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友华作品:《钟山风雨》
大篆,之于中国历史,丝毫不亚于青铜器带来的厚重感。三千余篆字,每一个字都有它的传说,看似如魔符,实则悠远、深邃,记载着华夏历史文明。故,在书法界,有人讲,凡习篆书者非习文字,而是通史,明智、启人,悟心的过程。
历代书法家中,常见“行、楷、草、隶”,篆书却显“寂寥”之景。创建于商周的大篆书体,可谓中国文字源头,以甲骨文、金文为代表,是一个美与形,字与画交融的象形符号文字系统。因年代久远,传世墨迹范本较少,非有古文字学与历史功底不敢轻动,古今治篆者甚少。
所以,当著名大篆书法家金友华的一幅幅篆书作品展现于眼前之时,无疑就像打开了一座华夏历史之门,将商周文明呈现于眼前,开启了一次时空穿越之旅。
博学篆录 写意华夏文明
地处皖中的无为,是一座安徽地区的文化重镇,这里曾诞生过诸多文化名人,同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一样,金友华便出生于此。
在这片土地上,徽派文化浓墨重彩的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安徽书法作为“徽文化”中的一颗夺目明珠,展示着一种刚柔并济,南北融合,碑帖兼济的江淮特色书风,为中国书法增添异彩,金友华便是现代徽派书法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自幼,酷爱书法的金友华显现出在书法方面的独特天赋,从“欧体”,“颜体”的初临,到篆隶楷行的四体皆通,从激情四溢到沉稳儒雅,书法亦成就了性情。
相比众多书法家“由楷入行,由行入草”的渐进式路子,金友华的书法道路与众不同。
他深知:“大家之书,必通大篆,方则结构淳古,使转劲逸”。对历史与国学的钟爱更使其对篆隶产生了天然的兴趣,甲骨、金文、石鼓和汉碑的吸引力也远超“颜筋柳骨”。大篆书法艺术的追求也使得金友华研读了众多中国古代文献。
从《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到《虢季子白盘》,从金文到石鼓,从泰山刻石再到《石门铭》、《石门颂》,他从古代文字形态中去充分体会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大胆尝试用书法去表现心中感受。
尽管金文、石鼓乃斧凿镌刻所致,古人之写法已无从考证,但金友华在写金文时意在充分体现毛笔和宣纸的特性,求变求新,所以在书写中充分展现出大篆书体的生动活泼,绝非对形式美的浅薄描摹。这就使的其大篆书体显得别具一格,笔触间千姿万态,忽如巨龙滚动,忽如细草萌生,忽如翻江倒海,忽如涓涓细流,笔法上独具匠心,出手不凡。尊古而不拟古,既苍劲、粗犷,又圆润、细腻,静中有动,刚柔并济。
他所撰写的《荀子天论篇节录》、《观沧海》、《毛主席诗词系列》等篆书作品中,既有大篆、小篆的古朴、厚重,又有草篆的恣肆,狂放,展示出一代儒家学者深厚的造诣与创新,更显示出中国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
传承创新 通达人生智慧
在中国,书法是绝对的国粹级“艺术”,在人们的目光中,书法家多少都会有些单调,内敛。
但金友华却是“异类”。身为企业家与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他融商业智慧与人文智慧与一身,既有高屋建瓴的商业思想,又有豁达深邃的人文情怀。
在与金友华交谈后发现他不但兴趣广泛、视野开阔,而且举手投足间给人以稳重、睿智、幽默之感。"夜无明月花独舞,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将金友华对华夏历史,书法文化,商业智慧的解读整理成册,就如一本典籍,结构宏大,内容丰赡;又如一条大河,波涛千里,令人望而兴叹,不可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