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时光“倒错”,开启了一段神秘的历史之旅。千百年来,临潭磨沟齐家墓地静默地在临潭县王旗乡磨沟村西北的黄土下掩埋,在没有大规模发掘之前,没有多少人知道,那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们就像先辈们那样,安然的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下小麦、大豆的种子,任郁郁葱葱的绿覆盖了这片神秘。
那片遗址
还会带给我们多少惊喜
早在2008年,临潭磨沟遗址已发掘了1700多平方米,共清理齐家文化墓葬346座。此墓地的发掘,为齐家文化及其埋葬习俗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新资料,同时也为探索寺洼文化的渊源与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同年该遗址入选2008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2009年发掘的面积近6000平方米,2010年,考古人员对280座墓葬进行了发掘,出土陶器、骨器等随葬器物1700多件。齐家文化在甘肃省的遗址有三百多处,这是甘肃省继齐家坪遗址、永靖大河庄遗址、泰魏家遗址、武威的皇娘娘台之后的又一处大型齐家文化遗址。
目前,临潭磨沟齐家文化遗址墓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发掘后的研究工作,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片文化遗址地处洮河边上的平台上,等发掘工作全部结束后,就要填土再次恢复为良田,届时麦浪滚滚,但深藏于地底的历史密码将逐渐被破译。这块被时代潮流湮没近千余年的文化荒域,也将逐渐回放它在中国文化和各民族发展历史上的光辉流彩。去年,考古队已经将发掘中心转移到村庄另一角的“窑坑”,以此来详细探究“齐家人”生存的痕迹。据了解,当年“齐家人”生活过的村落主要遗址,有可能就在目前村落的地面之下。临潭磨沟齐家文化遗址,还会给我们多少惊喜呢?
在世界上所有的神话或者是童话故事中,“很久很久以前”都是一个极具诱惑的假设,那些很久之前没有文字的时期,人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吃的食物是什么?他们是依靠什么来取暖乃至抵御野兽或者是教育传承的?这是曾浮现在每个听故事的孩子脑海中的一串串问号。
文物,就是回答“很久很久以前”故事的记载者。虽然闷头闷脑不声不响,但它的器型、碎片、色泽,都在文物专家的慧眼下,成为研究历史的有力证据。
要不是临潭县修建水库的规划,可能临潭磨沟齐家文化遗址还是像此前一样,继续沉睡,直到另外一群人打破它的宁静,将它拉到尘世的喧嚣中来。2008年7月,为了配合九甸峡水库建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对水库淹没区的磨沟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在尚未发掘之前,这里是临潭磨沟村村民们的良田,旁边就是潺潺流水的洮河。在河边上的田地,收成不可谓不好。2008年7月,考古队前来发掘时,绿油油的大豆豆荚和开始变黄成熟的麦子,着实令专家们心疼,“再过半个多月,这些田里的庄稼就成熟了”。而当考古工作人员们小心翼翼地打开黄土层后,所有的人眼前一亮的同时又倒吸了一口气:“太壮观了”!距今3800多年的史前文明,在考古工作者巧手剥落下,向大众一点一滴的坦陈了曾经的那段文明。
那么临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给我们讲述的是哪一段尘封的历史呢?这块墓地地处洮河南岸的马蹄形山间台地上,曾经生活着一群怎么样的史前人类?根据文物专家的判断,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地区域内发现有仰韶中晚期、马家窑、齐家和寺洼文化遗存。“齐家人”那片被打开后的公共墓地中,静默地书写了关于丧葬、食物、男女地位、社会分工的各种答案。
那段文明
正在一点一点地呈现
临潭磨沟齐家墓葬群中大部分墓室中头部都带头龛,里面装着殉葬品。墓葬群中共出土随葬品2600余件(组),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铜器及金饰器。其中陶色以泥质橙黄陶和黑褐陶为主,器物表面除素面外,少数器物表面刷一层橘红色陶衣或施红彩,有个别器物在腹部刻画动物形象,有龟、蛇、羊、鹿等。器形有罐、盆、瓮、瓶、碗、壶等,其中罐类占大多数,石器有磨石、研磨器、斧、凿、磨棒、权杖头及制陶工具等。骨器器形有骨柄石刃刀、匕、铲、锥、针、签、钏、管、环等。铜器器形有刀、颈饰、耳环、泡、管、环、珠及其它饰件。毛瑞林说,“石器和骨器是当时主要的生产工具。”
从墓室中出土的陶器有两大类,一类是泥质红陶双大耳罐、腹耳罐、敞口细颈罐等典型的齐家文化陶器;一类是泥质灰陶双耳鼓腹罐、加沙褐陶双耳罐等罐口已经有马鞍口趋势的双耳罐为代表的陶器,初步将第二类陶器认定为介于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之间的寺洼文化遗址,这一推断,为进一步研究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线索。
发掘工作展开后,考古工作人员在墓穴中获取了三颗成年人的牙齿,在不破坏牙齿的情况下,采取多种方法对遗址中古人类牙齿中的淀粉粒进行了提取和鉴定。鉴定结果显示,麦类植物占据其食物总量的50%以上,还有少量的可能是豆类、块茎类植物的淀粉,说明当时人们的食物也是非常多样性的,当时先民们除了自己种植一部分食物之外,还会采集一些植物的果实或者种子作为植物。
大约5000年前,小麦种植引进中国,甘肃省多地都发现了大麦、小麦等农作物,因此可以确定在临潭磨沟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小麦非野生麦种,而是被种植的小麦。学术界一直对小麦进入中国后的传播轨迹存在异议,这一发现,证明临潭曾经是小麦传播中的一个节点,为研究小麦农业的传播提供了证据。
此外,墓穴中也有一些动物的骨化石,但这些动物究竟是野生捕获而来还是家庭驯养的,还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那些随葬品
证明他们用石器骨器开始种小麦
毛瑞林是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磨沟遗址挖掘队的领队。据他介绍,上世纪60年代第一次文物普查时,磨沟遗址就被甘肃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根据断崖剖面的文化层分析有文物,但当初不知道是哪个时期的,“随着发掘的持续,惊喜越来越多。”
这块墓地东西宽约50米、南北长约150米,面积近8000平方米。整片墓地上整整齐齐的排开一间间墓室,墓室有单人葬,也有少数二次葬,如果是男女合葬,男性往往仰身直肢,女性侧身直肢。这些合葬墓表明齐家文化中的婚姻状况已由多偶婚制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数富裕的人家过着一夫多妻制的生活,同时也说明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而女子却降至从属和被奴役的地位。
除了这些在现代人看来普通的单人葬、合葬墓室之外,一些墓室中的景象,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一个狭小的墓室,里面竟然有4、5副形象各异的尸骨,原来这就是埋葬制度上的殉人现象。《甘肃临潭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简报》中纪录:竖穴偏室墓中多有墓道埋人的现象,这些人或者直接埋葬,或者分层埋葬;有的还能从骸骨中依稀看出手脚被束缚非正常死亡;由此得出结论,在墓道中埋的尸骨说明当时具有殉葬现象。齐家文化社会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出现,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已经开始逐渐过渡到奴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