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中立:定格一个时代
http://www.socang.com   2013-02-18 09: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罗中立的名字属于一个时代。1981年,他因油画作品《父亲》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而这幅油画,也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伤痕美术"、"乡土画派",到九十年代的波普与玩世,川美画家们不仅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反映了每个时代中国美术的发展状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

  ◎罗中立认为,任何时代,只要真诚地去创作,都会有好的作品出现。而属于他的那段历史,已经过去,定格为新时期中国美术的一个缩影。

  ⊙记者 唐子韬

  罗中立的名字属于一个时代。1981年,他因油画作品《父亲》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而这幅油画,也成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面对当年的画作,罗中立感慨万千,那些栩栩如生的画面属于他自己的青春年华,也属于那个跌宕的时代。

  伤痕美术

  从没有人用如此逼真的再现方法,描绘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沧桑。在经历了“高大全、红光亮”的创作年代之后,《父亲》的出现,不仅震撼了美术界,更感动了整整一代人。如今,谈起当年的创作,罗中立认为,《父亲》的成功只属于那个时代,从技法角度讲,今天的画家都可以画出那样的画,但如果没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背景,这件作品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经历了“文革”的洗礼之后,知识分子的彷徨从那些深沉的具有反思性的创作题材中反映出来。《父亲》这幅画之所以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是因为它所包含的内在情感和社会意义,闪耀着那个时代才有的光辉。

  罗中立在这幅画的创作方法上虽然借鉴了西方超级写实主义(又称照相写实主义),但他并非冰冷地再现一个人的面孔,而是饱含深情地讲述着一个时代中一个平凡人的故事。

  画面中那位头裹围巾的老农,岁月留下了刀刻般皱纹,饱含沧桑的脸,破旧的饭碗……真实的细节,让这幅画充满了强烈的悲剧情感和人性关怀。这样的劳动人民的真实形象以及它所反应的社会现实,震撼了一代人的心灵。

  罗中立回忆,创作这批具有伤痕色彩的作品还是在他的学生时期。在大学三年级时,他前往大巴山进行创作。在大巴山,他连续几个月与农民吃住在一起。那个时候的很多作品甚至都是在油灯下完成的。

  在文学领域“伤痕文学”风靡的同时,美术创作也常常流露出伤感的情绪,作品主题往往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对困苦生活的挣扎和反抗,以及对历史的深刻反思。罗中立的作品《彭德怀》、《广安难民》、《苍天》便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我当年画《父亲》的时候,周围的人都还有不同的看法、意见,甚至有被批判的风险。如今的时代完全不同了。从我们的经历看来,今天,是一个中国最开放的时代。”罗中立感慨道,“中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三十年,刚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这三十年的变化不仅是文化艺术界、美术界,而是全方位的。我们当初能够被人关注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特殊体验。今天的艺术应该有自己的代表作品。”

  后来,罗中立从“伤痕”很快地转为“乡土”。“伤痕”和“乡土”成为“文革”后中国美术界的两个重要流派,也是那个时期川美绘画的两个主要创作样式。从此,川美的创作不断地融入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川美与川军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四川美术学院密不可分。三十年来,川美画家作为一个整体,在美术界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程丛林、何多苓、张晓刚[微博]、叶永青、周春芽、何森、钟飙、郭伟……等等,一代代的川美人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油画川军”已经成为艺术界一个响亮的名号。

  如果说一张作品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这个影响甚至超越了美术本身的范畴,主要归因于特定时代的造就,那么,三十年来,川美在美术界的持续影响,让人不得不对这所地处西南的艺术学院产生了好奇之心。在三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不断地有川美人以新的群体面貌加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川美现象”。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伤痕美术”、“乡土画派”,到九十年代的波普与玩世,川美画家们不仅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反映了每个时代中国美术的发展状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

  这让川美人赢得了广泛赞誉,也获得了市场的偏爱。2000年以后,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让一批川美油画家成为市场明星。罗中立认为,这一方面得益于川美有着坚实的油画传统,也得益于油画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一直占有着较高的份额。“事实上,市场对川美的艺术有种特别的关注。改革开放以后,川美在时代极具变化的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创作群体出现。市场对川美画家的认可,是对川美整体实力和多样性的肯定。川美画家的群体出现,让市场有了更多的选择。”

  从川美坦克库艺术中心的改造,到黄桷坪艺术区的形成,再到川美新校区的改造,作为川美院长的罗中立,多年来一直为川美的发展努力着,探索着。

  市场是把双刃剑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艺术市场在中国刚刚萌芽的时候,罗中立和他的美院同学成为最早的一批受益者。“那时候,能够卖画,是被周围同学羡慕的一件事情。当初我们并没有市场的概念,画价只是拿工资来比较。我的工资当时一个月只有32块钱。一年不到400块钱。一张画能卖几百块钱,等于我一年甚至两年的工资,我觉得很高、很满足。”回想当年刚刚开始卖画时的情景,罗中立说道。

  1987年,川美迎来了最早的收藏家——来自台湾地区的藏家林明哲[微博]收藏了当时川美几乎所有重要画家的作品。“那时候自己的作品还没有市场,台湾的藏家能来收藏,是难得的被肯定的机会,大家都比较羡慕我们那些人。他当时把能看到的作品都要去了。”罗中立回忆道。

  在短短的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艺术市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也造成了艺术家心态的变化。今天的年轻人很难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市场的诱惑。

  “市场一时表现非常好的作品,未必是好的作品。好的价格未必是好的艺术。好的艺术始终会有市场。”罗中立说,“就创作来讲,需要年轻人非常理性地面对诱惑,要有自己的艺术理想。不要由市场的好恶来左右自己的创作方向或者艺术选择。”

  如今的中国艺术市场已经逐渐发展成熟并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川美”、“川军”的油画,已经不再成为市场的唯一宠儿。市场在寻找着不同的目标,川美人也在寻求着艺术的突破和转变。

  历史无法复制,艺术需要改变。罗中立认为,任何时代,只要真诚地去创作,都会有好的作品出现。而属于他的那段历史,已经过去,定格为新时期中国美术的一个缩影。

  市场是把双刃剑,它可能会成就一个年轻人,也可能早早地扼杀掉一个艺术人才。作为川美的校长,罗中立常常告诉年轻人应该如何正确把握自己。他认为,艺术创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得好会形成良性的互动。“我们当年还是学生的时候,有人买我们的画,我们非常高兴。那时候,有了钱以后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投入到艺术创作中,投入到我们所选择的艺术理想和抱负中。”

  理想的价值

  罗中立曾寄语青年人:“因为热爱,我们选择了艺术。从古至今,艺术不断的超越

  既定规范和现有逻辑,是可能性和想像力生长的载体。它一方面为现实生活找寻精神的皈依,另一方面为未来提供梦想的形态和方向,在文明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人一生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幸福的。这取决于青春年代的选择和追索,通过学习、经历和思考,不断校正我们的终极方向,然后执著地去追求,才能在超越个人和时间局限性的路途上领悟更多创造的快乐、收获更多存在的意义,最终把梦想变为生命的现实。”( “罗中立:致未来”)

  如今四川美院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地迎合时代变化,寻求新的出路。青年人在进行基本功训练的同时,更加关注生活、关注现实。罗中立告诉记者,川美的教学特点是将创作和基础训练融为一体。川美的老校区黄桷坪,因为川美人的存在也逐渐发展成一个文化艺术区。

  回想当年,在罗中立的青年时代,所有从事美术创作的人只有通过全国美展的平台展示自己。而今天,由于改革开放和艺术市场的兴起,艺术界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中国艺术市场快速发展之时,美术馆、画廊、艺术中心等各类机构给年轻人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我们当年,正是因为没有市场的诱惑,才能创作出那些情感真挚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现在看来仍然能感动我们,它真实的记录了我们的经历和一段中国的历史。”罗中立提醒年轻人,“年轻艺术家不要因为艺术市场的火爆失去了自己的艺术理想和坚持。只有好的艺术作品才有好的市场。”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罗中立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