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江:艺术教育须有人文担当
http://www.socang.com   2012-07-09 11:16   来源:东方早报

  “艺术教育需要被赋予人文担当,艺术绝对不是一门技术,要把它当成一个智业,是一辈子为之献身奋斗的智业,唯此我们才能保留思想的甲胄和激情的本色,抒发诗性的风采,站在民族美术思维的前端,警觉工具理性的弊端,摆脱二元论的困境。”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日前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专访时表达了他对中国艺术教育的思考。

   “很遗憾,很多学校现在只讲工具性的空间、技术性的条件、数字化的成果,但忽略了内在的东西。”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日前在接受采访时反思当下教育现状时直言。
        这一“内在的东西”在许江看来就是人文性,“艺术教育需要被赋予人文担当。艺术绝对不是一门技术,要把它当成一个智业,是一辈子为之献身奋斗的智业,唯此我们才能保留思想的甲胄和激情的本色。”
        许江上月获得美国知名艺术院校罗德岛设计学院首度颁发的“年度院长”称号,以表彰其在艺术学领域所拥有的卓越见识。与他一同赴该校的还有凭借中国美院象山校园建筑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美院建筑系主任王澍,他被授予罗德岛艺术学院名誉博士。
        在接受专访时,许江不仅阐释了他对当下中国艺术教育以及中国美院艺术教育的思考,也一并回应了各界对王澍获得普里兹克奖的看法。
        艺术绝对不是一门技术
        记者:你以前提到艺术创造和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转换过程,你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的艺术教育以及教育者所担当的责任?
        许江:我们是守望家园和理想的一代人。家园是带不走的东西,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展现一派坐对青山的神思妙想。画家心中所对溪山便是中国人心中活着的图像。如何将这种心灵的丘壑变成同学们每日可见的山水?守望家园就是守望校园,校园不是功能化、工具化的空间,而要使之成为同学们度过青春生命的现场,建设好校园是我们的使命。
        这个家园,就是传统的活化。我们守望的包括可见的校园、不可见的学科建设以及学风。美院历史上的老师林风眠、潘天寿等,他们那代人怀有使命精神,用美的形来唤醒人心;解放初期,延安来的艺术家打造了一个新的文化责任,开拓新的民间文化的田园;改革开放后,那一代人恢复教学秩序,进行教学改革;直到今天形成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教学理想,这个教学脉络就体现了使命精神。
        这样的使命精神具体落实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深厚的学术方法精神。方法很重要。我们进行教学改革,语言转换,是有理论背景的。比方说中国画,中国画到今天,要传承也面临变革,这个国学的传承和拓展是有内在方法的。其二,是诗性精神。我们学校一代代大师,个个都是诗人。一方面他们对自然、对生命一往情深:另一方面,他们对生命苦短、四季轮替万般无奈,这个一往情深、万般无奈叠在一起,形成了所有诗人的共有品质。拥有这样的诗性精神,我们才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很遗憾,很多学校现在只讲工具性的空间、技术性的条件、数字化的成果,但忽略了内在的东西。
        守望理想。理想非常重要,不是关于未来的方案、关于它的实现,而是我们心中充满敬意的理想和责任,是一种担当,王尔德说,世人生活在泥沼中,总有几个人仰望星空。仰望星空就是理想,并不具体,但是总是以它的规范和激情引导我们前行。守望理想,在今天这个把文化变成消费和娱乐的时代尤其显得重要。身为人父人母,我们要抚育后代,难道我们不应该在他们的心中树立一个一生都能够依靠的支柱吗?我们没有责任让孩子的心灵得以提升吗?
        记者:中国教育重技术轻人文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具体到艺术教育而言,你认为当下最需要提升的是什么,如何避免艺术教育的工具化和技术化?
        许江:艺术教育需要被赋予人文担当。艺术绝对不是一门技术,要把它当成一个智业,是一辈子为之献身奋斗的智业,唯此我们才能保留思想的甲胄和激情的本色,抒发诗性的风采,站在民族美术思维的前端,警觉工具理性的弊端,摆脱二元论的困境。
        同时需要持有方法精神。同样画一个杯子,有些人只看到杯子的表象,一个容器。有的人在这个容器中看到了更多,读出容器的目的是能容,能容是因为可沁出,人也要能容,能有效地沁出,将所学所感转变成艺术的东西,向社会沁出。从一个杯子,变成杯子背后的东西。我们不由想到了中国人喝茶与茶的世界,中国人与竹子相安的淡薄。饮茶时你会想到渭川千亩,这种境界就是一整套方法。方法很重要,好老师只要一两句点拨,孩子就能豁然开朗。
        记者: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句话叫“内圣外王”,美院如此注重环境是不是为了以环境开启学生的心智,让学生在环境中重视修为?
        许江:你说得很有趣。我们学校不是考虑“内圣外王”。黄宾虹1948年离开北京,到了江南,定居杭州,他有一个演讲是关于君学与民学。他认为,很多艺术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君学。但还有很多学问在民间,是民学,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民学。我们这所学校很大的特点,是民学的建立、民学的追寻,民学的智信,我们所倡导的是魏晋风度,而不是汉光威仪。
        记者:这种选择和美院地处湖光山色的杭州有关吗?
        许江:非常有关,杭州从来不是中国的经济或政治中心,又与山水特别近,所以本身就具有诗性。
        记者:中国传统教育中一直注重环境的影响。
        许江:这里有一种品位,品位很关键。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品位,有些是曲解了,有些是失落了。刚才提到美院崇尚魏晋风度。中国人与竹相居相安,这种境界是有品位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慢慢好起来,大家开始意识到怎么保持文化品位,建构自己的世界。
        记者:美院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与学生有多少深入接触?
        许江:师生间的互动在美院有深厚的传统。好的大学里,是小鱼跟着大鱼游,游久了就知道怎么游,游向何方。教学中很多东西是学生跟着老师耳濡目染,跟久了就有品位了。但学生也不是盲从。美院的很多科系是有工作室制度的。
        譬如油画这一块,有5个工作室,为传统、写实、具象表现、总体绘画和综合艺术工作室。学生一年级基础课结束后,就到油画系,双向选择后进入5个工作室,后3年里跟着学。低班跟高班学,高班跟研究生学,老师引领学生。艺术的很多东西根本就是试错,开始你以为这是你的方向,如此这般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不是你的擅长然后开始转向,这个时候老师会找你谈心,给你指方向,试了一段时间后有所进步,但又有新问题出现,老师再来指导。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关于自己未来的拼盘和试错过程,老师始终引领,但不给出绝对的方案。老师会鼓励大胆尝试,在所有的尝试中你不会空手而回,也一定会遇到问题,问题愈多,收获越大。所以3年中,学生会跟着同一个老师,老师对你非常了解,师生可以不断交换意见,共同思考未来。教育,就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长期共谋。
        记者:工作室的建制规模有多大?
        许江:一个工作室有三四位老师,师生比例约为1:10,本科生30人,研究生10人左右。这个制度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快10年了。有的系更复杂,比如跨媒体,一年级基础课完成后,二年级再学一年技术,到三年级再根据动画、影视、摄影等方向进入不同的工作室。
        记者:如何考评工作室的成果?有些美术类学生抱怨自己成为老师的量产工具。
        许江:工作室是双向选择的,如果一无所获,学生就不去了。为老师工作,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给老师打工,老师接到一些项目,通过项目培养学生,学生在项目中遭遇问题,提高自己。如果一个工作室连续几年招不到学生,学校就会考虑调整这个工作室了。
        记者:工作室的方式,是不是借鉴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方式?
        许江: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内容是格物致知。学习就需要不断研究。比如说看竹子,看得多了,就知道竹子习性了,根本上是把竹子装到你心里。只有诚心正意,才能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自我成长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问包含学与问,学是亲自尝一尝,要博学。问,答疑解惑,有疑惑就提问。博学而笃思,了解为人的立定之所;切问而近思,不断从某个角度提问,提问多了就接近思考的核心。
        记者:美院的校训是什么?
        许江:我们希望同学成为四通人才,即做到: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人品学养相通,艺术实践和理论相通。此外,还提出八个字:才情、学养、人品、志向。
        从“人的山水画”反思当下大学校园建设
        记者:王澍前不久因设计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获得普里兹克奖,作为中国美院院长,你如何看待王澍的获奖?
        许江:更多的情况下,我们看到今天的建筑界潜意识地拒绝这个奖项,对王澍获奖只是姿态性地表示祝贺。我认为,奖项之外值得思考的是,为何颁奖给王澍,背后的原因以及今天我们的建筑缺什么,这些思考比得奖更重要。
        首先,全球每年40%以上的混凝土倒在中国,建筑大师涌入中国,本土的老将小兵跃跃欲试,然而有几件作品能回应“中国传统活化”这个问题?很多建筑有中国符号,但那些似是而非的符号能回应这个问题吗?我们是否能用建筑来构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不是斗拱圆柱的重复,也不是四合院的扩大,更不是中国语言夸张式的使用。我认为中国人的世界,是传统家居中所追求的人天共存、人天相安的世界,中国人在建筑中保留了过去、今天、未来,记录了中国人的生命现场。王澍的获奖建筑并非有多么了不起的样式,但至少向我们提供了思考的端倪。王澍以他独立的精神,挑战和回应了上述根本性的问题。
        其次,我们要反思当下的大学校园建造。目前,中国建设了多少大学校园,校园功能性建设趋同化,由此对孩子心灵带来的趋同化的工具化的影响,我们是否意识到这种危害?中国美院象山的校园被关注,因为它不是单体建筑而是群体建筑,表达出是建筑和山水的关系,以至于建筑、山水和人的关系。校园设计中最可贵的是门窗走廊,这些界面为孩子们带来远望青山的机会,他们朝朝暮暮与青山相会,在青山深处看到四季晨昏,追溯到一切创造者的根——人的山水画。在人的山水画深处有一个遥远的自己,这是我们建设校园的理想。
        第三,我们要看到王澍身上坚守的品质。象山校园当年的造价是每平方米1000元,有谁能做到这一点?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坚守,也包括他夫人的坚守,王澍的夫人是他最坚实的墙。
        记者:校园环境对学生人格心灵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所谓“澄怀观道,中得心源”,你是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思考并引导下一代形成健康的人格吗?
        许江:每年学生毕业,我都会有一个讲话。今年的讲话主题是“涅槃之象”。我向同学提问:“在学校四年,你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回忆了自己大学二年级的一堂文学课,我与一位女生分别扮演凤与凰朗诵了郭沫若的《凤凰涅槃》。那位女生就是我今天的妻子。读过《凤凰涅槃》后,我遇到任何困难时都想到涅槃,想到涅槃的命运和它的坚守。现在,我想到美院这所学校,就会想到它的诗性,是诗性孕育了学校,一代代美院人都有一种诗性,这种精神共同体变成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生命坚强的暗示。诗性融合成内在气息代代相传。
        记者:你怎么理解诗性的内涵?
        许江:诗性有三个关键词。第一,是传统的活化。用传统打开内心,提升心智。
        第二,是现实的关怀。以独立意志来挑战和反思现实中传承与拓展、身份与差异、精英与消费等诸般纠结。
        第三,是创造的提升。创造来源于内部的提升与转换,而这种提升与转换来自于自身的损耗。艺术创造和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不断“转换”。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许江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