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为配合杨陵古邰国遗址公园的建设,2011年该院对位于杨陵法禧村东南约100米处的铸铁遗址进行了详细调查勘探,发现了252件陶范及大量与铸铁有关的铁渣、木炭块等遗物。
图为杨陵法禧村西汉铸铁作坊出土文物。
杨陵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最早是因隋文帝杨坚的安寝地坐落于此而得名。古属有邰。历史上一直隶属于陕西省武功县。1997年杨凌示范区成立时,考虑到投资者的心理问题,也寓意示范区志向高远,就将“陵墓”的“陵”改成了“壮志凌云”的“凌”。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铸铁作坊的特征和性质,考古工作者根据钻探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掘总面积500平方米,清理灰坑、水井等遗迹近40座,出土陶范以及铁质梨、锄、䦆等农业生产工具数百件;还发现大量的炼渣、残铁块、木炭块、鼓风管残块等。另外,在两座灰坑内还出土了4件“半两钱”石范残块。
根据“半两钱”石范的特征推断,该作坊的使用年代应在西汉前期。从出土的炼渣和鼓风管外部特征分析,该作坊很可能是以熔炼技术为主的铸铁作坊,其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生产所需的农具。
考古专家表示,此处铸铁作坊的发现,对探讨铁器生产分布格局与演变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了解陕西地区西汉早、中期铁器工业布局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