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资料
前几天,一则关于《秘境PHOTO》2013年度影像收藏助推计划的消息,在各大网站被纷纷转载刊登,这是《秘境》杂志首季联合12位摄影家共同推出的一项影像收藏助推计划:12位摄影师的限量版签名作品,首季500套限量,第一季分别由吕厚民、朱宪民[微博]、王文澜[微博]、白金龙、林添福(台湾)、何经泰(台湾)、王琛[微博]、王景春、傅拥军[微博]、鲍利辉、邸晋军、张晋等12位摄影名家参与赞助;这些摄影家每人提供一幅摄影代表作,一套共12幅珍贵的签名作品,免费赠予热爱摄影收藏的《秘境PHOTO》杂志会员。当然条件是必须订阅《秘境》杂志。
和这个计划一同推出的还有“秘境艺术基金年度摄影师收藏大奖评选计划”:2013年底,秘境艺术基金将评选第一届年度摄影师收藏大奖,本次评选,国籍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不限,参赛类型不限,获奖摄影师将被纳入秘境PHOTO的整体推广计划,进入更多藏家视线。
这个消息一经发布,在微博上转发无数,也立即引起了业界的热议,有人认为这是一项全新的举措,让影像收藏成为了一件触手可及的事情。有人则觉得花一点钱既订了杂志,又免费得到了摄影家的亲笔签名作品,这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而也有人觉得这样的推广似乎对摄影师本人没有多大的益处,无论大家的意见如何,可见影像收藏这个话题,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而《秘境》杂志作为目前业界专业性和高端性于一体的纸媒,能够推出如此大胆的计划,除了其执掌的人思想和观点“先锋”之外,一定还有更多值得让人感兴趣的话题,鉴于此,笔者走进了大理国际影会艺术总监鲍利辉,针对这个计划,针对这项新的举措,请他谈一下他的观点和想法!
释藤:鲍老师您好,最近《秘境PHOTO》杂志推出了一项新的举措和计划,那就是“《秘境PHOTO》2013年度影像收藏助推计划”,这个计划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兴趣,请问您是如何想到这样去做的?
鲍利辉:说到底,我们也是想为中国影像收藏突破瓶颈尽点力,做点事。为什么这样说呢?2012年第四届大理国际影会举办了荷赛获奖作品展,荷赛境外展览负责人Paul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发现有趣的事情是,中国参加荷赛的摄影师,很少有自由摄影师。如果中国有更多的自由摄影师的话,可以更好地展示他们的风格,这可以更好地提升他们的水平。”
在中国,职业摄影师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受雇某个机构,为机构拍照片,这样往往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因此,他们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拍一些照片,这样的人比较多。一种是完全为自己的想法去拍照片的,他们的作品往往很有个性,很有想法,不少评论家对他们抱有很大的期望,甚至认为中国摄影实现突破的希望就在这里。中国不是没有自由摄影师。比如严明[微博]、木格,他们是辞去了记者和教师的工作,出来做自由摄影师。还有张晋,他在美国读的化学博士,回国以后也没有从事化学方面的工作,而是做自由摄影师。他们都有很不错的作品。但自由摄影师,特别是初出道的时候,常常受制于经济来源,难以可持续创作。他们要有出路,目前主要的出路是签约,为杂志和商业机构拍片子。但一签约就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个性,很难再按自己的想法去拍片,去表现,等于又绕了回来。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摄影多元化发展的一个瓶颈。
要突破这个瓶颈,保证自由摄影师的可持续个性创作,就必须与国际接轨,实现‘摄影—代理—收藏—摄影’的良性循环。让摄影师的作品通过画廊代理走向市场,走向个人收藏和机构收藏,如画廊收藏、基金收藏、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等等。收藏有几个方面的意义:对摄影师来说,作品被收藏不仅意味着有一笔收入,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进一步拍出更好的作品,实现摄影创作的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作品被收藏还意味着摄影师被社会认可,带来社会名望和地位,被收藏的作品也通过收藏而获得了价值,得到了保存,延续了生命。艺术史上许多重要作品,都是通过收藏保存下来的,摄影作品也不例外。
从这个意义上说,收藏不仅对自由摄影师非常重要,对其他摄影师也是很重要的。我自己就是通过收藏得到国内外摄影界承认的。2001年,我应邀参加法国“尼斯国际摄影节”,带去了两个专题共55幅照片参展,后来半数被尼斯摄影博物馆收藏。这在我的摄影生涯中是一个关键的节点。
释藤:看来影像收藏在国外起步是比较早的,这一点国内的市场倒是稍显生涩了点!
鲍利辉:欧美国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就有了规范的摄影收藏市场,在此以前很多老摄影家的作品收藏是没有编号的,让助手把照片洗出来,签个名。去年大理国际影会,美国10大收藏家之一的史蒂芬·怀特来了,他说20年前他收布列松的作品才200美元一幅,近年已经上升到15000到20000美元一幅,这还不是拍卖的价格。
在2010年美国洛杉矶艺术博览会上,一个摄影画廊的老板彼得问我:“你想不想在大理国际影会做一件让世界摄影界轰动的事情?”
我好奇问他:“做什么事情能让世界摄影界轰动?”
他讲:“我这里有一套布列松的作品(120幅),很完整,我收了几十年才收齐。这套作品在全世界只有两套,你在大理国际影会的时候如果有中国的藏家把我这套作品收了,那将是全世界影像收藏界的大事件。”
我问他:“那要多少Money才能完成你说的轰动事件”
他伸开五个指头。
我说:“50万美金?”
他说:“不,500万美金。”
120幅布列松的作品要500万美金,你可以算算一幅多少钱。
当然,我把彼得的话当成了玩笑!
但是短短的30年间,西方摄影作品进入各类藏家的视野已是不争的事实。他们的自由摄影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
相比之下,中国的影像收藏才刚刚起步,这和近年来中国摄影事业的迅猛发展是不相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束缚了中国摄影家特别是自由摄影家的成长。大理国际影会结构上,我们就考虑能不能把摄影节和博览会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并做了一些尝试,把收藏做成大理国际影会的一大特色,现在看来是取得了一些成果。
大理国际影会结束后,我们也在考虑,影会的举办是活动类型,展览时间毕竟有限,而我们还有一个平台,就是《秘境PHOTO》杂志。这个杂志开办之初就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栏目,叫“纸上画廊”。这个栏目一直得到读者和摄影家的关注,有些摄影家还提出,“纸上画廊”能否做大,篇幅再多一点,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影像收藏。2013年我们讨论《秘境PHOTO》杂志改版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就是要把影像收藏和做杂志结合起来,以摄影家推杂志,以杂志推收藏,以收藏推摄影家,以《秘境PHOTO》为常态化平台,把影像收藏推向千家万户。
“2013年度影像收藏助推计划”的思路就是这样。
释藤:目前秘境杂志推出“2013年度影像收藏助推计划”之后,反响如何?
鲍利辉:“影像收藏助推计划”首季刚在微博上推出10天就已经征订过半了,这是个意外!更意外的是杂志的同事都纷纷参与到这个计划中来,我说他们订杂志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更喜欢是那些名家的签名限量版作品啊!这是原来没有想到的。
有的企业要把杂志订成客户的礼品,有的要大批量订。一位做玉石经营的老总要订100套,他要把《秘境PHOTO》作为礼品送给高端客户,而摄影名家的限量签名作品留着升值。我们经过慎重考虑没有答应他,而是建议他首季订10份,以后每季都订10份,这样就可以集齐5季60位名家限量签名作品。既可收藏,又可做中长线投资品,还能拥有10套两年12期《秘境PHOTO》与朋友分享,对此建议他非常认同,立即下单。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我们经过了一年的磨合,已经有社会各界精英看到了我们的杂志,我们希望今年改版以后有更多的人喜欢这本杂志中的奢侈品——《秘境PHOTO》、让喜欢影像收藏的人心生欢喜,参与到影像收藏中来。所以我们想让更多的个人可以看到这本杂志、参与影像收藏计划。
普及影像收藏首先要培育市场。我们算过一个账:在大理国际影会上,以画廊身份来收藏摄影作品,一幅作品少不了几千,要把我们的5季60位摄影名家的作品收藏完,就要数十万元,这就把绝大多数人都挡在了收藏的门外。
以这种限量签名版的形式把作品送给《秘境PHOTO》会员,这可能没有先例。有人说:这是买胶卷、送相机!其实这是台湾摄影名家阮义忠给我们的启发:前段时间我从台湾一个朋友那得到了阮义忠先生的《告别20世纪——阮义忠四本书》一套画册,拆封后发现书里有一张单子,说如果你买了这一套画册,你就可以拥有这一套画册里任意一幅你喜欢的签名作品。这套画册出版到现在已近20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发短信问阮老师,这个事情还认账吗?阮老师说:认!结果我就得到他的一幅签名作品。
我们《秘境PHOTO》2013年改版的时候,决定把杂志跟收藏结合,我就想到我拿到阮义忠签名作品时那份喜悦的心情。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让《秘境PHOTO》的读者也有这份“买胶卷、得相机”的惊喜呢?
几天前有个朋友从美国回来,得知我们有这个摄影作品收藏助推计划后,立刻订了五季的作品,迫不及待询问在春节以前能不能拿到,如果能拿到他要在国内装框然后运到美国去挂在新房子的客厅里。60幅名家名作就是一个展览;就是一个中国摄影的浓缩,仅仅花了一万块钱就做到了——在美国这块土地上,有一家人有着中国60位摄影名家作品,而且还是限量的签名作品,多牛啊?这种价值马上就体现出来了。
摄影师、器材测评专家赵嘉[微博]打电话给我,要订杂志。我说你是中国的摄影器材专家,杂志会赠阅。他说一定要支持这项中国影像收藏助推计划,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都希望中国影像收藏市场步入正轨,早日兴旺起来,以推动中国摄影的进一步发展。
释藤:秘境杂志这次推出的影像收藏计划,对于摄影师本人能够起到什么作用,他们都愿意参加这个活动的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鲍利辉:我们邀请的摄影师都看好“2013年度影像收藏助推计划”,并给予了无私的支持!他们都有一颗推动中国影像收藏尽一份力的公益心。朱宪民老师说:“我坚决支持这个事情,要有人站出来挑头推动影像收藏,中国的摄影师才有希望。”吕厚民、王玉文、王文澜、贺延光等老一辈的摄影家的积极加入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让我们觉得这件事一定要做好。他们是为了什么?为了推动中国摄影收藏和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是对我们《秘境PHOTO》的信任。
大家都认为,影像收藏是中国收藏市场的软肋,大家要抱团,要齐心协力来做这件事。
至于说道回报,可以这样说:
第一,对于参与该计划的摄影师每人将会得到其他11位摄影师的签名限量作品供收藏。
第二,《秘境PHOTO》将对他们的创作进行长期跟踪报道。
第三,所有参与的摄影师还将是我们《秘境PHOTO》杂志永久赠阅对象!
第四,我们将策展60位摄影师的作品做国内、国外巡展;
我相信,在未来几年影像收藏市场得到蓬勃发展的时候,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影像藏家,在关注中国的摄影作品时候,这个“影像收藏助推计划” 中的60位摄影家会最先进入藏家视野。当然,我们的杂志也水到渠成地在这当中得到了发展。
我们的理念就是要把“2013年度影像收藏助推计划”设计成摄影家、收藏者、读者和杂志“四赢”的格局,当然,还有一个最后的赢家,那就是中国的摄影事业。能不能达到这个效果?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头。接下来,就看我们能不能坚持不懈地把它做好、做完美。我们有这个信心,也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助。
释藤:这次《秘境》杂志推出的计划里,还涉及2013年底评选第一届年度摄影师收藏大奖,请问这个奖项的设置对于收藏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鲍利辉:摄影师的作品要被收藏,就涉及到收藏的规则,这和通常的摄影大赛和评比是不一样的,更多涉及到画廊,博物馆和私人藏家对摄影作品的评判和喜爱的程度。它可以成为一个摄影收藏的风向标,让我们看到中国摄影收藏的走向。对摄影师和收藏界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年度摄影师收藏大奖是秘境艺术基金启动的第一个项目,这个基金是跟每一个订阅杂志的人都有关系的,他们既征订了杂志,又支持了基金推动的项目,基金的奖金就是从征订的费用里面拿出来的。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要感谢每一位读者的贡献,这个基金有他们的一份贡献。
释藤:对于影像收藏这一块,大理国际影像一直是主推的,而且最近几届都做的特别好,2012年的收藏额已达数百万。您当初是如何想到用摄影节去推动影像收藏这个点子的?参与的画廊和机构都有哪些呢?
鲍利辉:2001年我应邀参展法国尼斯国际摄影节,由于照片制作原因,法方要求所有作品在法国本地重新制作。我当时一共带了两个专题共55幅照片去参加展览,制作费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恰好当时尼斯摄影博物馆希望收藏我《远来的云》与《戒毒》,期间他们收藏了我的作品,还承担了展览照片的制作费。这对首次出国参展的我来说,是我影像收藏的第一课。
当我成为大理国际影会艺术总监后,与团队分析了国内外的摄影节形态,最后决定做一个不一样的国际影会,既要有学术性展览,力推新人,也要有博览会功能,力推收藏。这是当时国内摄影节从来没有过的,再加上当时的影像收藏市场并不乐观,结果究竟怎么样当时谁都没办法预知。
从2010年第二届大理国际影会正式开始推影像收藏,当时邀请了北京798的see+画廊,做了尤斯曼和玛姬 泰勒的展览,结果收藏成交额在数十万以上。2011年第三届国际大理影会邀请了北京的泰吉轩画廊,他们带来了尤金 弗兰克、麦克 肯纳、约翰 塞克斯顿、爱德华 斯泰肯、爱德华 韦斯顿等多位摄影大师的共30多幅原作,现场成交喜人。2012年第四届国际大理影会,我们喊出了“影像看世界、典藏看大理”的口号,邀请了国内外的十家画廊参与到影会中,其中参与了典藏的分别是See+画廊(斯蒂芬 怀特原作展)、敦煌画廊、美国中天画廊、和泰吉轩画廊等。仅来自台湾敦煌画廊成交额就超过百万,在台湾引起轰动。可以说是全面开花、硕果累累。而且在这届摄影节上,中国新锐摄影师的作品已受到广大藏家的关注,一些新生代摄影师的作品也被纳入了收藏行列。我们为来参展的画廊提供出行方便、免费提供展区,成交后分文不取,有业内人士称:这是以基金会的方式来推广影像收藏,我们就是希望能促进中国的影像收藏事业的发展。
释藤:您个人对于影像收藏一定有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吧,可以说说您自己的心得和感受么?听说您自己也收藏了一些摄影家的作品,请问关于藏品,您是如何去把握的,比如哪些该收,哪些不值得收?
鲍利辉:我觉得现在当代艺术品、古玩字画的收藏已经到了一个拐点,有些已是天价,非一般藏家所能收藏的。而影像收藏正当时,斯蒂芬·怀特在20年前收藏的布列松的作品价格到现在翻了100倍,我相信这个神话在中国的未来会得到完美的演绎。
释藤:您觉得国内的摄影师应该如何做好自己的作品,让藏家能够关注和得到更有效的推广呢?
鲍利辉:首先:摄影师勤奋是必须的!然后是艺术标准,你首先得是艺术品,摄影师要有创新,多看看国外的摄影师个性化的东西,因为这是西方传过来的艺术,不要再纠结在新闻,纪实,摆拍这些东西,要把眼界打开,要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其次,摄影师不读摄影史是现在很多摄影师的软肋,是硬伤。你要走进艺术的领域,就一定要了解它的历史,要研究摄影史;摄影师要进入影像市场,要有让中间商的渠道做代理的思维,艺术家就是要做艺术家的事情,不能让买卖的事情影响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