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艺术登陆新加坡”成功吸引到不少有分量的画廊参与,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也颇具创造力,但或许受到经济预测低迷的影响,藏家兴趣减弱,展会买气不旺。
本地最盛大的艺术博览会“艺术登陆新加坡”,于上星期天圆满结束。四天活动总共取得3万1000参观人次,比去年3万2000参观人次略低,也比主办方预计的4万参观人次的目标少了25%。
行销方面,今年成交价最高的,是本地买家以200万新元买下的德国观念艺术家瑞特(Gerhard Richter)的一幅画。这幅50公分长、75公分宽的抽象画名为“Abstraktes Bild”,是瑞特2001年的作品。
其他一些成交价较高的有贡嘎·加措( Gonkar Gyatso 51.8万)、伯纳德·维纳(Bernar Venet,总额13万)、MR(31.1万)和黄海昌(11.5万)等人的艺术作品。
整体而言,今年“艺术登陆新加坡”成交数额不如去年亮眼。一些藏家、画廊负责人和艺术家也向记者反映,今年该艺博会买气较淡,少了大卫·拉切贝尔(David LaChapelle)、村上隆、曾梵志等较具话题性的艺术家亮相,少了点吸引力。
亚洲重要收藏家余德耀(微博)对记者说:“今年展会其实办得不错,成功地吸引到不少有分量的画廊参加,一些艺术家作品也颇具创造力。但我感觉展会买气不旺,大概是受到当前经济预测低迷的影响吧。”
台湾诚品画廊和中国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代表也表示,今年观望者较多,真正有兴趣的买家较少。诚品画廊媒体公关金振宁说:“展会人气比去年差了一点,可能是因为少了一些国际上较高调的艺术家出现。”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零售副店长许冉冉则说:“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向来受东南亚藏家所关注,但今年展会或许时机不对,藏家的兴趣程度减弱了。”
■艺博会像个大杯子
“艺术登陆新加坡”在短时间内汇集世界各地画廊,新加坡这个蕞尔小岛一下子来了许多艺术界的明星大腕,但这种明星效应只在少数收藏界人士、画廊和艺术家当中掀起波澜,充其量为艺术市场提供了多一个艺术品买卖的空间,在社会普及层面和艺术推动的层面,似乎未达到一些人心目中的理想效果。
本地艺术家巫思远(42岁)表示,虽然“艺术登陆新加坡”让参观者有机会欣赏一些艺术明星的作品,但是由于活动本质在于推动艺术的商业买卖,因此作品的选择显得保守而缺乏惊喜。“比较我参观过的一些艺博会,这次展出作品过于安全、精致且熟悉,少了试验性的部分。”
他也认为,艺博会犹如国际艺术明星汇演,艺术家参与的空间有限。巫思远比喻说:“艺博会像一个来去匆匆的大杯子,我们这些小杯子只能期待有机会接住一点点从大杯子里溢出来的水。”
■应多支持本土艺术
本土艺术方面,2902画廊是今年唯一在“艺术登陆新加坡”呈献本土艺术家赵仁辉个展的新加坡画廊。画廊负责人李锦丽说:“虽然我们对赵仁辉作品充满信心,压力还是很大。一些画廊也怀疑我们是否太冒险。但通过展会,我们发现赵仁辉作品的藏家,不仅有本地人,更有来自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这让我们能更自信地说新加坡艺术家是有市场的。”2902画廊在此次艺术展中总共售出21件赵仁辉的摄影作品。
本地艺术家李鸿辉也认为,像艺术登陆新加坡这类大型艺博会,不仅能带来名家作品,也能让本地艺术家有机会接触其他国家画廊、藏家和策展人等,扩大本地艺术家视野和交际网络。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顾问郭建超认为,除了艺博会,政府还需推动其他同样有影响力的平台。“艺博会是一个公开并以市场为主导的活动,不可能特别照顾国内艺术家。但通过其他相关展览和研讨会,我们也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
但本地独立策展人庄蔚珊觉得,艺博会一般难以融合当地艺术圈生态。“像香港国际艺术展或艺术登陆新加坡等虽然办得成功,当地艺术圈内人却常常觉得这展会跟他们没有关系。”
本地艺术家蒋才雄还对政府大力支持艺术登陆新加坡的做法提出疑问。他说:“这个展会有政府支持,固然加强权威性,但如果将这视为国家性活动,本地艺术家的参与又有多少呢?”
■新加坡和香港艺博会的对比
在亚洲区域,最成功的艺博会是香港国际艺术展。就参观人次而言,今年艺术登陆新加坡的参观人次是去年香港国际艺术展的一半。对比之下,香港国际艺术展也显得普及得多,虽然展出的同是天价的艺术巨星作品,但前往参观艺术展的一般香港民众很多,使活动摆脱了艺术展只是少数特选人士才能参与的“贵族”活动形象。
在艺博会越来越多的今天,人们或许需要进一步思考艺博会背后商业交易以外的意义。在投注了大量人力物力以后,除了一再创下天价的商品,艺博会里面的“艺术”到底在你我的生活中扮演了那么一点点的角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