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2项非遗精品亮相全国展览
http://www.socang.com 2012-02-06 15:52 来源:北京日报
昨天,文化部联合13个部门,与北京市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全国农业展览馆隆重开幕。
虽然展览15时才正式开幕,但10时起,就有不少观众领票入场。到中午时,展厅里已人声鼎沸。18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出2000件实物,近170位传承人还来到现场讲解,这让人们再一次领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甚至不少观众当场欲下订单订货。
三大非遗精品集中亮相
获得文化部颁发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牌匾的北京三项非遗精品——景泰蓝、内联升、荣宝斋,在大展上集中亮相。
“一双千层底布鞋的鞋底,需要缝2100针,再加上上鞋、成鞋等工序,熟手工人需要4到5天才能做出来。”在非遗大展的生产性保护基地展区内,现场缝制的千层底布鞋,吸引了众多观众拍照咨询。让内联升最感到骄傲的,就是他们保留了传统千层底布鞋的制作方法。
内联升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强一边摩挲着布满密密麻麻针脚的鞋底,一边强调,公司无法用产量取胜,只有把传统技艺的产品做成奢侈品,才能提高其市场价值。
同样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北京珐琅厂和北京荣宝斋也展出了自己的作品。传统的景泰蓝受工艺限制,掐丝细密,无法做大尺寸作品。但此次展出的景泰蓝作品“福禄连连”却有一人多高。大小葫芦舒展的身姿,配上曼妙的藤条和枝叶,成了全场“被合影”最多的展品。据介绍,这是北京珐琅厂在传统工艺基础上技术突破的成果。
荣宝斋的木版水印传承人高文英,还现场演示了木版水印的部分制作流程。“如果不是现场展示,很多人还以为,木版水印就是一刷一压那么简单呢。”高文英一边忙着将闷过的宣纸铺在雕版上,一边小心翼翼地用毛刷轻刷。手下的毛刷轻重不同,纸上的菊花也渐渐出现了自然的水墨氤氲效果,甚是奇妙。“你看,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可不是机械化简单复制。”
北京药香等成明星
此次非遗大展,北京共派出12个项目参展。除了景泰蓝、内联升、荣宝斋,其余的,如牙雕、内画鼻烟壶、哈氏风筝、青铜器修复技艺、金漆镶嵌髹饰技艺等也都是大明星。
北京的80后小伙子李时亮,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药香的第五代传人。别看是个年轻人,但他对香料的制作却异常精通。他的展台前,摆着细细的线香、圆锥体形状的香块儿和不少粗大的盘香。这些香,有些只是为了愉悦身心点的环境香,更多的是具有助疗失眠、调节血压、缓解疼痛等功效的药香。
“我姥姥家世代行医,男学医,女学制香。”李时亮介绍,每一种药香都由很多味中药配制而成,而这药香的制作必须完全采用古法,如果用粉碎机等代替传统的石器、木器来处理香料,会使部分香料氧化,燃烧后的味道和功效就变了。
在展厅中,最能带给人清雅之气的,恐怕是北京古琴制作技艺的展区。梅枝飘香、轻巧的烹茶器具摆在案几上,制琴大师王鹏轻抚古琴,发出悠扬的乐声。没有当场展示古琴的制作,而是与观众弹琴、煮茶,话文化,是因为王鹏觉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只是中华民族寻求文化自信的开始。“传统文化修养要深入人心,中国文化才能找到自己的根。”
王鹏认为,琴、棋、书、画、诗、香、茶、花,是集中体现中国雅致文化的八个方面,也是体现中国核心审美的八个方面。他建议国人不妨从这些方面入手,多多提高文化修养。而具体的方法,除了观察,最重要的是体验。
了解背后文化才了解非遗
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度上升,一些对其背后文化理解不精的说法,也会以讹传讹,在社会上流行。
在陕西凤翔泥塑展台上,不少观众对著名的镇宅吉兽老虎喜爱有加。这老虎身上最有趣的装饰品就是插在鼻孔里的两根红色大辣椒。在外面的市场上,很多小商小贩都说这是“红红火火”的意思。但凤翔泥塑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纠正:陕西话中,形容人可爱,通常说这人带着股“辣人人味儿”,人们受这句话启发,给老虎插上辣椒,使它从凶猛变得可爱,表示它被人驯服,从猛兽变成为人服务的吉兽。而且,这个老虎想象的大耳朵,强调对比的花纹等特征,也分别沿袭了汉唐和周秦的审美追求。而这些,都不是小商贩能够为游客讲清楚的。
还有些观众,非常关心内画鼻烟壶的壶身是用玻璃做的,还是用水晶做的。甚至超过了对工艺和艺术本身的关注。对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来自河北衡水,已74岁高龄的王习三感到有些好笑。“内画,内画,首先要选择画。我的上一辈内画大师们,很多人都是用玻璃壶画,作品一样价值连城。”他说。
对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艺乙提醒:“材料并不值钱,工艺是人对材料处理的最好的标志。富含人文意义的技艺远比材料高端。”他说,过于追求材料的潮流,是非常不可取的。
面对热情的关注和火爆的市场,传承人们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不能追求产量,不能与产业开发等同。否则,保护就变了味儿。
名词解释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目前,这一保护方式主要是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实施。这也是我国文化部继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之后,提出的第三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非遗精品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