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展览会引起全国当代艺术界如此关注,这是连举办者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也始料不及的。这个名为《进入收藏的路径:卡蒂斯特基金会藏品展》正在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所带来的32件不同风格作品为观众带来丰富的视听体验。
来自哥伦比亚的艺术批评家英提·格雷罗受基金会委托担任此次展览的策展人。除了英提丰富的展览经验,基金会还看中他的非欧美背景因为这些展品都来自欧美,他们希望这位策展人跳出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策展工作。英提把作品分为三个主题“涵义的分叉”、“工作 工作 工作”和“余波”。
三个主题依次递进
这三个主题中,第一部分“涵义的分叉”,涉及对形而上问题的思考,探索个体如何以各自的方式来表现基于某种共同信仰的思想与事物,为我们所身处的世界带来了多义性。比如其中的法布里斯·许贝特的《细胞人》,画的是一个由细胞结构组成的人形,被描绘成复杂密集的生物体,具有众多变异的涵义、不同的叙事、不同的细胞;而门果·汤姆森的《无题(时代)》是由迄今为止所有《时代》杂志的封面构成的一组快速播放的影像,足以唤起观众的历史意识。
第二部分“工作 工作 工作”则触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融合了艺术、劳动力和社会机构三条相交错的叙事线索,弗朗西斯·埃利斯的录像《守夜》是这部分的最后一件作品,这是一段在伦敦博物馆用监控拍摄的录像,一只狐狸出没于展厅中,于众多英国统治阶级的肖像画之间信步、嗅探。作品探索了历史如何在他者的统治之下演进,凌驾在肖像之上的是一只被监视却又同时拥有某种自由的狐狸。
第三部分“余波”,则通过对未来的杜撰或科幻小说的挪用,创造如“世界末日”后余波的奇幻世界,其中包括卡蒂斯特基金会收藏的一批东欧艺术家的重要作品。观众可以看到前捷克斯洛伐克观念艺术家尤利乌斯·科勒在1989年的表演记录《指示性文化现状12》这是一个关于外星飞碟的长期计划的一部分,科勒企图将一个自制的太空人工制品发射到太空,以便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
收藏不是主要目的
记者注意到,这个展览之所以引起关注,除了作品本身的价值外,是卡蒂斯特基金会全新的理念和做法。
这个2001年注册于巴黎的的私人基金会,拥有旧金山与巴黎两个分部。基金会一直以来致力于通过艺术收藏、组织展览和驻村计划,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当代艺术的发展,积极参与到全球的当代艺术活动中。其创始人兼现任主席文森特沃姆斯是一位风投公司的老板,旗下有多个在纳斯达克(微博)上市的信息技术公司。
亚洲收藏部主管、也是本次展览的策展助理翁笑雨对记者说,他们的宗旨是当代艺术的研究推广而非收藏。收藏不是主要的目的,而是重在围绕收藏展开的工作,包括藏品研究、公共活动教育,以便让观众更多了解当代艺术。因此,基金会在艺术收藏之外,还推动展览和人员交流计划,其中包括艺术家驻站创作,策展人计划,编辑交流培训项目等。
基金会迄今为止收藏了近400件艺术作品,存放在旧金山与巴黎,藏品分为五大部分:“欧洲/中东”将焦点放在欧洲和中东的艺术家上;“101公路”关注在北美西海岸著名的101公路沿线地区工作生活的艺术家;“南方”收集拉丁美洲的当代艺术;“A3”为亚洲当代艺术;“美国录像”则包含了一批美国最具代表性和开创性的录像作品。这些藏品包含了来自世界各地众多当代艺术家不同媒介的作品,反映其全球化的视野。本次展览就是以欧洲和美国部分作为展览的主体。
基金会瞄准亚洲
翁笑雨介绍说,基金会在亚洲的活动2011年刚开始,在中国内地做展览是第一次,“我们从去年开始进行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收藏。相比其他基金会以收藏亚洲绘画与雕塑为主不同的是,我们更关注实验性的创作。”基金会之所以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亚洲和中国,同中国年轻艺术家开始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崭露头角不无关系。目前该基金会已经收藏了包括张培力、蒋志(微博)、曹斐、孙逊、林一林等艺术家创作的30多件作品。
翁笑雨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对中国艺术圈的生态十分了解,她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巨大问题是,比起世界上其他国家,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非常昂贵,包括年轻艺术家,而印度的情况也差不多。”基金会基本上不会在拍卖市场参与拍卖,他们仍然愿意直接从艺术家工作室或者画廊手中获取所需。据悉,如果估算该基金会去年在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上的投入,应该在300万元到500万元。
事实上,来自墨西哥的西蒙基金会、美国纽约艺术基金会等,都一直对中国的现当代艺术抱有极大的兴趣。通过与中国本土知名美术馆合作展览,建立其在中国的知名度,进而打通本土收藏脉络,对这些基金会来说不失为一条捷径。翁笑雨介绍说,其亚洲收藏顾问由著名策展人侯瀚如担任。
翁笑雨坦言:该展览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建立中国艺术家对于该基金会收藏严谨的印象。她希望收藏展对中国的策展有所推进,希望与中国的美术馆有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也使我们理解了为什么这个展览的名称是《进入收藏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