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三:文物好坏逃不过他眼睛
http://www.socang.com   2013-07-22 15:03   来源:东南快报

  文物鉴定员,文物进出境的“把关门神”,他在上下几千年的文化里纵横捭阖,享受其中

  他有一双“火眼金睛”,一眼能让混在“珠堆”里的“鱼目”无所遁形。

  他是文物进出境的“把关门神”。出境和进境的每一件文物经过他和同事严格的审核,保证最后能够“原件不变”。

  他同时还是文物鉴定这项“冰冷艺术”的最佳欣赏者,他在上下几千年的深厚文化里自由纵横,享受浸润其中的快乐。

  他是文物鉴定工作人员。他能轻松辨出文物的真伪、年代和风格,纯熟得就像“从楼梯脚步声中听出属于妈妈的那一段”。他藏身幕后,我们大多时候看不到他的身影。

  近日,河北衡水冀宝斋博物馆、中藏网“大中华博物馆”等“雷人”藏品在网上风传。不同于这些随意乃至弄虚作假的“文物态度”,我们将带您尝试接近严谨的文物鉴定员的世界,探一探他们眼里所收纳包容的、沉甸甸的上下几千年。

  一口气摘下两项资质

  若从1979年在福建省文物总店从事文物的收购和征集算起,陈卫三在文物领域的时间已踏入第34个年头。

  “当时在文物第一线工作。”几个人将征集到的社会流散文物披沙拣金,上乘的便挑出来,交付给省博物院收藏。目前省博的馆藏文物中,一、二、三级国家珍贵文物中就有不少来自他的征集。1990年前后,福建成立文物进出境鉴定站,“若想取得相应资质,就需要有相应的文物鉴定国家责任鉴定员”。

  巧的是,1991年国家文物局组织了第一批国家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考试,当时已作为骨干调任福建省文物鉴定组的陈卫三,和福建几位知名专家一道奔赴北京参加了这一场考试。

  “当时考的是陶瓷和玉器两项。”陈卫三介绍,以玉器为例,笔试考卷先把上下纵横几千年的发展脉络给抛了出来,除此之外,你还得了解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蓝田玉等等好几大类之间的区别,每个朝代玉器的风格特征、纹饰形态、演变规律等。

  这还没完,重头戏还在后头的目鉴。那时候给一个屋子,60件器物一线排开。参考人员必须在1个小时里对每一件器物进行鉴定,把它们的具体年代、详细名称逐一写出来。

  这场考试到底有多大难度?或许我们从结果管窥一二:从1991年至今,全国仅百来号人通过这场考试。好在陈卫三交出了漂亮的答卷,“陶瓷、玉器两项考试同时通过”,成了当时多个项目同时通过、为数不多的几人之一。如今的陈卫三,也是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福建管理处仍活跃在一线、为数不多的几位鉴定员之一。

  鉴定,先练好眼力劲!

  若有人问鉴定的关键功夫是什么?陈卫三恐怕要回答是眼力劲。这在1991年第一场国家考试里,分量很重的那60道目鉴题就能窥见一斑。

  眼力劲又该如何练成?外人看起来总觉得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但陈卫三认为,这是“见多识广”的必然结果。30余年下来,他经手过目的文物不下10万件。“见多了,自然能一眼看出来”,轻松自然得就像“从楼梯脚步声中听出属于妈妈的那一段”。这道理就像欧阳修笔下技艺高超的卖油翁,依靠的只是“唯手熟尔”的熟练劲。当然,这种眼力劲绝非简单的瞧,得能瞧出门道。譬如鉴定一块古玉,行内话称为“远看造型,近看玉,拿起看刀工”,得“看出”器形、雕工、玉质、纹饰,处处落在眼力上。

  光有好眼力也不够,这还得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作支撑。譬如一件玉凳,若断为汉代恐怕有贻笑大方的危险。陈卫三解释,汉代的玉器多是小件,且当时的人并不坐在板凳而坐在榻上,如果没来得及想到这一层,博物馆里恐怕就多了一件贴着“穿越”标签的文物了。

  更有意思的还有那些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记载和被认为可通鬼神的灵玉有什么关系?汉代的玉握又代表了古人什么样的生死观?类似的学问还很多,举个简单的例子,到了唐宋,“世俗玉便大量出现”。宋代玉雕由于生活气息的渗入,尤多玉雕童子。而到了明清,玉器的纹饰图样就多为“莲藕、摩羯鱼”等富有吉祥寓意的内容,可谓沉积了各时代浓厚的传统文化趣味。

  “玉器在中国已有8000年的历史,从古至今一线贯穿从未中断。”若想在这厚重的上下几千年里厘清头绪,恐怕非一日之功。当然,类似的学养积淀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以青铜器鉴定为例,“它大多刻有铭文”,这还得考验鉴定员是否有炉火纯青的古文功底。

  文物进出的“把关门神”

  由于藏身幕后,“文物鉴定员的工作为了什么”之类的问题,恐怕是不少人感兴趣的所在。陈卫三介绍,文物鉴定员扮演的是文物进出境“把关门神”的角色。简单而言,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出境展出,需要经过他们的鉴定审核,“出去多少件,都是哪些藏品”得一一记录在案。等到它们返回国门,鉴定员还得再次出马,把这些藏品一一瞧过去,“数量对不对,是不是出去的那部分藏品”,以此保证文物安全。

  更耗费时间的,恐怕还有司法涉案文物的鉴定。据陈卫三介绍,早些年几乎每年都有百起案件需要经手过目,即便是这两年,“每年也有50起以上”。简单举个例子,谁家丢了一件古玩,价值几何,就得他们鉴定估量,以此作为司法处置的依据。如今保存在福州市博物馆里的一件商代青铜方罍,省内仅有、国内也极罕见,它正是当年稽查文物倒卖案件时发现的。而在去年,福州海关将历年查获的7000多件文物转交给省文化厅,这其中的每一件也同样经过陈卫三的鉴定过目。

  谈及司法涉案的文物鉴定,陈卫三还特别提到了福建水下文物的鉴定和保护。“福建拥有长长的海岸线”,从宁德到连江、长乐再到莆田、泉漳,一线绵延。加上它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迄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沿线海域沉积了大量的古沉船”。而沉船又留下了大量的古文物,因此这一领域的鉴定保护也需要花费文物鉴定员不少心血。

  “冰冷艺术”里寻乐子

  文物鉴定的过程大多枯燥无味,涉案鉴定更是需要鉴定人员在某地一呆十数天。从业至今,已把福建大大小小的地方都踏遍的陈卫三看来,鉴定员首先得摆正心态,“真正喜欢这门学问”才能排遣其中的寂寞。正像倾家荡产求购《展子虔游春图》的张伯驹,他们首先“喜欢文化”而非收藏财富,“喜欢”得放在第一位。

  “文物鉴定是一项冰冷的艺术。”谈起对“冰冷”的解读,陈卫三认为,这还得鉴定员“能沉下心来”。这个用心琢磨的过程通常也枯燥无味,不过聪明的鉴定员却能从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乐趣。而这份乐趣,通常是在和历史文化打交道中获得。例如品鉴辽金玉器,“春水玉”一类的海冬青啄雁玉饰,呈现了辽国皇室及贵族在春天放出海冬青捕猎天鹅的场面。而“秋山玉”熊鹿山林和山林伏虎一类,则是北方辽金时期洲牧民族秋猎活动的写照。虽然生活在后世之人无缘得见这些真实场景,却可以通过这些情趣盎然的造型,遥想“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历史神交。

  再如瓷器中道教图案为何在明代嘉靖年间广为流行,这和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当时道教盛行自然有莫大关系。而清代早期涌现出的刀马人故事图案,显然又受到晚明版画的影响。鉴定员若能在鉴定过程中旁征博引,轻车熟路地将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放到眼前任意驱遣,较寻常人便多了更多乐趣。

  本报记者刘云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陈卫三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37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