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Ⅰ号会被完整复原(图)
http://www.socang.com   2012-09-25 09:56   来源:南方日报

  20日,备受瞩目的“南澳Ⅰ号”第三次水下考古发掘画上句号,这也意味着考古工作者对“南澳Ⅰ号”上的文物提取工作全面结束。在历时3年多的发掘工作里,考古工作者在这艘明万历年间的沉船上,发掘出船舱25个,是目前发现船舱最多的一艘古船。

  与“南海Ⅰ号”采取的整体打捞方法不同,“南澳Ⅰ号”采取原址考古发掘的方式。自2009年正式展开考古发掘以来,考古工作者从古船上发掘出近3万件文物,远远超过之前华光礁一号和碗礁一号,为迄今国内水下考古发掘文物最多的一次。除了瓷器外,船上还出水了大量的陶器、铁骑、铜器等珍贵文物,堪称研究中国古代远洋贸易史一个极为丰富的宝藏。

  有研究者认为,“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从而提出,“南澳Ⅰ号”古船出水后,将找到研究明代的郑和船队的“金钥匙”。然而目前,随着“南澳Ⅰ号”文物提取结束,考古工作者用巨大钢铁外罩将古船在水下封存,避免被盗袭。随着“南澳Ⅰ号”考古阶段性的结束,文物已经基本提取完毕,围绕古船的诸多谜团和猜想也逐渐浮出水面。就此,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南澳Ⅰ号”考古领队崔勇。

  古船体原址封存水下

  船尾清出一批生活用品

  崔勇告诉记者,今年的考古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文物基本打捞完毕,船的结构也基本探摸清楚。“南澳Ⅰ号”长27米,宽7.8米,共有25个仓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明代沉船里仓位最多的,也是国内发现的第一艘满载“汕头器”的船只。船载的货物中,瓷器最多,其次是陶器、铁器、铜器、锡器等,还发现有不少于4门的火炮。此外,今年在对船尾文物的打捞清理中还发现许多陶罐、陶盆,但都是单个的,没有像其他瓷器一样成批出现,初步判断是船员的生活用品。

  经历3年时间,“南澳Ⅰ号”上的文物基本清理完毕。但对于古船残存约一半的船体本身,如何打捞上来、完好保护还没有一个成熟方案。因此,考古专家决定在原址对“南澳Ⅰ号”进行加密。用一个长达32米、重几十吨的钢铁巨罩,把古船整个扣在海底之中。

  瓷器暂于省博“安家”

  船体未来也将被打捞出水

  如何给“南澳Ⅰ号”出水的近3万件瓷器安家?崔勇告诉记者,这些瓷器已经陆续运至广东省博物馆,博物馆将馆内的地下车库临时改装成大型脱水池,作为“南澳Ⅰ号”出水文物临时的“家”,出水文物陆续抵穗后,将在那里接受脱盐处理和进一步的保护。文物在进行相关处理后,才能进行展示。在不久以后,将有近万件文物被运回南澳展出。

  尽管瓷器等重要文物基本提取完毕,但崔勇认为,“南澳Ⅰ号”最为重要的文物仍是古船体本身,因为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远洋商贸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船船体是否会被打捞出水?崔勇表示,这是肯定的,但近两三年内估计不会展开,因为对于船体本身出水后的脱氧脱盐脱硫等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

  “古船本身是最重要的文物”

  ■对话

  谈文物:

  填补研究汕头器的空白

  南方日报:对于“南澳Ⅰ号”上出水的精美外销瓷,有人给了命名是“汕头器”,这似乎是之前少有人知的。

  崔勇:“南澳Ⅰ号”上出水了一种大瓷盘,半径达到20-40厘米,底部是粘沙的,又叫“沙足器”,这在国内遗址墓葬是比较少见的,但在海外的收藏家手上比较多。

  汕头器的名称大概18世纪中期才出现的。那时,汕头即将开埠,其声名也在海外远播。当地潮州的很多商贩在东南亚各地卖瓷器,就约定俗成地自称汕头人,卖汕头器。德国学者曾经对汕头器进行过分析研究,上世纪90年代,福建的陶瓷工作者在漳州平和二垅窑发现了这种瓷器。由于汕头器的产地主要是福建漳州,因此一些学者将其称为漳州窑瓷。

  “南澳Ⅰ号”的发掘填补了研究汕头器的空白,汕头器从前很少有人去研究。但当年欧洲人将之称为汕头器,和另一种有名的外销瓷克拉克瓷很相似。汕头瓷的产地可能是漳州窑,克拉克瓷的产地是江西景德镇,但外国人并没有以产地去命名它们,这也揭示了古代商贸史的重要信息。

  南方日报:“南澳Ⅰ号”上出水的瓷器是否比之前出水的精美?

  崔勇:从数量上讲,华光礁一号出水1万多件瓷器,碗礁一号也是1万多件,“南澳Ⅰ号”接近它们的3倍。但至于瓷器的品相,碗礁一号上出水的瓷器可能更精美一些,但一般考古工作者不作比对,因为所有的文物都具有不可对比的历史价值。

  “南澳Ⅰ号”还出土了许多陶器也异常精美,还有不少铁器。过去海外贸易史很少去研究陶器和铁器,大家都集中在更为精美的瓷器上面。但现在看来,陶器和铁器的出水也可以揭示相当丰富的历史信息,因为它们在陆地考古中很难被发现(一般都被锈蚀或破坏),但这些陶器和铁器大多与当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南方日报:除了瓷器这些文物,“南澳Ⅰ号”还发现了其它哪些远洋贸易有关的文物?

  崔勇:“南澳Ⅰ号”上发现了很多炮,但不敢说炮是商品。明代海盗猖獗,很多商船配有铁铳一类的武器,起一个保护作用,这并不稀奇。如果是武装商船的话,发现炮也应该发现炮弹,但我们在古船上并没有发现炮弹。但今年的发掘中,我们发现三个圆形的、球状的东西,我们准备进一步做X光扫描。

  古船上还发现了大量弹簧状的铜器,出水了大量的铜钱,有很多的铜盆、铜锣、铜锁,还有一些铜的构件,种类有很多。明代铜器也是出口的重要物品,明代的铜币在国外都是硬通货。1970年代,考古专家在北礁发现一艘疑似是郑和的沉船,出水大量的铜币,都是没有用过的永乐通宝。但“南澳Ⅰ号”上却出水了相当多的宋代铜钱,可是粗制滥造,有可能是民间私铸的一些铜钱。

  明代古船为何私造宋代铜钱?的确有史料记载这样的事情,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谈古船:

  “南澳Ⅰ号”未来要复原

  南方日报:“南澳Ⅰ号”的发掘也引发了考古界的关注。

  崔勇:“南澳Ⅰ号”被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前只有1993年辽宁绥中元代水下沉船遗址获得该奖。此外,它还被评为2010年社科院的六大考古发现。可以说,”南澳Ⅰ号”的水下考古突破了传统水下考古的技术,是中国水下考古的标志性发掘。它的出水文物给考古界带来很多信息,可以破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古代对外贸易的许多课题。从这方面讲,“南澳Ⅰ号”的考古意义丝毫不逊于“南海Ⅰ号”。此外,“南海Ⅰ号”的整体打捞方法不可复制,但“南澳Ⅰ号”考古发掘的特点就是可复制。“南澳Ⅰ号”使用的水下考古技术,在其它水下考古项目里可做参照。

  南方日报:“南海Ⅰ号”的整体打捞前所未有,“南澳Ⅰ号”对古船如何保护?

  崔勇:“南澳Ⅰ号”大约有一半船体裸露在海底泥沙外,大部分已经侵蚀干净,但船体的底部还是相对完整的。由于船板的体量非常大,木头处理的难度更高。它不像出水的瓷器,直接脱水脱盐就可以了,木头除了脱水脱盐还要脱硫。好比瑞典的瓦萨号沉船出水后,就有一些硫释出,对船的伤害非常大。英国的“玛丽露丝号”古船已经做了40多年的脱水保护,现在还在做。

  “南澳Ⅰ号”未来肯定要完整复原。因为一条古沉船最重要的文物其实就是船体本身。比如,“南澳Ⅰ号”发现了25个隔舱装货物,包括之前史料记载上也没有记载过这么多隔舱的古船。“南澳Ⅰ号”上出水的文物信息量巨大,我说,可以同时提供给10个博物馆做展览,而对这些文物的保护研究也将开启一个个更新课题。

  链接

  考古专家破解

  “南澳Ⅰ号”身世之谜

  谜团①它是走私船?

  由于船上曾出水了不少铜器,但明朝时是  禁止铜等金属出口的,有专家由此推断“南澳Ⅰ号”可能是走私船。崔勇表示,中国在明清时期实施海禁,然而实际上,期间民间贸易一直没有中断。在中央权力衰落的时期,由于沿海走私猖獗,政府被迫实施局部开海。在隆庆年间就曾开放漳州月港。考古专家据船上瓷器特征推断,“南澳Ⅰ号”年份应为万历年间,恰在隆庆以后,因此它也很有可能是合法贸易。

  谜团② 出发地和目的地?

  崔勇推测说,“南澳Ⅰ号”的沉没地点位于汕头海域和漳州海域之间,因此它极可能是从漳州的月港出发,满载瓷器,经停汕头而后出海的。而“南澳Ⅰ号”的目的地应该是东南亚,因为此前在东南亚等国发现过大量与福建平和窑类似风格的瓷器。

  谜团③ 它为何沉没海底?

  “南澳Ⅰ号”缘何长眠海底?它在三点金海域触礁沉没——这片海域礁石在涨潮时隐没,只有在退潮时才显露。崔勇根据打捞遇到的情况推测,这片海域天气变化莫测,且古船沉没的附近就有礁石,“南澳Ⅰ号”很可能是触礁沉没。

  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 黄学佳

  见习记者 杨逸

  通讯员 林春伟 蔡敏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南澳Ⅰ号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