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得林:泼墨挥毫“擘窠后现代”(图)
http://www.socang.com   2013-03-07 10:51   来源:中华丹青网

  2012年7月30日,记者来到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太福庄村福后街16号高山得林榜书研究院,未进大门就闻到一股浓郁的墨汁香味,盛夏雨后的闷热也随之消褪一些,顿时感觉有一些凉爽,伴随着还有一些惬意。像很多名人书画室一样,高山得林榜书研究院的墙上挂的、案上放的、地上铺的都是书法作品,整个屋子成了字的世界。

  高山得林--闫冬

  书法家之梦

  记者以为,在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艺术创作领域卓有成就者,一般都是“老学究”。所以落座之后,记者便立即用目光搜索着高山得林榜书研究院的这位“老学究”。令记者出乎预料的是,工作人员向记者隆重介绍的却是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

  小伙子身着乳白色夏装,留着“自然顺”的发型,温文尔雅中透着几分腼腆。工作人员指着小伙子介绍说,他就叫高山得林,是高山得林榜书研究院的院长,也是这满屋书法作品的作者。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像高山得林这样的年轻人能够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书法,并且以榜书名扬中国书坛,记者除了顿时增添敬仰之情外,更多的还是迷惑不解。

  高山得林创作基地

  高山得林,姓闫名冬,字三文,法号释演灯,祖籍山西,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尔后又到北京大学书法研修班深造。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家协会书画研究院理事、北京国博文物鉴定中心书画部副主任。 高山得林今年33岁,可看上去他比实际年龄还要年轻。这么年轻就具有这么深厚的书法造诣,并且在中国书坛上已经有了名气。记者急于想了解高山得林的“成功之谜”。

  高山得林榜书《合作》

  “几乎还在我还拿不动毛笔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我练习书法了。”高山得林介绍了他走上中国书坛的起点。高山得林的父亲也在现场。高山得林的父亲不仅是一位对传统文化颇有研究的副教授,还是一位书画艺术痴迷者。高山得林从小就受到父亲深厚的书学熏陶,他的书画修养就是在这种温馨和谐的笔情墨意中被培养起来的。

  高山得林榜书《厚德载物》

  5岁时,父亲开始手把手教高山得林练习书法。在高山得林的父亲看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发展演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而书法艺术就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男人,持之以恒的练习书法,可以使人的注意力变得集中持久,洞察力变得见微知著,思维变得异常敏捷,想象力变得特别丰富,理解力加深,领悟力增强,能够让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这些高贵的品质,才能做大事,成大业,有出息。

  父亲就这样在高山得林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书法家”的种子。书法家之梦也从此开始。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高山得林开始临习盛唐时期的颜真卿的“颜体”、唐朝后期的柳公权的“柳体”以及南北朝时期盛行的“魏碑”,兼仿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王体”。

  高山得林吸取了“颜体”的端庄美、阳刚美、人工美,兼容了“柳体”的匀衡瘦硬、骨力遒劲、结体严紧的风格,借鉴了“魏碑”的雄强、朴拙、自然天成的艺术特色,还传承了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挥毫泼墨、落笔成体的艺术魅力。

  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所论,榜书的书写 “其难有五: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习,三曰立身骤变,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毫难精,有此五者,虽有能书之人,精熟碑法,骤作榜书,多失故步……”这五难,让不少书法爱好者望而却步。而想成为榜书书写的佼佼者,更是难上加难,这也使得榜书成为书法界当之无愧的豪门贵族。

  “五难”没有让高山得林却步,反而激起他挑战书法巅峰的斗志和勇气。

  小时候,高山得林练习书法就想出了很多奇招,每次练字时他都将一两公斤重的沙袋绑在手腕上,练习长达四五个小时。长期坚持下来,他的字变得雄劲有力,透出沉稳、豪放和霸气,找到了当年皇家书法的感觉。

  高山得林志存高远,富于创造。

  良好的家教、正规的学校教育加上他自己长年勤学苦练,为他攻克榜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刚过而立之年的高山得林,榜书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受到当今中国书坛的推崇,成为当代中国榜书第一人。

  练成榜书

  2011年中国义乌文化交易博览会上,全国百名知名书画家携带自己作品参加博览会,高山得林老师现场泼墨挥毫,他的榜书因大气磅礴引起参会人员驻足观赏。这么年轻的书法家能写出如此霸气的书法作品,真是难能可贵啊!”一位画廊经理连连称赞,当场要出高价买下高山得林的作品。

  中国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自有文字开始,就孕育着精妙绝伦的书法艺术。钟鼎文,甲骨文字中那具象的描摩和抽象的曲线即构成中国书法的特殊美,形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久有“文化瑰宝”之盛誉。高山得林却从榜书领域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何为“榜书”?当代蒙古族著名学者巴·钢普力布专著《力布论榜书》描述:“榜者:宏也,巨也,楷也,范也。”高山得林也有自己的见解:“中国书法风格各异,流派纷呈,形式多样,风采独具,并有大小之分,小到如米粒,更甚如头发粗细的几分之一,须借助放大镜方可观之。大的可以过丈余,甚至更大,观为巨字,在书法上则称为榜书。”

  榜书,古代称“署书”,也称“擘窠大字”。据《泰山》、《琅邪》、《峄山》、《会稽》刻石和文献记载,第一位书写榜书的书家是秦丞相李斯。两千多年来,榜书从赞颂帝王功德,装饰皇家宫殿、苑囿,发展到题写重臣宅第、寺宇庙堂、关隘要塞城楼、园林景观、名山大川,最后进入寻常百姓家,商家则用以书写店门招牌。书体也从单一使用篆书、直书,发展到使用行书、草书。

  榜书运笔非常讲究。擘,拇指;窠,穴也,大指中指之间,窠即虎口也。高山得林书写时运全身之力把握,犹如运印,虎虎有生气。他的榜书作品威风凛凛,尽显超越凡俗的霸气。

  “福”、“龙”、“鹰”、“虎”、“舞”从这五幅作品中可以看出高山得林深厚的榜书功底。“福”字,线条流畅、饱满、结实,用墨也恰到好处,呈现出圆润的富态之相;“龙”字,像一只龙突然腾空而起,尤其是右边的那一笔,从上到下,宛如天成,仿佛龙尾正在摆动,线条圆、流畅、搭配和谐,显得十分洒脱、飘逸,十分完美;“鹰”字,宛如一只雄鹰正在枝头休憩,形态栩栩如生;“虎”字,高山得林一笔成“虎”,笔墨遒劲,颇有虎啸风生,横扫千钧的“虎”气,浩然之气跃然纸上,家居装饰中悬挂一副“虎”字,犹虎踞壁上,虎气满堂,邪气不入;“舞”字,犹如一位立足少女手持彩练翩翩起舞,构思巧妙,形态十分逼真。

  对高山得林的榜书作品,巴·钢普力布给予了高度评价:“其书法作品结体严谨,造型别致,重骨力,求变化,创铸铁之雄风,用笔沉稳雄健,给人以凝重、遒劲、坚毅泼辣之美。”

  巴·钢普力布认为高山得林是“擘窠后现代 ”的代表人物。 巴·钢普力布的理由是:其一,榜书艺法具有不确定性创作原则,创生性空间潜伏巨大,而高山得林的榜书作品一点一画都从规矩中来,把握范本书写技巧,从10厘米左右大的字开始练,循序渐进,不断增大字径;其二,书法家用感官把握自己的作品,而高山得林在大量的作品中对传统书法进行大幅度的肢解,侧重于人所自觉不到的心灵深处的潜意识,采用了奇特的比喻、“自由联想”、“内心独白”、“感官印象“等手法,把重心转向内心转向潜意识; 其三,与传统榜书相比,高山得林的榜书作品追求书法符号话语的个性魄力和表现张力,表现了他对美学追求的创新意识,是书法家在走向生活深处走向艺术深处并在回身踅足中的前卫潮澜,在时尚风潮中,勾勒着耀眼的后现代风情。这在高山得林大量书法作品中随处可见,无论他书写的“佛”,还是他书写的“荷”,无论他书写的“风”、 “龙”,或是他书写的“虎” 、“飞”,管中之窥可多见几斑。

  高山得林形成了独特的榜书风格,他的作品严谨、重骨力、求变化,创铸铁之雄风。“用笔沉雄,给人以凝重、遒劲、坚毅、泼辣之美感。”巴·钢普力布评价说,高山得林的榜书作品把中国哲学、中国武术、太极功夫、京剧艺术、古典文学、绘画艺术融会贯通于书法艺术中,通过笔法、墨法、章法的巧妙呼应,完美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精髓。

  高山得林的榜书作品还得到当今艺术评论家及书坛大家极高评价。大家认为,高山得林的榜书作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2011年9月19日,高山得林被邀请到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圣人山庄,他在一座山刻了一个高40多米、宽20余米的大 “佛”字,创造了中国地理榜书之最。高山与刻在山上的大字交相辉映,谐中透雅,雅随趣灿,相得益彰,韵味无穷。

  高山得林潜心研习榜书20多年,他结合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把悦耳的音乐融于优美的书法书写过程中,通过音乐与书法的融合,音律伴随书韵达到一种全新的意境。

  渐渐地,高山得林的书法作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高山得林题字的范围极广,包括名山、摩崖、石壁、商城、饭店、宾馆、寺院、商标、旅游区、电视剧、电视栏目,目前已为《创新中国人》网站、《龙图阁》画廊、安徽省宣纸厂《青檀轩》牌匾、内蒙古同乡会《内蒙古人》、吉林酒业公司《红高粱》白酒、北京报国酒业有限公司《报国春晓》白酒、《精忠报国》白酒、《祁红》红酒、世界拉丁舞锦标赛、东方艺林杂志封面等题字。

  中国政要名人也开始向高山得林索字,他的榜书作品成了珍贵的收藏品。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郭长宇,海军副政委范印华,中国摄影艺术家协会主席杨元惺,中国长城将军书画院院长崔根峰将军,中华全国工商联合总会副主席直属商会会长瞿怀明,孙之贵将军等党政军各界高级领导人家中,都收藏有高山得林的榜书作品。

  高山得林的榜书作品还多次在报刊、杂志和电视媒体上“亮相”。有些作品还走出了国门,被国内外馆院和东南亚多国的艺术家、友好人士收藏,还有些作品被中央领导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

  人品第一

  “成功需要活跃的思维和极强的耐心,还需要三名或多名得力的助手,企业需要人性化管理制度。人品第一,做事第二。”打开高山得林的博客,高山得林留有很多关于做人做事的语录。然而,“人品第一”始终是他做人的信条。

  从字品看人品,这是中国书坛最流行的一句话。

  高山得林是内蒙古人,为人处事有着内蒙古人的直爽与狂放。看过他作品的人都说,字也如其性格,稳健中带有一份洒脱,笔端收放自如。整体艺术效果呈现出简洁而不失大气,安静、庄严、肃穆中显现出创新。

  高山得林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欲望横流的时代,有人向往官场的权贵,有人向往商场的财富,他抵住外界的种种诱惑,在方尺之间静心研究、练习榜书。与其他书法家一样,高山得林书法的形韵之美见于字之内,但功力之厚却在于字之外。苦练书画之余,他还经常钻研名家诗篇,热心研究曲乐,这些为他的创作锦上添花不少。

  打工的挫折,创业的失败,爱情的来之不易,高山得林把自己人生的喜怒哀乐尽收心底,真善美从他的笔端倾泻而出,抑扬顿挫、波澜起伏、线条色彩、节奏旋律均自然地融于笔墨,幅幅作品尽显出他这个年轻书法家的本色。

  高山得林的博客上这样写道:“书法艺术需要勇敢地探索,更需要理性地坚守。在当今之中国书法界,有这样一种风气和倾向,一些人追求新奇,但脱离经典正途,绞尽脑汁哗众取宠,求奇求异,走入猎奇丑怪的误区,使艺术垃圾大量产生。”

  从高山得林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榜书不仅有执着的追求,还有一份宁静的坚守。他坚守着中国榜书的基本特点和精髓,在此基础上,他大胆创新,一直写出自己的风格。在“继承”与“弘扬”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突破口,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因此,他也就推动了中国榜书的发展。

  “时间是一把检验真理的尺子,我只在乎我要走好每一步,做人就要做最成功的人。”简短一句话,道出了高山得林的抱负和追求。

  高山得林坚守正道,长期浸淫古帖,不媚俗,不跟风,自成风格。在当今这个媚俗、浮躁、贪婪的时代,高山得林这种品格显得格外珍贵。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势,清人尚态……几千年来,书法江湖上的追逐者总是前赴后继,把中国书法从一个浪尖推向另一个浪尖。新鲜的血液在流淌,新鲜的面孔在闪现,这正是书法魅力之灿烂,书法哲学之深邃。而高山得林就是当今中国榜书浪尖上的弄潮儿。

  “世界之大,艺术无涯。”面对浩瀚的中国书海,高山得林低调而谦卑。高山得林每天都在埋头苦练,常常熬夜习作,有时候刚躺下来了创作灵感,又立马起来创作。

  登上中国榜书巅峰是高山得林的一个目标,也是种一个挑战,还是推动他不断前进的一种动力。

  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出土的红山文化标志性器物——玉龙,被史学界定为“中华第一龙”。 2012年又是龙年,高山得林在家乡写一个中国最大的龙字,这个龙字300平方米,用1.7尺的笔写出来。这是高山得林迈向中国榜书巅峰又一关键一步。

  德艺双磬是高山得林做人写字的终极目标。作为高山得林榜书研究院院长,高山得林不仅追求艺术上的高峰,更在品德上求高求先。2011年,他组织高山得林榜书研究院院及社会各界参加向贵州贫困山区儿童捐资捐物的活动,免费向慈善机构赠字题字,到全国各地巡展作画。

  “万毫齐发扫河山,巨笔舞龙搅云天。千古一绝擘窠王,傲视书林冠尘寰。”这是一位山西书法家亢银中先生对高山得林的称赞。

  走出国门

  “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应该展示世人,让全世界人分享。”采访时,高山得林向记者道出了藏在他心灵深处的一种强烈愿望。

  高山得林首先把目光投向的是中东阿拉伯国家。

  高山得林认为,世上只有两个文明,一个是“东方文明”,一个是“西方文明”。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使节就曾到达阿拉伯国家。历史上,中阿通过“丝绸之路”的间接和直接贸易活跃,人员交往频繁。阿拉伯历法、数学、医药学等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伊斯兰教于7世纪中叶传入中国。 特别是解放后,中国政府跟22个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广泛合作,中阿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国家合作的框架下,紧紧抓住历史发展机遇,积极开展中阿民间合作,实现中阿合作共赢。”高山得林不仅打算把自己的榜书推向中东阿拉伯国家进行交流,还想组织更多的中国艺术家及其文化艺术产品到中东阿拉伯国家去,甚至考虑在中东阿拉伯国家成立“中国文化艺术品交流中心”。把中国的榜书艺术分享给全世界人民。

  高山得林坚信,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通过不断交流,一定会得到中东阿拉伯国家乃至全世界的认可,最终形成“中国文化热”。“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我们年轻艺术家的责任!”高山得林平缓的语调中透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书法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