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福文化博物馆感知“福”的演变
http://www.socang.com 2012-01-18 14:04 来源:中新网
在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多福社区里,有一栋灰色的二层楼房,木质的大门贴着“福”字,两侧挂着灯笼。这栋并不起眼的建筑是一家“福文化”博物馆,记录了当地民众一个多世纪生活中“福”的演变。
记者17日探访这家福文化博物馆。推开博物馆厚重的木质大门,右手边就是福气展台,摆着以“福”为主题的各种扇子、中国结、剪纸、刺绣等。
建筑的二楼才是博物馆的主展厅。通往二楼的楼梯每一个横断面上,都写着“福”。博物馆负责人张健告诉记者,每走一层楼梯就要跨过一个“福”,寓意“一步一个福”。
在展厅最显眼位置,重塑了一个70年代普通家庭的室内布局:简陋的木桌上摆着黑匣子收音机、老式手摇电话和暖水壶,墙壁上挂着合影。桌子旁边,钻石牌手动缝纫机是女主人的工作台,倚靠墙壁的“二八”自行车则是男主人最“潮”的座驾。
据张健介绍,这样的家庭陈设,在二三十年前,就是“福”最好的定义。再后来,收音机换成了黑白电视,暖水壶变成了压力壶,缝纫机也有了不需要脚踏的自动式……“福就这样一点点发生变化。”张健说。
这家社区博物馆的面积并不大,展厅约有200多平方米,摆放了大大小小上千个物件。最早的展品是80年前用来浆洗衣服的木槌,再到各时期的米票、油票、肉票,还有老手表、老相机、老毕业证、小人书……所有展品都来自祖辈生活在当地的普通家庭,从上世纪30年代到如今,跨越了四代人。
张健告诉记者,博物馆开馆时曾动员居民捐赠老物件,当时大伙都不知道能捐什么,觉得这么严肃的地方,自家的旧物上不了台面。直到后来有人把闲置多年的老相机拿出来成了展品,很多人才觉得这些老旧,甚至有些破烂的玩意,其实也是福的见证。
一位社区居民说,现在流行“晒幸福”,居民在这家福文化博物馆里,晒的就是不同年代里不一样的“福”。
博物馆里最新的展品刚“出炉”不到半月——一张沈阳地铁二号线的乘车卡。博物馆里的介绍栏写着,地铁二号线通车,是沈阳最新的一件福事。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博物馆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