第四次才达到现在发表出来的这张的效果。在创作过程中,同志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对我克服碰到的困难有很大的鼓舞。起初我的草图有村庄群众作背景,有的同志说不必要,后来把背景去掉了,果然效果好得多。在笔墨技法上也得了老先生的指导。在创作过程中,也碰到过一些保守的意见,如有的说脸部应当用过去的渲染法来表现,光暗不能处理得太明确,不然就是西洋画的素描方法了。有的说过去传统的彩墨中很少见有半身的,应连脚都画进去才是完整的。我觉得根据这幅画的主题应着重表现脸部和双手的表现,脚没有什么作用,不必画出来。我认为形式和技巧应该服从主题需要,在学习运用传统技法时,必须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下予以发展,才是正确的,才有广阔的前途,因此。我就还是按我那样的理解处理了。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绘画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66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