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尔尼老城保持着中世纪风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格吕耶尔小镇的奶酪工厂,坚持让奶酪在地窖里发酵至少5个月,工人每天来检查。
在瑞士伯尔尼国家档案馆珍藏的档案中,最古老的一份来自于1150年。馆长皮特·马尔蒂格博士风趣地说:“当然,比起中国,这要‘现代’得多!”
与文明古国相比,瑞士联邦的历史并不悠久。也许正因如此,瑞士人更加珍惜和亲近自己的历史文化。
亲近这座城市的过去
被阿勒河三面环绕的伯尔尼老城,仍保持着中世纪的风貌。
原来的一些木质建筑,几乎在1405年的大火中尽毁。之后,伯尔尼人用黄绿色砂岩重建,从此完好保存至今。1983年,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砖石铺成的长街,被岁月摩挲得发亮;街道两旁,老建筑鳞次栉比,拱门连绵,廊道相衔,蜿蜒几公里……伯尔尼洋溢着浓郁的中古遗韵。
尽管在今天,有轨电车哐哐当当地驶过街心,老建筑也多半成为咖啡厅、餐馆或商铺,但传统与现代之间仍有着不可思议的和谐。伯尔尼人不会用城市发展的脚步去踩踏它。
不唯伯尔尼,记者在日尔瓦、苏黎世、琉森等地看到,这些城镇都包括老城和现代化新城两部分。老城同样保护完好,忠实地反映着几百年前的历史与人文。
一位瑞士友人说:“有些东西可毁而不可再生。”
据介绍,最为重要的历史建筑,包括城市中心和村落,都在瑞士联邦和各州政府编制的清单中有记载。过去的100多年间,2000多座历史建筑已置于联邦政府的保护之下。
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瑞士共有950多个博物馆,多数并非免费开放。怎样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品读被收藏的历史?
伯尔尼历史博物馆是瑞士三大博物馆之一。馆长捷克伯·梅瑟里博士认为,举办高水平的展览,是吸引公众的有效措施之一。该馆2005年举办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展览》,吸引了瑞士35万观众参观,意味着每20个瑞士人中,就有一人前来观展。
瑞士让历史“活”起来的另一方式,是对老建筑进行合理利用。
在日内瓦,位于罗纳河上的“驱动力文化中心”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活力中心,各种风格的艺术家都希望在此“秀”出自己。文化中心所在的建筑是一座弃用的水利工厂,瑞士少见的建筑风格以及它的历史意义,使其成为受保护的文化遗产。
虽说工厂现已改造成有985个座位的剧场,但1886年曾经使用的水利设备得到了妥善保护。文化中心在运营中,老建筑的外观必须保持原样,即使内部进行一点改造,也必须向政府提出申请。
“我们特别尊敬它。”驱动力文化中心负责戏剧表演的阿日亚娜·卡若女士告诉记者,这栋老建筑是有生命的。
朴素地坚守自己的生活
格吕耶尔小镇的奶牛们仍在山坡上悠闲地吃着草。
它们仿佛告诉着来访者:因为我吃了带花的草,这里生产的奶酪会有75种香草味儿,像百里香、迷迭香、榛子、栗子、薄荷、紫罗兰……
这个闻名欧洲的奶酪小镇,早从1115年就开始生产奶酪。如今,这里当然也会受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但人们仍朴素地坚守着近千年的制作传统。因为他们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生活方式。
记者走进一家著名的奶酪工厂,透过玻璃窗参观了复杂的制作过程。
工厂每天做48块奶酪,每块重35公斤。虽然引入了机器设备,大部分制作程序依然是手工完成。
压奶酪得花16小时,在盐汤里浸泡得20小时,然后要送往地窖发酵、成熟,至少需要5个月,湿度维持在92%。在此期间,工人每天都要前来检验,为它们“翻身”。
为什么不跟随现代社会的“速成”节奏,而要坚持这套明显违背“经济利益最大化”常理的制作程序?
工厂负责人法比尔娜·玻切特女士的回答,令人意外:“我们不愿意生产更多奶酪。”
她说,绝对不可能开发一套机器,鲜奶倒进去,按钮一按,奶酪就出来了。做奶酪是一门艺术,生活本来就应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