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放置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门前的“裸体猛男”雕塑,后来在争议声中被悄悄搬离。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兴建城市雕塑也随之出现热潮,决策者希望用雕塑来提升城市气质,塑造城市形象,意愿良好,但实际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近些年,城雕建设显示出某种“大跃进”迹象,在雕塑越来越多、越做越大的同时,形式雷同、内涵浅薄、形象拙劣的雕塑也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影响市容,备受争议。日前,北京市规划委出台《北京“十二五”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城市雕塑)发展规划纲要》,针对粗俗雕塑、被污染损坏雕塑等提出将建立城雕的淘汰机制。
什么样的城雕应该被淘汰?如何建立有效的淘汰机制?城雕是否需要学术标准?如何让优秀雕塑作品进入公共空间?记者就此采访了4位雕塑研究学者、雕塑家。
建立淘汰机制很有必要
盛扬(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顾问、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名誉主任)
我国城市雕塑艺术的历史还比较短,大规模地发展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到如今也仅有30多年的时间。城市雕塑艺术也要经历从初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过程。在初期阶段,各方面发展不成熟,总是会出现一些不太成熟的、相形见绌的雕塑,随着时间的发展,应该把这些雕塑淘汰,更新一批雕塑,这也符合公众的需要,因此建立淘汰机制很有必要。
公共空间里的艺术作品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应该很好,因为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群众。好的城市雕塑应该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就此而言,有两种城市雕塑应该被淘汰:一是思想性很平庸,甚至低俗的雕塑;二是在艺术上粗糙的、丑陋的、不具备审美价值的雕塑。而这两类城市雕塑目前在我们的城市中为数不少。
淘汰城市雕塑需要逐步推进,首先要把群众最不满意的淘汰,然后逐步提高要求。淘汰要有一个过程,如果不慎重,可能会有副作用。
难的是从源头上把好关
孙振华(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深圳雕塑院院长)
建立淘汰机制有利于城市雕塑的健康发展,但是要思考一个问题:拆除之后,是否能够保证类似的雕塑不再出现?我觉得首先应该关注准入制度,即:城市雕塑作品应该通过什么途径、什么程序进入公共空间?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一边在讨论淘汰机制,一边是垃圾雕塑源源不断地产生。难的是从源头上把好关。
我同意淘汰特别差的雕塑,但是此前要把这些想明白,要在整个城市雕塑的审批、生产、安装、管理、退出等各环节,建立一个完整的制度系统,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准入和淘汰问题。
很多坏的、怪的雕塑能立起来,说明我们社会的机制有问题,不仅是雕塑家的问题,而是方方面面的问题。雕塑界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但是受社会的趣味影响,还要兼顾各种需要(比如领导的喜好),这往往是博弈的结果。
在拆除城市雕塑的时候,要做到有法可依,要有凭据。如果要淘汰某个雕塑,就涉及到标准:淘汰的理由是什么?如果是色情的、炒作的、粗制滥造的以及伤害民族感情的、宗教情感的,应当淘汰;如果只是在艺术观念、艺术手法等方面有争议,就要慎重。公众的趣味和标准是淘汰机制的重要方面,但是每个人的审美趣味都不一样。从历史上看,有很多雕塑多年以后才被大众接受成为经典,这需要时间的沉淀。所谓城市雕塑的俗与雅,也要辩证地看,雅的东西多年以后看可能很俗,俗的东西多年以后看可能会变雅。
应以审慎的态度对待淘汰,强调程序的公正、规范。比如,淘汰建议应该由谁来提出?要提交到哪个委员会?要公示、论证,广泛听取意见,甚至允许创作者来申辩。这样一方面城市雕塑的发展建设会向着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引起公众的兴趣,从而对公众的艺术审美有提升作用。
把不懂雕塑的清除出市场
田跃民(雕塑家)
现在的城市雕塑领域乱象丛生,没有标准,缺乏责任心,低价竞争的、敢行贿的,就能拿到活儿,因此出现大量垃圾雕塑。因此,我认为出台淘汰机制是非常好的举措,会对城市雕塑市场有很好的推动作用。首先,这会促使相关部门在建设城市雕塑的过程中更加慎重决定、严格把关。其次,一些通过低价恶性竞争揽活儿,只想挣钱,不懂雕塑的公司和个人会被清除出市场。
在这个行业里,认真的、有水平的雕塑家很被动。如果是社会广泛招投标的话,谁的价格低谁做,往往是不会做雕塑的人中标。真正的艺术家不愿意参与竞标,因为这不是一个公平的平台。一些靠帮雕塑家干活挣钱的下家、公司到处投标,做雕塑的时候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是造成雕塑质量低下的原因之一。
社会上往往不看作品好坏,只看是否有职务,很多人相信“院长”“所长”“教授”。实际上,有些人名利兼收之后安于现状,不再努力钻研、创作,艺术水平也无法提升,拿到项目就给学生、工人做,也无法出好的雕塑作品。相关单位在招标时不应以职务、头衔论“英雄”,要看艺术家本身的水平和信用。我一向认为,只有做雕塑的人可以控制雕塑的质量,但是这需要雕塑家的良心。
根据我的经验,控制雕塑的质量不是没办法。比如,大家招投标都拿小稿来比,也可以花钱买小稿,从中选最好的小稿,再根据小稿来检验大稿,看是不是雕塑家亲自在做、做得怎样,这样质量和水平就能得到保证。
引进“艺术监理” 把控建设过程
宋伟光(《雕塑》杂志执行主编)
关于城市雕塑淘汰机制的建设,其实是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不好作品的一种清理和整顿。我认为,跟普世精神不匹配的、过大的、拼凑的、造型不好的、艺术性不够的作品都应该被淘汰。
目前,城市雕塑缺乏与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缺乏完善的城市雕塑建设机制。建成了又淘汰,那当初做它干吗?关键是建设的时候把控好,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
目前,深圳、上海等地出现了“艺术监理”这一新的职业。监理广泛存在于工程、建筑等行业中,其职责就是对项目进行督察、监控和评价,保证项目更好地完成。在城市雕塑建设过程中引入艺术监理是个好办法。城市雕塑这类公共艺术项目,是政府和艺术家双方的事,但是政府不懂艺术,而艺术家注重个性,双方不易沟通,此时艺术监理作为第三方,要在坚持艺术性的同时,保证造价、材料和施工过程的可靠性,同时保证双方的良好沟通。
公开招标有其自身的优点,面向范围广,一些优秀的雕塑家可以通过这个渠道被推荐上来,体现了其公共性,但是最终中标的艺术家良莠不齐,水平悬殊。而一位著名的、优秀的雕塑家肯定能胜任城市雕塑的创作工作。我建议采用直接“点将”的方式,直接委托一位艺术家,责任到人,简单高效,直入主题。
目前北京做得比较好,重大的课题和公共领域的作品要经过专家团和政府的论证,北京市城雕委还出台了相关文件,从城市雕塑的立项审批到成品验收都有相应要求(简称一批六审:批准立项;审平面、审立体稿、审放大稿审、审工艺把控、审成品、竣工验收)。这种方式很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垃圾雕塑的出现,值得其他省市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