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可
《黄山归来不看岳》李小可 作
7月19日至8月1日,“水墨家园——李小可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李小可的父亲是中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而他继承父亲衣钵,现为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黄山书画院院长。李小可的水墨画用墨清淡、笔法精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他的作品中的构图、光线、笔墨、色调、意境无不闪动着心灵的律动。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家园是我们生存的时代和赖以生存的自然,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家园。当你走进了,会有深深感动。艺术家就是把这种深深的感动转化成个人化、程式化语言的人。”李小可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艺术最重要的是个性,只有走到极致,才可能成为大师。
以艺比天大的态度感悟
李小可说,“水墨”是他艺术生涯选择的主要语言方式,也是缘:父亲、山水、中国画的表现……它承载着东方文化的特征。他在介绍自己关于北京景物的画时又说:“在绘画中有一个思想叫做重表现,在绘画中有我对生活对北京或对某一个特定的感动的一种表现,而不是泛泛地用传统的城市化方式去随意性地画。随意画也有,但是作为我创作性的作品,它的特征就是重表现,把我对情感的表达、对生活的记忆、现实的感动融入我的创作。”
李小可一直把传统与自然、生活连接起来,用“艺比天大”的态度去感悟、实践。他说,当我回顾过去,自己好像是人生旅途的一个行者,作品就是我这个行者在探索的荒途中所做的“活儿”。李小可父亲李可染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曾来广东写生、创作,因此他觉得这是一种缘。
大师们的影响延续至今
少年李小可居住在北京东城区大雅宝胡同2号,这是一个很小的院子,却居住了20世纪中国画坛很多大师名人。这里曾经住过李苦禅、李可染、叶浅予、董希文、王朝闻、张仃、孙美兰、黄永玉、吴冠中等大师。齐白石老人曾为小可作两尺余《年鱼》一幅,上题“二岁小宝”。李小可当年年幼,还无法完全感受到那些大师的精神境界。李小可说:“他们当时还在中青年阶段,还在探索时期。当时我还很小,一直到了文革,到我慢慢成熟,再回去了解一下他们的言论、思想的时候,才了解他们的精神。他们对我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谈到父亲对他的指点,李小可说:“没有专门化的指点,他会在他的画中谈论一下他对艺术的看法。比如他强调画面的整体感,比如画面笔墨处理的关系,主要是他对艺术的态度和不怕失败的精神,一直潜移默化影响着我。”
对话:
谈创作
精读传统和自然两本书
南方日报:这次展览您的水墨画,很多都是名山大川的作品,古代画家董源曾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大自然对您的创作的影响很大吧?
李小可:我觉得自然是我艺术创作的一个根本所在。艺术是一种感动的表达。作为山水画来讲,很重要的是对大自然个性的、特殊性的一种感悟,并且把这种感悟形之笔墨。“内得心源”即是艺术家如何面对时代、自然,做出一种个性的、独创的表现。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源头。
南方日报:您曾经去工厂当工人,这段生活对您的创作有影响吗?
李小可:有。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讲究对人生的体验。艺术家对人生、生命、自然的看法,都会反映在他的创作中。正是因为经历了很真切的工厂的体验,有了当兵的经历,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也发生改变。对于艺术的坚持,这些经历,我想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南方日报:在水墨画创作道路上,您倾向于更多地继承前人,还是努力寻求创新?
李小可:我觉得水墨画是中国绘画文化的一个核心部分,在历史长河中,水墨形成了不同于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它程式化语言的表现、笔墨的表现,以及对空间、造型、对意境的处理,有自己特殊化的一种方式。水墨本身也是一个文化家园,这个文化家园本身,是通过它的语言、传统积累下来的经验,对当今中国画的发展起了根本性的作用。我们对于传统要有继承,但是传统在当代,很重要的还要和生活、时代、个人经验连接起来。我父亲曾讲过:“要精读传统和大自然这两本书”。我们除了向传统去学习以外,还要到生活和时代中去发现。水墨表现新的可能性,这个对我来讲很重要。同时我们也要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对待当代视觉文化的经验和世界绘画经典的经验。要把这些经验为我所用。把它融入到水墨画的血液当中。
谈大师李可染
他一定要走到极致
南方日报:您父亲李可染的山水画变革在整个中国近代美术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看待父亲的探索和突破?
李小可:我父亲抓住东方文化还有水墨的特征,他还精通了大自然和传统。他说,对于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夫打进去,要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就是要坚持艺术的东方性。在中国,他的老师是林风眠先生,在法国,他的老师是克罗多教授,学的是素描和油画,但是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并没选择油画,而是选择了东方艺术。
对于他,选择东方文化是终身的。他对东方文化的审美特征、审美方式有深度的研究,这个是他取得成就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他上世纪40年代画的一些人物画,还有他画的牛在水中游,都极有东方特色。他的画带写意性、笔墨性,有淡泊和闲逸精神的自如的表现。他始终在思考,如何把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转变为带有个人化的、带有时代性的笔墨表现。所以他后来提出“所贵者胆,所要者魂”,真是太经典了。你只是固守了传统文化是不行的,还要到生活中去再发现、体验,去寻找一种新的表现材料。
他在坚持发展文化传统的精神上,去发现一种新的意境。他1955年至1957年,反复到生活当中深度写生。后来,他就创作出不同传统的,但又有传统精神的水墨作品,包括《春雨江南图》、《万山红遍》等。这些画除了传统的程式化语言之外,更加丰富了墨的表现。他用墨创造出了雨后空气湿润、漂浮、弥漫浑然一体的意境。这种意境发挥了中国墨的优点,这种画既区别古代的中国画,又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另外,他把生活当中的光感引入了绘画。把光所形成的金属感表现在画面上,但是又是东方特色的,而且非现实的,更强化艺术家的个性和意境。他说,要走到个人化表现的极致,才能感动人。他的笔墨和个性追求达到极致和完美。水墨画意境成为他艺术的灵魂。
南方日报:您父亲哪方面对您触动很大?
李小可:他在绘画中有一种不怕失败的精神。他经常会拿他的画来给我们提意见。有时候他在画画,会对角度、笔墨、不断修改。有时候笔墨、气氛、整体已经画得很好了,但是他会不断地画,画到最后,有可能这张画画坏了,他觉得没有关系,他要了解艺术语言的整个过程,而不仅是停留在一个表面的、暂时不错的效果。他还要尝试,要看看走到极致的时候,是怎样一种情况。就我们常人来说的话,往往就是见好就收就行了,而他不会。他一定要走到极致。这种极致,有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但他在反复的深度的探索中,使他的画不同于一般人的意境。
南方日报:艺术大师的产生有没有受到时代的影响?
李小可:我觉得影响艺术大师产生的核心是对艺术的态度。其实二十世纪那些大师的成功,是由于那些大师对艺术的真诚和真挚,他们没有浮躁和偏见。我父亲曾经说过,艺术就像狮子搏象,要经历过千难,才能达到目的。他在晚年的时候又说过“实者慧”,说的是艺术要是想成功,必须脚踏实地,要正确对待传统和艺术表现的规律。艺术家风格确立是要条件的,你条件具备了,就会水到渠成。二十世纪的那些大师都会对艺术有一种真切的感悟,坚持不懈、不停探索的精神。对他们来说,艺比天大,高于生命。(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 实习生 林美强 杨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