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敬:只有我才能影响自己的创作(图)
http://www.socang.com   2013-02-18 16:05   来源:艺术银行

图片资料

  从歌手一路走来,华丽转身为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家,背后付出的是超出一般艺术家的努力和艰辛,在遭遇质疑的同时也从未放弃过这份执着。艾敬的那种坚韧与笃定,与她的作品一样都是那么的绚丽迷人。
  由于艾敬近期一直忙于国博的个展,我们对她的采访一直在延期,最终确定在了她的工作室。当我们到了她的工作室时,我和摄影师都皱起了眉头,无法找到一个可拍摄的地点。工人们把她所有从国博撤回的展品全都无序地堆到了这里,烤漆精细的作品“棋子”也被草草包裹在泡沫纸中堆在了一边,为了保护“棋子”作品的烤漆不被划坏,她精心为这件作品设计的内外一软一硬的包装盒也被扔到了一边。看到这些,一向柔声细语的艾敬发火了,她无法忍受别人这样草率地对待她的作品,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艾敬发脾气,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她对艺术的认真与执着。当艾敬第一次带着批判的眼光走进卢浮宫和蓬皮杜时,从此便与艺术接下了不解之缘。作者:苏晏
  苏晏VS艾敬
  苏:别人大概都会很好奇,你为何会从音乐转入视觉艺术?
  艾:从小喜欢画画,尽管9岁开始爸妈就送我去跟私人老师学声乐,后来还念了沈阳艺校,我却一直保留着对画画的热情。我不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喜欢照着什么东西画,这对我来说是特别难以忍受的事情,可能这种性格也决定了我无法走传统的绘画道路。从沈阳来到北京之后,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认识了张晓刚,开始跟他学画画。真正触发我对绘画的热情是第一次去巴黎,本以为自己会在这个购物天堂迷失,结果第一天参观了卢浮宫与蓬皮杜艺术中心之后,我的行程彻底改变了。在蓬皮杜艺术中心,看着那些色彩斑斓的绘画,我的心怦怦直跳,有种跟艺术恋爱了的感觉。那天之后,我在巴黎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塞纳河边的旧书店。我在那里翻阅各种画册,每一本都想买回家,最终花了几百法郎买下了一个艺术家的写生水彩作品。之后无论去哪个国家,我都会去美术馆看展览,渐渐熟悉了安迪·沃霍尔、卢西安·弗洛伊德等人的名字,也开始慢慢领悟什么是当代艺术,并产生了自己创作的想法。
  苏:你的艺术创作对你的音乐事业有什么影响?
  艾:其实并没有。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音乐的发展远超当代艺术。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与感染力,相较之下视觉艺术要想达到这种表现力是非常有难度的。然而正是这种难度的存在才更加吸引我去从事创作,这种驾驭语言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的。我现在也没有放弃音乐,每年都在创作歌曲,只不过在音乐领域,我已经有了一一些经历,近二十年的音乐创作环境很不好,我很难去超越过去经历的“辉煌”,或者说,那种“辉煌”已经不存在了。但视觉艺术就不一样了,除了有难度之外,还非常自由,并且没有像音乐那样的主流界定标准,不需要你去努力满足大多数人,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自由。
  苏:观众对你作品的判断和非议等会影响到你的创作吗?
  艾:不会。如果有人可以影响我的创作,我一定不会是现在的自己,不可能在国博这样的地方举办大型个展。当我认定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而且可以做好的时候,我就听不到任何其他声音,甚至连我最亲近的人都影响不到我。艺术创作中的难度只有我自己知道,我需要去自我认证,这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和较量。况且别人总会戴着有色眼镜来打量这一切,你不做事情的时候没人管你,你想做点事情的时候,就一定会有人来评论你,一定要正面地去看待这些事情。
  苏:你如何看待别人对你作品的解读?
  艾:我不太喜欢别人把我的作品解读得很满,我本身也并不能完全解释清楚自己在创作一件作品时的全部想法,100%的解读是没有意义的。欣赏艺术本来就是一件是一个观者与艺术家之间最隐秘的私事,每个人都可以有着不同的天马行空的解读,那才是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
  苏:从事艺术创作以来,哪些艺术大师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艾:安迪·沃霍尔和涂鸦艺术家Keith Haring。安迪·沃霍尔自不用多说;Keith Haring是一位同性恋艺术家,很早就因为艾滋病去世,但他一直在自己的作品中探讨爱的真谛,这对我的创作有很大影响。当然,杰夫·昆斯、弗洛伊德,海曼·纽顿,等人的作品也都对我有着极大的影响。
  苏:你的作品收藏群体以西方藏家还是中国藏家为主?为什么?
  艾:国内的藏家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我是音乐人然后才逐步接受我的艺术家身份,而且很多买我作品的藏家都是认识的人或者朋友,很多都是是因为信任我之前在音乐的创作中的表现而来捧场买作品。国外的藏家则是真的因为喜欢作品才进行收藏的,基本上90%以上的国外藏家我都不认识,他们遍布世界各地,与我本人并无交流,应该就是喜欢作品。
  苏:你自己做收藏吗?有什么样的心得与建议?
  艾:以前有,现在没有了,有时候碰到心动的作品,会克制自己,要将钱投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当我看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作品的时候,会先去看作品标签,继而去查找艺术家资料,如果发现他已经六七十岁且仍寂寂无名,我会买下它,仅仅因为喜欢;如果是三四十岁的艺术家,就可以考察一下他的展览履历等,继而找到他的代理商去购买作品,因为这种年龄段的艺术家非常具备发展潜力,很有可能在其中发现真正的明日之星。如果是不喜欢的作品,我是不会去注意标签的,即使创作它的那个艺术家很有名,也不会打动我。艺术收藏应该来自于内心真正的触动。如果持续地去观看艺术作品十几二十年,你自然会培养出自己对艺术的判断,也很容易在看到作品的时候得出自己是否喜欢的结论。真正的大藏家大部分也是通过这样的历程成长起来的。
  苏:未来有什么展览计划吗?
  艾:完成了国博的展览我自豪地说:“站在国博的平台,我看到了全世界”。因此未来在世界范围内的有目标地去完成我的世界巡展计划。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艾敬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3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