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方博弈和专家反复论证,被誉为价值“堪比马王堆汉墓”的长沙南宋古城墙大致保护方案27日正式确立,即原址将保留至少20米的城墙,其它部分像“切蛋糕”式整体迁至专门的博物馆,进行异地保护和展示。
湖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熊建华称,这种“原址保护与异地迁移保护相结合”方案的确立,首先是基于古城墙遗址的地质情况,其次才考虑商业建筑的建设需要。
2011年11月下旬,位于长沙湘江边的万达公馆工地发掘出两段古城墙,其中一段长120米的墙体为宋代长沙城城墙。在城墙砖块上,考古专家还发现了“忠义军”、“长沙”、“宁乡”等铭刻,认为其与以辛弃疾为代表、发生在南宋时期的长沙民众抗金故事有着直接关联。
专家认定,古城墙跨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时期,反映了自宋代以来长沙局部地貌的变化,是长沙乃至湖南城市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科研价值。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柳肃更赞其价值“堪比马王堆汉墓”。
长沙古城墙的重见天日令人惊喜万分,但其保护问题却颇为棘手。地处长沙繁华闹市,被发掘后其所在的建筑工地停工至今,每天损失数十万元人民币;古城墙原址基坑离湘江仅150米,城墙底下15米为松散填土和强透水的沙砾层,在汛期随时可能导致管涌。而今离湘江汛期仅一月之遥,古城墙保护成为一场与汛期的“赛跑”,一次留存历史与经济发展的博弈。
熊建华解释称,被异地迁移保护的城墙,并非要将墙砖一块块拆下,而是把砖、夯土及附近有关联的遗迹进行整体移植。“古城墙中保存最完整、信息量最真实丰富的一段”将被留在原址,其防护要兼顾建筑工地施工和防洪需要。
在当日的发布会上,湖南省文物局并未透露古城墙保护方案的具体实施时间,留在原址的古城墙的具体方位和长度等,依旧成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