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手稿重量来论,当代作家手稿早已贵过了黄金。
有些早已改用电脑写作的作家,把作品手抄一遍去卖钱。
有位作家“一作多稿”导致价格大跌,惹得愤怒的藏家找上门。
仿佛一夜之间,“手稿”成了“手抄稿”。记者最近在调查中发现,在手稿市价大涨,藏家普遍患上“手稿饥渴症”的今天,有受金钱诱惑的作家正在以抄写的方式刻意“制造手稿”。“手抄稿”的泛滥,被认为可能彻底毁掉“手稿”原先具有的记录作家创作轨迹的功能,让读者莫辨真伪。
手稿饥渴症
实例一则
荆歌手稿拍卖皆大欢喜
几天前,著名作家荆歌在自己的微博上搞了一场“微拍卖”,拍品是他即将在今年第2期上海《小说界》杂志发表小说《一刻》的手稿。荆歌这份小说手稿以毛笔直接写于宣纸八行笺之上,万字,60页。
从他上传的照片看,这份手稿以行书撰写,字体隽秀,创作过程中的增添删改一目了然。荆歌说得很直白,这等心血之物本不舍售出,实在是因为自己看中一件古玩而缺点钱,所以才忍痛割爱。
荆歌手稿开出的起拍价是2万元,经过一天叫价,最终以5.6万元的高价被一位叫“庄子的微博”的网友买走,可谓皆大欢喜。据了解,荆歌喜欢书法和绘画在文学圈是有名的。也因此他在电脑时代的今天仍坚持手写作品,而且大多如《一刻》那样用毛笔写在宣纸上,以书法的方式来写作品。
然而,荆歌确实是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坚持手写作品的几位作家之一。几个月前,莫言获得诺奖后,其手稿身价大涨。一夜之间,多年前他写的一部20万字的电视剧本手稿从20万飙升至120万元。这件事让很多收藏家恍然大悟,原来在世作家的手稿也具有如此惊人的升值潜力。
现象一窥
在世名家手稿贵过黄金
说到这里,问题来了,当藏家一拥而上搜罗偌大一个文坛,几万名作家中,还在坚持手写作品的著名作家也就贾平凹、陈忠实、莫言、张炜等少数几位。
“80后和90后写手几乎是清一色‘电脑族’,估计他们现在笔怎么拿都忘记了吧。50后60后作家年轻时都是手写的,但现在许多已经改用电脑了,而且适应了这种生活。剩下的‘老顽固’没几位了。”手稿藏家许先生说,因为仅有的几位手写作家更愿将手稿捐给文学馆或图书馆,所以现在想觅得一部名家手稿是难上加难,“根本无从找起,我觉得收藏界都有种‘手稿饥渴症’了。”
在极端稀缺之下,最近作家手稿洛阳纸贵。像周作人、胡适、郁达夫这样的已故名人手稿都已进入“百万元级”的行列,而在世作家手稿因被认为存量比那些老前辈更少,所以被普遍看涨。许先生认为,荆歌万字手稿拍出5.6万元并不意外,“若以手稿重量来论,当代作家手稿早已贵过了黄金。”
金钱诱惑症
有此一例
竟有藏家怂恿作家自抄稿件
现在的局面是,一方面当代作家手稿一纸难觅,另一方面收藏行情一天一涨。在此情况下,一些“脑子活”的藏家便开始向作家发起了“攻击”。南京作协副主席鲁敏是鲁迅文学奖得主,在进入“名作家”行列后,她就遇到过藏家来买手稿之事。
但是1973年出生的鲁敏从来都是用电脑写作,身边没有一纸一字,于是藏家就怂恿她把存在电脑里的那些作品手抄一遍,他们要的就是这手抄稿。这种做法被鲁敏拒绝,因为在她看来这就是“伪作”。
可并非所有作家面对金钱诱惑都舍得拒绝。据记者所知,有一些早已改用电脑写作的作家,现在又重新拿起了笔,采用“双轨制”创作模式――先在电脑上把作品敲出来(他们已经不习惯在稿纸上思考),再把作品手抄一遍,就拿这些手抄稿去卖钱。当然因为精力有限,作家手抄的大部分为短篇作品,可他们卖手抄稿的所得远远超过作品发表的稿费。
有此一烦
有人拿“手抄稿”冒充“手稿”
问题是,“手抄稿”并不那么靠谱。有位在家乡颇有名气的作家,将作品手抄几份,分别卖给家乡不同的藏家。结果“一作多稿”导致价格大跌,惹得愤怒的藏家找上门去。“现在当代作家手稿市场中,除了原创手稿之外,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这种手抄稿。为了让手抄稿更接近手稿,有的作家在抄写时还刻意涂改几处。作家和藏家联手欺骗下家。”许先生告诉记者。
资深评论人金哲对记者说,如果将“手抄稿”视为作家的书法作品(毛笔或硬笔),那卖一点钱似乎无可厚非。但如果将“手抄稿”当“手稿”来卖,那就是一种欺骗,欺骗的目的就是为了钱。“毕竟作为研究一位作家的重要材料,手稿中蕴含了作家创作过程中的很多信息,人们通过那些稿纸上的删改痕迹,可以看到作家思考的过程。而手抄稿只是誊写,没有任何信息。” 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