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胡杨、荒凉的戈壁、逶迤跋涉的骆驼、残阳如血的黄昏、淳朴善良的牧羊女、彪悍的裕固汉子……在祖国的大西北甘肃省有这样一个画家,他笔下的少数民族人物造型优美,神情毕肖,意趣高雅。其作品多反映裕固族风情,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很高的艺术格调和流畅的艺术语言。他就是著名画家王晓银先生。
阿拉善之春
王晓银,男,1965年生于甘肃省山丹县,1982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1986年7月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金昌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金昌市群艺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甘肃国画院副院长,中国老子书画院名誉院长。
王晓银先生的画作,水墨流畅潇洒,奔放自如,刚健爽朗,形象描绘了骆驼、牧犬这些常见的高原动物,以及充满民族特色的淳朴牧民,烘托出高原生活的清闲自在和奔放多彩,流露出画家对少数民族及地区的热爱,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少数民族牧歌情调让人心驰神往。
阿拉善之冬(一)
“意存笔先”又称“意在笔前”,是唐代学者张彦远提出的书法、绘画美学命题。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谈论东晋画家顾恺之时说道:“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张彦远认为,“意存笔先”是顾恺之、吴道子作画的秘诀,只有“意存笔先”,才能使大自然的壮美首先感动画家,继而感动观众。观王晓银先生的画作,形神兼备,生动感人,情景交融,很好地做到了“意存笔先”而“神完气足”,力臻妙境。
国画作品是作者个体情感的宣泄和流露,好的国画作品还要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没有个性色彩就算不得好作品。王晓银的作品气韵生动、线条老辣,并有粗细、干湿、浓淡的变化。细品其画作,其骆驼笔力雄健,境界宏阔,构图谨严,格调高昂,在形体上完整而生动地表达着猴毛、马头、蛇眼、羊鼻、兔嘴、鼠耳、龙脖、虎胸、狗肚、鸡腿、牛蹄、猪尾十二生肖的特征,给人以很强的美感。在构图上,王晓银基于骆驼或站或卧,保持仰头动物习性的准则,骆驼的面部用线勾勒;前腿则用焦墨点擦法,身体、驼峰则大胆落笔,淡浓交替,力透纸背,骨韵坚凝,似骆驼蕴藏千斤内力,刚柔相济,气韵洋溢,体现出一位成熟画家的扎实功底和传神表达的能力。
阿拉善之冬(二)
从生活中撷取素材,把自己的艺术之根深深植入现实生活的丰厚沃土之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使他的国画得以在“形神兼备”中获得“气韵生动”的效果。中国画强调笔墨来自传统,但生活中锤炼出的笔墨,往往更具有令人亲切的艺术感染力。从画家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牧民色彩艳丽的长袍与别具特色的“头面”。他们骑在骆驼上,或谈笑风生,或眺望前方,生活简单而充实。广袤草原或苍茫戈壁,演绎着裕固族人的暮鼓晨钟。骆驼的头部和身上也缀着各色的璎珞,与他们主人的服饰相映衬,构成了这个特别的少数民族特别的生活情境。画家通过人物的外貌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使牧民的形象有血有肉,生动传神,是对裕固族民族风情的传神写照。
王晓银先生属于速写写生入画这一路画家。因此我们在他的画面中,经常能看到情绪化的线条,体会到快速肯定的节奏的韵律,一扫古人笔墨“惨淡经营”的刻意,为当今中国人物画坛带来勃勃生机。
王晓银先生正值壮年,正是在艺术上攀登高峰之时。愿他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报答养育他的民族,报答我们这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