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不保真 透支社会公信力
http://www.socang.com   2012-03-09 09:37   来源:财讯网

  买卖自古就讲究一个货真价实,但是在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拍卖不保真却成了明目张胆的行规。拍卖不保真的存在,不仅为社会上别有用心之人提供了犯罪的土壤,同时,也让艺术品市场夹杂着的各类知假拍假,虚假鉴定等闹剧,如果不完善相关法律,长此以往,不仅伤害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将严重透支社会的公信力。

  艺术品拍卖市场混乱早已被人诟病,长期以来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条例和法律手段,让艺术品拍卖市场乱象横生,“拍卖不保真”“知假拍假”“文物鉴定”等相关问题的存在,让大家对艺术品真假难辨。而依托艺术品市场,进行犯罪的事例也屡有发生。例如,此前的假古董“金缕玉衣”颇为典型,富商谢某为了骗到银行贷款,用零散玉片穿起了假“金缕玉衣”,并请了国内文物界“泰斗级”专家,集体鉴定其为“罕世珍品”,并给出24亿元的估价,谢某以此向银行骗贷7亿元,最终银行的5.4亿元打了水漂。

  而这其中连带着学术权威协同作假的事件发生,更是折射出深层的社会问题。金缕玉衣以及之前出现的“汉代玉凳”涉嫌作假的事例,其中鉴定专家给出的权威鉴定结果,对犯罪份子的后续行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犯罪份子固然可恨,但一些所谓的专家和权威人士也裹挟其中,不顾职业道德,唯利是图,与不法份子坑瀣一气,为犯罪行为开绿灯提供便利,完全没有一点社会责任,不仅有违“专家”的称号,更是导致买家和国家财产受损。而部分专家和权威人士的失信行为,也导致社会“专家”群体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导致民众怀疑精神的盛行,痛失的人文成本更是不可估量。

  拍卖不保真仅仅是艺术品拍卖市场混乱和无序的缩影,而拍卖法不保真条文的存在明显极不合理,允许其存在,无异于是对商业欺诈行为的纵容,从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从源头杜绝假货的考虑出发,有必要废除此霸王条款。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拍卖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匡时推明遗民册页《种菜诗唱和诗册》(图) 匡时推明遗民册页《种菜诗唱和诗册》(图) 绘画与摄影的124年纠结——谁比谁更艺术(图) 绘画与摄影的124年纠结——谁比谁更艺术(图) 天使雕塑可接电话?荷兰夫妇为其开爱心热线(图) 天使雕塑可接电话?荷兰夫妇为其开爱心热线(图) 苏富比将拍34.98卡顶级美钻 苏富比将拍34.98卡顶级美钻 见证四百年欧洲史(图) 连环画持续火爆拍卖行 连环画持续火爆拍卖行 老版书绝版书最受宠(图) 盘点世界最贵的10幅油画:梵高占两席 盘点世界最贵的10幅油画:梵高占两席 最高1.4亿美元(图) 美银美林支持首都博物馆艺术品保护工作(图) 美银美林支持首都博物馆艺术品保护工作(图) 石头记:2012年观赏石收藏投资利好信号显现 石头记:2012年观赏石收藏投资利好信号显现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