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王一帆 1953年生,福建福州市人,艺名逸凡。师从吴略、周宝庭,又入潘主兰门下,擅长人物、古兽雕刻,兼工篆刻。其雕刻题材广泛,立意新颖,富有文化内涵,深得收藏家喜爱。现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现任福州市石雕艺术工艺厂厂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石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副会长。
王一帆,字逸凡,师从吴略、周宝庭,擅长人物、古兽雕刻,兼工篆刻,他的寿山石雕作品常常受到寿山石界的收藏家与雕刻家的称道,也格外引人注目。在寿山石雕刻艺术理论上,王一帆同样也有累累硕果,无论是从寿山石典故、文化入手撰写的《寿山夜话》,还是与谢钦铭合作的、将印石的篆刻艺术与钮饰艺术重新结合的《王谢集》,都表现出一代寿山石雕刻家的刀笔意气与艺术内涵。
王一帆作田黄石《蟋蟀花卉》薄意随形章,重37.8g,福建东南2011年春拍
刻刀下的笔触意蕴
提及《王谢集》,就不得不说王一帆的寿山石薄意雕刻,这本作品集不仅将篆刻与寿山石薄意这两门艺术相得益彰地结合在了一起,同时也凸显出了王一帆薄意作品浓重的个人风格。王一帆在传统的寿山石薄意雕刻中独出心裁,他所创作的寿山石薄意作品的线条柔和圆润,得西门派圆刀之妙意,与本身较硬的寿山石相衬,充满了刚柔相济的韵味,讲求笔意在先而刀意在后,简洁淡雅的线条带来无限外延的空间感,使得薄意的画面之外更有无尽的连绵意蕴,令人回味无穷,观赏王一帆的薄意作品,如同置身于无限的空间中。他的薄意作品底面非常平整,厚薄一致,却又能在地平如镜的基础上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除了直观的美感以外,他的薄意在拓片上也呈现出别具风格的西方油画的画面感,无论是枝叶的笔触还是山水的渲染,都在传统山水布局的基础上加入了西方油画风格的技巧,这使得王一帆的薄意作品既饱含了传统薄意的文人画气质,又富有独特新颖的油画韵味。他的高山玛瑙洞石《赤壁夜游》椭圆章就是这样一件令人难忘的作品。作品以苏轼、黄庭坚以及佛印夜游赤壁为主题,这是寿山石薄意雕刻中传统名流轶事的老题材,可以说已有不少同题佳作,王一帆为了将其雕刻出新的风格,以圆刀法雕刻的重叠山石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夜色的朦胧幽静,置阵布局的章法上充满了中国画的韵味,远山近水乃至江上舟船宾主分明、虚实相生,江水循着岸边青山的走势向远方汇聚,如同大笔流畅挥就的一般充满粗犷自然的意趣,岸边孤树和江中分散的石块还有在拓片上显示出的柔和波澜无不展现出幽谧宁静的气氛,又充满了文人广阔恬淡的情怀和旷达的胸襟气度。
王一帆作高山玛瑙洞石《赤壁夜游》椭圆章 福建东南2012秋拍
之所以在薄意上坚持这样的探索创新,王一帆有自己的看法主张。王一帆对林清卿的薄意艺术极为推崇,他认为林清卿的薄意可以说是寿山石薄意创作中一座不可逾越的顶峰,正因为如此,若是继续模仿林清卿的风格和套路来进行薄意创作,永远都只能望其项背、难以超越。因此王一帆在创作寿山石薄意作品时,并不拘泥于薄意的写实风格,更着意从写意雕刻风格与技巧上不断寻求探索,开辟出了新的创作之路。
王一帆作芙蓉石《执卷人物》摆件 ,福建东南2010年秋拍
心迹描摹的儒风逸骨
在寿山石圆雕中,人物雕刻无疑极具难度,王一帆从明末清初的黄杨人物木雕中获得灵感,从而独创出了具有自身风格的“明式人物”作品。这种“明式人物”的独创风格与寿山石传统圆雕人物的风格大相径庭。相比较而言,传统的寿山石圆雕人物常以细腻精致的纹饰取胜,注重衣褶等细节的修饰,王一帆的“明式人物”则非常简练精到,刀法古拙。他的“明式人物”寿山石雕削肩长身,从线条造型到衣衫纹饰都极为洗练,寥寥几笔的大折叠衣纹垂落披覆,从外形的“静”透出人物的心灵之“静”,使得作品充满了晚明人物的典雅高洁的沉静气韵;而互为对比呼应的是王一帆在“明式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则刻画细致,虽然人物常常显出安详静谧或凝神思索的神态,但却极为生动,充满了鲜活的神韵;表情的详尽刻画与纹饰的简洁处理相互衬托,透露出沉着的古意与隽永的儒家风采,很有明代牙雕的韵味。如他的芙蓉石《执卷人物》摆件,选用了最为温润优雅的芙蓉石为材,仕女身材婀娜匀称,面容端庄清丽,举止间流露着女性文雅恬静之美,尤其是那贴体的上袄襦裙,更增强了仕女修长典雅的风致,挽髻、修颈、削肩、裹裙、书卷的简单线条,无不透着清雅秀润、纤弱文静之气,使人如在静赏明代仕女古画一般,全然有别于传统人物圆雕予人的感受。
王一帆作荔枝洞石《童真》把玩件,福建东南2011年春拍
除了“明式人物”之外,王一帆也擅长现代人物的圆雕,与古意盎然的“明式人物”风格迥然,王一帆的现代人物圆雕多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普通人物、普通场景作为创作题材,却并不落于俗套,而是“高于生活”,从中发掘出并不普通的审美乐趣。就像他的作品——荔枝洞石《童真》把玩件,就雕刻了日常中司空见惯的婴孩的形象,婴孩蜷起身体侧卧着,双脚微微翘起,面容安静自然,如在惬意酣睡一般。同时荔枝洞石的纯净洁白正暗合了婴孩的纯洁无瑕、一尘不染,正所谓《道德经》中“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的境界。王一帆在进行圆雕创作时,非常注重作品圆润的质感,他认为寿山石的味道在于上手后的体验,在不断把玩之中体味到寿山石的温润,在于寿山石与欣赏者肌肤的接触中所产生的快感,过于繁杂的雕刻会使得把件失去原本所追求的滑润称手,成为徒有虚表的作品。所以王一帆创作的雕件往往在追求新意的同时又注重把玩时的手感,这使得雕件本身的把玩功能真正得到了发挥。
作者: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