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武师复制奇门兵器(图)
http://www.socang.com   2013-01-10 09:26   来源:龙虎网

欧阳林君舞动双面斧。他身边的武器架上竖立着很多奇怪的冷兵器。

欧阳林君舞动双面斧。他身边的武器架上竖立着很多奇怪的冷兵器。

燕龙枪

燕龙枪

狼牙镗

狼牙镗

  龙虎网讯 燕龙枪、月牙镗、镗铲、双头刀、双面斧……这些通常在武侠小说或是网络游戏中才能看到听到的“奇门兵器”,如今被徐州一名武术教练成功复制出来。作为当地知名的“武林人士”,多年前,欧阳林君从一名已故拳师那偶得一份“奇门兵器”图谱,从此,他痴迷其中,竟将图谱中失传的“神器”一一制造出来。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些古怪兵器可不像看起来那么厉害,因为不好使。扬子晚报记者 马志亚 通讯员 张景良 文/摄
  都是些什么兵器?
  名字形状都古怪,隋唐高手曾使过
  欧阳林君搜藏的“奇门兵器”图谱中,除了传统的十八般兵器外,另有30多种怪异兵器。
  欧阳林君告诉记者,这些图谱均是已故拳师根据家传的各种兵器书籍、绘本,绘制到布帛上的。“老拳师是在20多年前去世的,当时有90多岁,家族里几代人习武,曾从事过镖师行当。”
  在欧阳林君的武馆,一进门就看到了两个兵器架上的各种“神器”,像燕龙枪、月牙镗、牛头镗、狼牙镗、四节镗、双面斧等,这些兵器不仅名字怪,造型也相当奇特,像月牙镗,状似水牛角,两边两排牙齿,中间一柄横贯,镗尖结构复杂、兵刃锋利。
  欧阳林君介绍,像镗这种兵器,在古代一般很少有人使用,“就像镗类兵器,重则10公斤,轻则5公斤多。普通人拿起来也耍不了几下。”不过用的人都比较有名,像“隋唐演义”中排名第二的好汉宇文成都使用过镗,此器易攻难防。
  为了成功复制出这些“奇门兵器”,欧阳林君在托人铸造时也是煞费苦心,
  据悉,欧阳林君现在又发掘整理出方天画戟的6种门类,他将继续搜集更多的“奇门兵器”。
  “神器”主人是谁?
  这个高手相当了得,现任体校教练
  打造出这些奇门兵器的欧阳林君本身就很是了得。今年52岁的欧阳林君是国家一级武术裁判、中国武术六段,任徐州市武协副秘书长、市业余体校武术教练。
  欧阳林君称,他自小喜爱武术,但苦于没有好老师,便到原徐州体育馆去“偷艺”。武术名家孙荣一当时任业余体校武术教练,看到他有潜质,便收他为徒。
  欧阳林君潜心学艺数十载,擅长长拳、醉拳、醉剑、醉棍,以及其他器械和技击功夫。1982年夺得省武术比赛传统拳第一名、剑术第二名。1988年在连云港全国传统武术比赛上,获得醉拳、醉剑、醉棍三个第一名。1992年,他在五省十市武术擂台赛上夺得一等奖。1996年,又夺得省武术比赛传统剑术一等奖。1984年起,欧阳林君任徐州业余体校教练,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
  为何复制“神器”?
  偶得图谱,让失传“神器”重现人间
  欧阳林君不仅身怀绝技,还用心挖掘中国传统兵器。
  欧阳林君称,中国古代兵器大致可分为18种,即人们所说的十八般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但在民间,每种兵器又有很多变种,可惜很多已经失传,有部分兵器人们甚至“只闻其名,未见其形”。
  欧阳林君说,20多年前他认识了一位拳师,拳师去世后,其家人将其收藏的画在布上的“奇门兵器”图谱送给他。多年来,他醉心于研究这些神器,并分析图谱,将这些兵器一一铸造出来。
  这几年,他得知网络游戏中,出现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兵器”,虽然大部分兵器名称纯粹是哗众取宠,没有渊源,但也有一部分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为此,他将自己复制的“奇门兵器”一件件拿出来,让好奇的市民能够看到它们的“庐山真面目”。
  怪兵器厉害否?
  有点中看不中用 铸造技术难流传
  如今的冷兵器越来越多地成为市民观赏、收藏之用,像龙泉宝剑、龙水古唐刀,至今长盛不衰。相比而言,欧阳林君复制的这些冷兵器不仅怪异,就连名字也鲜有人知晓。这些古怪“神器”真的像它们看起来那么厉害吗?为何会沦落到“失传”的境地?
  鹿守圆是徐州的一名冷兵器爱好者,他认为冷兵器本身就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受到战争条件、铸造原材料、技术水平等影响。而那些怪异的冷兵器作为十八般兵器中的分支,更是为特定战争条件定制的,“打个比方,《水浒传》里有了连环马,才会出现破解连环马的钩镰枪,要换到别的场合,这种枪并不好使,对一般战士来说,一点不实用。”
  徐州市武术协会一位负责人也认为,大部分结构复杂的冷兵器是以定制品的身份出现在战争中的,在日常实际使用中,反而不如普通兵器来得方便、实用,有利于战场发挥。从铸造技术方面来讲,那些技术要求简单、美观实用的兵器铸造技术更有利于传承,而相对来说,那些结构复杂的奇门兵器就很难得以流传。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奇门兵器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3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