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年前,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陡冲头村村民黄周凡在当地白竹山上砍柴,坐在田间大石头上休息时,他发现石板上刻有类似蝌蚪状的“天书”。近日湖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该地区进行考察,专家确认,20几年来黄周凡念念不忘的“天书”,就是失传了两个半世纪的城步古苗文字。目前在该地区已发现12块古苗文字石刻,如此大规模的发现在湖南省内外尚属首次。
刻在大石头上似汉字又非汉字,似符号非符号的“天书”经专家判断为古代苗文。
文物现状
山间梯田间散布“天书”石刻12块
2011年,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丹口镇陡冲头村发现了3块古苗文石刻。近日湖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再次来到当地,又发现了9块石刻,这些石刻散布在白竹山梯田间,表面依稀可见蝌蚪状“天书”,其中一块耸立在高高的田坎上,有的横卧在草丛中并破损断裂,还有的已经被溪水冲倒,并被厚实的泥沙和茂密的灌木填埋。
“古代苗文有三大特点,似汉字又非汉字,有方块字和有符号。这次我们发现的‘天书’,似图非图,似画非画,似篆非篆,似汉字非汉字,从历史文献资料我能断定,这些石刻上的‘天书’就是古代苗文字。”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古文字研究专家李庆福说。李庆福介绍,苗族的产生最早可追溯至蚩尤部落时期,而苗文产生最迟为南宋时期,并跟随时代变化而演变。“据我所知,如此大规模的古代苗文实物发现,在国内尚属首次。但是这些古苗文字的意思是什么,还有待研究。”
“这些苗文字刻在石头上,朝向为背西向东,相互之间几乎等距,有一定规律地分布,初步推断,这些石刻是清朝当地苗民祭祀所用。”邵阳市文物局局长曾晓光表示。
文物价值
将改写苗族无文字历史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至今仍在使用,但苗族是否有自己的文字只在苗族古歌谣和传说中得到印证。关于城步苗文可考资料也只见于城步苗族世代流传的《苗款》和清末文人陆云士所著《峒溪纤志·志余》中的“苗书二章”。那么作为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如何证明苗文确实存在?
“这些苗文石刻的发现,将实实在在地证明苗族文字的存在。”李庆福说。不仅如此,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绍平说,“在民族史的记载中,对于苗族介绍只称有语言无文字,这次发现将改写苗族民族史;同时对于文字学研究、历史文献学研究来说,这次发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周凡知道城步作为苗族聚居区,自己当年发现的“天书”可能和苗文有关,但他表示问过当地居民,无人认识古苗文。如果古苗文确实存在,但又为何消失?曾晓光说,城步在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至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爆发苗民大起义,起义领袖为了逃避清廷围剿,所刻制的印信、图章和引发的文告,往来书信,使用的都是苗文。“这些苗文难以辨识,可能被当做密码和暗号来使用,所以为了镇压起义,乾隆之后下令禁止使用苗文,违者‘连坐九家’,在清廷残酷镇压下,城步苗文逐渐在湘桂黔边区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