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篱:以艺术的名义
http://www.socang.com   2013-06-27 09:53   来源:艺术国际

  几年前523的林正碌曾经以每月400美元的方式资助我的创作(后来由于本人从来不善于也不打算和资本合作,我和林老板的“主仆”关系不欢而散。), 那时我身在国外,对中国的艺术圈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为了避免掉入他人的陷阱,我向一些认识的人打听了523这个地方到底是干嘛的。我得到的答案大部分都是这样的:那是一个房地产项目。

  资本和艺术的合作并非不可行之事,实际上资本历来是要和艺术合作的,艺术也正是仰仗了资本的力量才得传播。然而在这种合作中,双方都应当恪守本分,不应干涉对方自身的工作范围。特别是——这也是在现实里很容易发生的情况,艺术家不应该放弃原则为资本服务。

  上个世纪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行为作品,艺术家打电话告诉另外一个人他的绘画意图,用色用材等等,而后另外一个人按照其指示在其不在场的情况下完成了这幅作品。该行为的本意此处不表——我每次看到中国艺术界的状况,都会想到这个行为艺术。今天的中国艺术界,大部分时候不是艺术家们的意志在创作,而是资本的意志在指挥创作。过去中国的艺术创作受控于权利,而今的艺术界显然同时受控于金钱和权利这两者。这两年我一直试图阐述这样一个信息: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什么是走狗文人知道得很清楚,也很敏感于此;但中国的艺术家们,对资本控制下的文化花瓶却所知甚少。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甚至时刻准备着接受资本的控制,以为那才是一个艺术家唯一的正确的希望和出路。因此,在实际案例中,知识分子们很容易就放弃原则同资本合作。那些在各大拍卖场如鱼得水的专画“二奶表情”美女的新学院派们(图一),正前赴后继投入“煤老板”的怀抱。资本,甚至在国内也谈不上任何政治清白的资本,轻易就买办出了“二奶表情派写实主义绘画”。这些毫无思想内容的甚至谈不上媚俗的作品充斥各大拍卖场,动辄几十万,买单的,自然大部分都是“煤老板”。

  而艺术一旦放弃原则,也就无所谓艺术了。艺术二字,无论是古典艺术还是当代艺术,无非是艺术家那一股纯真的自我使其珍贵。有一天我和一位搞了多年收藏的人聊天,他说了一席话,令我感慨颇深。他说收藏要收藏的,是艺术家这个“人”,作品只是这个人精神存在的一个证物罢了。放弃自我的艺术家还是艺术家么?匠人罢了。

  现在回到523。坦白地说,我个人实在不是很清楚有什么必要在中国这样一个曾经的共产主义国家大谈女权,而且是从很表层的角度谈论。我们只要稍微看一看60年代的海报(图二)就知道在这个国家,表层女权并非一个问题。中国的女性和男性一样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有平等获得工作的权利。如果谈到艺术家李心沫经常谈论的性虐待问题,我认为显然此问题不单单只针对女性。也许更深的黑暗是男同世界里的性虐待,将性虐待放在女权主义的框架下讨论,会使问题得不到全面的解读。

  所以,当我看到今年的523艺术节打出女权的旗号时,很容易就很卑鄙地想到了“被消费的女性形象”。——如果我们真的要讨论女权,也许应该从这个角度讨论。一个当代艺术家,当然应该把视角放在眼下。每一个清晨我打开电脑,都会同时弹出好几个小窗新闻。几乎所有新闻的头几条都是与女性身体相关的。“校长强奸女生”,“某女星暴XXXX”,此处就不赘述,相信大家对此都很清楚。这些谈不上任何新闻价值的花边新闻变成各大门户网站的头版头条,其背后的隐藏着一个既显而易见,又讳莫如深的资本运行规则:女性形象是这个时代最具有吸引力的消费品。很显然,资本家们都通过点击率以飞快的速度认识到了这一点。而程美信,这位以批评家身份活跃在资本世界的人,当然也很了解这一点?我不知道,然而523艺术节上的女权主义,只有少数艺术家显得严肃,恪守了一个艺术家的自我。另外几个艺术家,我们很难相信她们的作品依然是保留了清晰的自我的。这几天我在各大网站都看到有人质疑李心沫和严鸿隐的行为作品是否用“托”。在严鸿隐的作品《失声》(图三)中,诗人何路以观众身份作为一个性侵者的形象出现,并当场企图性侵艺术家。同时以这种角色出现的还有另外一名“观众”。坦白地说,我很难不将这样的场面理解成故意安排,然而关于这个作品的说明却将此片段描述为“意外插曲”。艺术家李心沫的作品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类似“意外插曲”。本人此前曾经希望通过当事人的博客向当事人询问是否用“托”,因为对我来说,这一“是否”将是其艺术是否放弃自我而与资本合谋的关键转折点。不幸的是,艺术家李心沫似乎并不打算回答我的问题,我被其粗暴批评甚至羞辱恐吓。

  由于事实无法得到求证,我们关于具体案例的讨论也只能到此。在这里我想不依据任何对象地表述一下这个问题:女权主义在与资本合作的过程中,很容易被资本控制成为另一种女性形象消费品。这样的消费品,和各大门户网站头版头条以道德的名义出现的各种女性身体形象元素的运行潜规则并无二致。天真的女权艺术家们以为自己在争取女权,而事实上却变成了信息时代的另类女性身体形象消费品。在中国经常被人们十分崇拜地谈起的玛利亚·阿布拉莫维奇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另类女性身体形象消费品”,以艺术的名义。

  而恪守自我,才是当代艺术唯一的原则。也只有坚持这个原则,艺术才可能成其为艺术,而不单单是资本时代的棋子。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朱篱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3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