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史上最完整的达-芬奇作品大展在伦敦国家美术馆举行,
引发了英国乃至全球艺术爱好者的观展热潮
通过影片观看展览,《达-芬奇现场》可谓开了一个先河,也引发了争议
自去年11月9日起,堪称史上最完整的达。芬奇作品大展在伦敦国家美术馆举行,顿时引发英国乃至全球艺术爱好者的观展热潮。为了让观众有一个更好的环境欣赏作品,美术馆限制了人流,每半小时只允许180人进馆,因此一时间洛阳纸贵,门票难求——原价16英镑的门票在网上被“黄牛”炒到了令人咂舌的300英镑,仍供不应求。剩下不走运的人只好顶着寒风去现场排队,争取拼一下人品,买到在现场发售的少数门票。2月5日,达。芬奇大展落下帷幕,也给无数人留下了终身遗憾。要知道,达。芬奇作品历来被视作艺术殿堂的至尊瑰宝,他现存的15幅油画分布于世界各地,而这次展览竟能一下子集中其中的9幅,其中两个版本的《岩间圣母》是首次并排展示,实属一生一次可遇不可求的艺术展。
对于错过展览或是根本不可能远涉重洋来到伦敦的各地艺术迷来说,好在现代科技与电影工业的发展,已将地球变作平的。2月下旬开始,一部名为《达。芬奇现场》(Leonardo Live)的纪录片已在全球近1000家影院陆续上映。通过影片,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跟随镜头走到每一幅真迹的近身,加上专家的旁白与访谈环节,效果绝不输于现场租用的导览耳机,而且还省时省力省钱。
《达-芬奇现场》可谓开了一个先河,是否能通过这种形式拓展艺术展出的受众面,是否能将定期结束的展出,通过大银幕甚至DVD等介质,变作永久留存的艺术体验?对此,各界反响不一。在《纽约时报》艺评人萝贝塔。史密斯(Roberta Smith)眼中,它不过是高雅艺术版的“春晚”,虽然给人“奇怪的乱糟糟的感觉”,但“偶尔会有点营养,有时甚至还能提供些真知灼见”。负责发行本片的BY Experience 公司主席朱莉。布罗查德-杨(Julie Borchard-Young)却有不同看法:“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有过买电影票进影院看片子的经验,但能有机会飞去伦敦享受艺术展览的,或许就没那么多人了,我相信这就是我们这部片子的最大优势。”她还介绍说,已经有其他知名艺术机构在联系他们,“《达-芬奇现场》是第一部,但肯定不会是最后一部”。
用电影来呈现艺术展览,究竟是好是坏?为此网络杂志Salon专门采访了片中出现的纽约艺术评鉴专家罗伯特。西蒙(Robert Simon)。西蒙曾参与达。芬奇作品《救世主》(Salvator Mundi)的鉴定工作,这幅画原本一直被认定是达。芬奇的学生乔瓦尼。安东尼奥。伯特拉菲奥(Giovanni Antonio Boltraffio)所绘,正是有赖西蒙首先提出质疑,最终在去年年底经多位权威专家拍板认定,《救世主》实为达。芬奇本人真迹,随后就将它放在伦敦国家美术馆做第一次公开展出。这也是过去百年来唯一重新获得专家认定的达。芬奇画作。
Salon:第一次听到要把展览拍成电影,你怎么想?他们要你出镜,你是否犹豫过?
西蒙:当时我很好奇,没有完全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老实说,我并不很理解他们为什么要把它拍成电影,也不确定是不是真会有人买票进电影院看它。
Salon:现在你已经看过电影了,也看过展览本身,比较一下吧。
西蒙:展览我去现场看过好几次,电影虽然只看了一次,但看完之后,豁然开朗!用电影来呈现这次展览的做法,既创新又有趣。对于那些没能看到展览也不可能看到展览的人来说——他们要占到全部人数的99.9%——这真是一次奇妙的记录,而且很显然,这是一个永恒的记录。
Salon:对于那些愿意花大价钱亲临现场看真迹的人来说,这电影或许没法引起他们的兴趣,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去看电影,或许能免去买票、排队、人挤人的麻烦。它的优点与缺点分别在哪里?
西蒙:如果你本来就不打算去看展览的话,那就没什么缺点可言。至于面对面直接品味艺术品的体验,那确实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事,是围绕艺术而发生的种种中最美妙的事情之一:你和艺术品直接相对,无需通过什么中介,无需科技的大银幕。问题在于,这样的好事情并非永远都能满足。那么,相比捧着一本展览目录或导览手册翻阅,抑或是上网浏览那些展览品,在大银幕上看电影,那就完全是另一个层次的体验了。他们拍摄的质量很高,而且银幕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载体,将画作放到数倍的大小,你能看到以前从来不曾注意到的诸多细节。此外,确实像你说的,没有人会挡到你,更不用人挤人。
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得到很多幕后的信息:怎么布展的,策展人最初的出发点,哪件作品摆在哪个位置上有什么讲究,等等。这些是展览目录上没法体现的,但在这部电影里都能看到。
归根结底,它没法取代亲自去看展出的体验,但至少比去不了、看不到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