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华
我们从美术史上可能给你做一些定位,“伤痕艺术”及“四川画派”的创始人之一,在流派上有一个定位,你最早从79年新星美展,包括85新潮,包括79现代美术大展,您都经历过,您也曾经是艺术界的新星。
参加这样一个“新星星艺术节”的活动,你觉得我们提到“新星”这样一个词语,最主要应该是有一个什么样元素,或者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不是这里面的创作精神是最主要的?
高小华:非常有幸这次参加到第二届“新星星艺术节”,而且做评委,看到几个我认识的朋友,像岳敏君等等,非常有幸做他们的评委,能够看到这些新星,这些年轻人的今天,实际上就能想到昨天的我,因为我们昨天也曾经年轻过,也作为新星登上中国的艺术舞台。我们也是一步步的走过来的,所以非常能够理解,非常的能够体贴这些年轻艺术家,在新的艺术道路上奋斗到今天,完成他们的愿望。
创作和生命力,当然总体来讲,从物理角度来讲,年轻人肯定富有更多的朝气,憧憬,所以在他们很多的艺术思想上来讲,可能更加的超前一些,更容易接受一些新的东西。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可能大器晚成,年轻的时候作用比较小,逐渐的经验的积累,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会发挥出来。
有些人是少年得志,很年轻的时候就显露出他的才华,当然有的人是一直保持到年长,到最后的成熟,这个是看每一个个体的情况,当然我相信年轻人肯定容易接受一些新的事物,看到的也会比年长的人来讲更没有包袱,更没有传统的约束,因为一切都是新兴的,站在这个角度来讲,应该抓住这个时机,趁着自己精力充沛,多做一些作品。
成功艺术家要有天赋、天赋、机遇
搜狐艺术:从伤痕美术,包括是国内乡土美术,然后再到85新潮的政治波普艺术,70后的 “暴力青春”, 80后大家说的 “动漫美学”,或者是卡通一代等等。从这个过程当中,您来看,这次活动的一批年轻人,他们关注的视角上,发生一个什么样趋势性的变化,或者哪些作品给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高小华:当年我们从“伤痕美术”“乡土绘画”到85前后的新潮美术,一路走过来,90后,一直到今天的当代艺术,恐怕都有一个特质,年轻人是走在前面的,刚才我们已经谈了年轻人的思想敏锐,没有传统的包袱,容易走在时代的前列。回顾当年再看今天,我想同样具备这样的一些特质。
我有时候说一个成功艺术家,需要具备三个基本的条件和因素。第一是具有一定的天赋,第二个是一定要勤奋,天赋,这个是大家所共知的,第三就是一个机遇,有一个大的时代机遇,有的时候我跟学生讲课的时候,80后,90后同学经常说,高老师我们没有你们当年那个机遇。
机遇分大的和小的,比如说大的一个时代机遇,这是不以人意识为转移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以你处在一个大的历史关头的机遇,你能不能把握住,这是看我们个人。
比如说今天可能三十年改革开放风平浪静,其实你观察有的是风平浪静,可能没有像我们那个时代,有这么大一个时代的变化,前后的。
但是同样遇到很多的时代的转折,比如说改革开放中间出现各种各样的历史的机遇,非常多的,就看每一个人对这个时代的领会,把握。
其实每个人一生当中有很多小的机遇,所以有一句非常俗套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机会来的时候,你自己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有时候我开玩笑,你们面对高小华,面对何多苓,面对岳敏君就是一个机会,我们当年年轻的时候,没有遇到过这么多成功艺术家,没有遇到过这么多的大师,你们遇到他们的时候就是一个机会,另外我们当年没有那么多很好的学校去学习,当你们踏进这个学校时候,其实人生的机会能把握住就在这个很短时间内。
搜狐艺术:你提到这些,跟年代或者跟国家发展来看,我的理解,在你和何多苓的这个年代里面,更多是大家对于集体性有一个共同的角度或者一个关注,后来发展成之后,大家是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政治或者是艺术的不满,或者一种抗衡关系。
再往后,70后,80后他们更多是对自己的青春和消费文化有一个表达,再往下我们知道日本现在提出宅男、宅女等等,现在更多年轻人是生活在一个微观世界里,就是自我的世界里,他们不会去像文革时候,选红光亮这样一个作品的表达方式,他们可能也不会像您这个时代,当时去做表现国家工厂,或者国家美术这样一个命运的,更多是个人生存,和在这个时代下面微小的心理感受,会让你通过这次作品,包括评委当中,你发现这样的一个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的一个线索。
高小华:这个大的线索来讲我不一定能够讲的像做理论的讲的那么清楚,我们可能更多是一种感受的东西比较多一些。其实都有共通的东西在里面。很多人想到七八十年代那一批人更多是集体,好像不大关注强调个人,其实这里有一个区别,任何一个大的共同的时代都有一些个性的东西在里面,因为你没有个性在艺术上,你没有个人得看法和想法,个人得冲动,在集体中出现出来,可能更多的人们今天所关注到的,就是当年的可能是一个集体的成才,集体的面貌出现,其实你仔细分析起来,我们的那些同学,其实各个都有各自的特点。不管是他对社会的观察,还是艺术个性的把握,其实都带有很强的个性化的东西,只是我们可能在相处一个大的时代命运下,可能我们更多涉及这个时代命运背后的作用,我们共同反抗一个东西,反这个传统,可能主要目的是一致的,但是真正用艺术手段表现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在那个非常有限的一些艺术形式或者画法当中,其实每个人都不一样。
当时我们讨论了一下,其实上我是学苏联当代艺术的科尔诺夫成果,陈从林学的是十九世纪苏里柯夫的艺术,后来像罗中立,还有一些其他的人学的是当代美术艺术,也带有一些这个东西。后来像何多苓,可能他们当时受影响更多的是美国的怀斯,这个表现出来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加上他们过去每个人生活轨迹不一样,在文革中间的遭遇不一样,把这一段历史通过个人得这种艺术表现出来,其实呈现出来的东西你仔细分析还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在看很多的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刚才你也介绍了一下,在今天这个状况下面,宅男、宅女,有很多的卡通一族,他们看似非常的个性,实际上他们也逃离不了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其实这个背景相比我们那个时代更多元一些,可能关注的东西和受到影响更多一些,其实也没有更多的逃出这个范围的。
比如说这次所看到的“新星星艺术节”中间一些作品,跟我十多年前在美国所接触到的一些艺术,其实并没有太大的突破。不管是他们在艺术观点上,平面艺术表现上,还是说艺术材料的认识上,其实没有更大突破。
这一点来看,其实不管是多么有个性,多么的想有所突破,其实在一个大的时代下面,其实还有我们更多可以学习,更多掌握,只有在学习和掌握基础上,才能谈得上更多的突破。
所以,尽管可能我们的“新星美展”中有很多非常好的作品,但是还是要不断的学习和掌握,然后才能突破。
中国是艺术实践走在前面,艺术理论是在后,只是到了85之后,到了90年代才真正的跟艺术实践,独立出来一个理论。这是相当滞后的。所以并没有从这个大的国家层面来讲独立,从这个艺术小团体来讲没有独立,从后来兴起的艺术市场来讲没有独立,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我觉得它的独立性不够,所以很难说它有更严肃的东西在里面,所以说它的权威性怎么建立起来呢?
艺术青年错误地以为艺术可以当饭吃
搜狐艺术:你提到的这个权威性,比如说美国他们有一些权威体系和一些独特性的声音,反过来,如果可以归纳成几点,你觉得现在的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存在哪些问题呢?因为独立性可能也是其中一个,如果总结几条,都有哪些?
高小华:刚才我们讲的理论独立性的问题,权威性建立的问题,还有迅速起来的商业化的问题,这个可以讲从某个程度来讲,是推动了艺术发展的一个动力,同时也是阻碍艺术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很要害一个坎,对于很多的前卫艺术来讲,他不应该接受这么多的,在经济上的利益。
我回来之后,经常讲课的时候谈到,在西方其实两类艺术家,一类艺术家是职业艺术家,那是很好理解,就是凭着他艺术,凭着他的手艺,他能够存活,能够生存,靠他的劳动,靠他的智慧,在美国,在西方是很具体,画廊也签约,不管是什么样画廊,商业一点,商业和艺术一点,或者比较商业的,高档的,中档,低档都有,这个职业画家只要有签约,就能够存活,靠这个职业能够存活,所以这个不需要太多的解释。
另一类艺术家是实验艺术家,是不能靠这个艺术为生活,他需要怎么维生呢?在西方是很自然的,找一个固定的工作,不管是老师,律师,医生,还是泥瓦匠,他得有一份工作,他得吃饭,他得做艺术,他得活,然后他有兴趣去做一些实验艺术,这个艺术可能不能被更多人所理解,当然不可能有利益上的交换,这一类艺术怎么存活呢?实际上是整个大的社会提供了一个存活的条件。
比如说在美国,有国家的赞助非盈利艺术,商业艺术的艺术基金,大概记得八十年代时候是几十亿美金,赞助前卫艺术,赞助前卫电影,赞助前卫戏剧,这是国家层面。
还有一些独立的财团,比如说(菲洛)基金,(哈姆尔)艺术基金等等,另外从国家层面还有一些税法赞助扶持艺术的一些团体,比如说有三点,第一是发展再生产,就是投资,另外就是赞助文化和艺术事业的,还有一个是你赞助福利和慈善事业,这样就鼓励更多的人,如果你愿意夺这种非盈利的事情,你可以在税法上得到一定的好处。
另外作为地区来讲,一个城市来讲,也鼓励这种实验艺术,比如说纽约就有一些公共的画室,这些非盈利的,非商业的这些艺术,因为他们是实验艺术,他们非常脆弱,他们是弱势团体,他们需要得到来自各个层面的赞助和支持,所以这个层面的支持放在今天,比如说你参加实验艺术比赛,得了一等奖,有很多的形式,可能给你赞助一笔材料费,给你赞助纽约的公共画室使用一年,使用半年,使用三个月,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给你这个画室你不能做其他的商业活动,你必须得做你艺术的,无人监督的,使用的时间也是非常有限的,不能说我给你就是大锅饭一样的,永远吃下去,不可能靠这个东西维生,他会帮助你实现你的想法,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因为这个制度几乎是全民的,而且是在比较发达国家和比较健全的社会里,实验性艺术才能得到发展。
在中国回来以后发现很多的学习艺术的青年,对这一点非常模糊,他们以为搞一些实验艺术就是可以当饭吃,以为是一种职业了,很多的家长非常的盲目,我支持这个孩子读书,这个孩子在学校里面怎么玩,他们总觉得我们投了很多资,这个孩子出来应该是找工作,可是他们没有想到艺术其实是自由职业,所有的西方国家里面。其实去了美国我才知道,艺术家是什么,艺术家既不是知识分子,也不是蓝领,劳动阶级,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既有体力劳动,又有脑力劳动,他们是一种独立的阶层,西方的人叫做艺术家阶层。艺术家就意味着贫困,而中国人的观念是把艺术家放在士大夫、文人这个行列,比如说按照现在语言解释,放到知识分子,白领阶层,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
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国的艺术基本上是掌握在少数的士大夫、文人手里,士大夫就是官人,很多中国的很著名的一些艺术家,其实不是职业艺术家,他们是在宫廷里有很好的官位,他们吟诗作画,并不是靠这个维生,这个和西方大不一样。
你比如说米开朗基罗就是一个劳动者,他身上有颜色,脚上有泥,爬着钢架子,爬着竹架子上去劳动,西方尊重这种艺术家阶层的劳动。尊重这些匠人的劳动,所以在匠人里面产生巨匠,产生大师,他们的那一条路是这样过来的,尊重劳动。
而中国的其实士大夫层面的人,鄙视这种人的,如果你不是拿着毛笔,不是铺着宣纸,不是做这个文化,你几乎不是艺术家,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比如说《清明上河图》,《东方壁画》,都是匠人做的。都没有把他看作是高的不得了的艺术,这是中国几千年来,艺术越走越窄,走到前个世纪走不下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西方的文化和艺术通过传统的几千年的模式,可能和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当代艺术与生活越走越远
搜狐艺术:刚才我们提到了,真正的艺术家他的一个身份或者什么是艺术家,接下来问题,我们知道艺术家实际上是用另外一种看社会,看政治,看文化一个视角,通过他的一个专业或者一个语言去表达,艺术家到底在社会当中,能做什么?比如说在西方他起到一个什么样作用,我们知道有些作品是批判型的,包括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美国艺术家作品把坦克倒过来,还有坦克的滚动的那个,他做成跑步机,对于美国主义有一个反讽的态度。
在中国,现在是处于一个高速发展当中出现很多的社会民生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艺术家有各种各样的表达,但是中国大众跟艺术非常的远,他的艺术理解,目前我们处于发展中状态,普通人解决是温饱或者买车买房这样一个需求,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知识分子说的话,或者一个教授说的话未必影响到他们,艺术家可能远离更远,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艺术家到底是对社会上有什么样贡献,或者能影响什么样的群体?或者说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推动作用有哪些?
高小华:总的来讲今天艺术家比较自恋。总想把自己作用在这个社会里面,其实我回来之后观察到中国当代艺术,其实跟人们生活越走越远。不管是在思想上,观念上,做法上,还是在各种表现上,走的越来越远。
我不说我们七八十年代的人走得很近,但是至少那个时候人们所关心的东西,你比如说关心政治,关心社会,关心民生,从官方的媒体中间得不到任何的回答,他们只能通过一些文学和艺术,能够找到他们的声音。当时的传媒非常的少,当时的艺术杂志就这么一两本,稍微有一点文化的,比如说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册,所以那个时候的艺术,对当时普通的中国大众百姓来讲,其实影响是最深的,因为他们整个的唯一的一点对文化和艺术的兴趣点,就是在你的艺术上面。
艺术家其实跟这些中国的普通大众也走的非常的近,不管是他们生活状态,他们的观念和他们的表现,都是走的非常非常近的,他们就是千百万大众中间一员,是他们代言人,不是说你想代言,或者说你想代表人,就能代表的。
今天我们之所以觉得今天当代艺术有一点远离大众,就仅仅是在观念上,还有就是一些成功的艺术家,你比如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老百姓开始可以买得起艺术品的时候,他们又忽然的发现这些艺术品他们看不懂了,他们中间有缺少很多的一个美术史的进化课,让他们能够接受和理解,所以以及他看不懂,以及他不理解,他离你而远去,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悲哀。
你既不能通过艺术那点呐喊,那点图像,为他们代言什么,也不可能通过金钱给他们带点什么经济利益,艺术究竟能干吗?我自己也在思考一些问题,而且现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圈子越来越窄,除了一些时尚青年往里钻之外,几乎跟现在的百姓没有太大关系。
搜狐艺术:这个群体划分的特别清楚。
高小华:划分的非常清楚,互相不搭界的,这个就需要我们这一代人面对和思考的一些问题。当然我相信肯定会有人去思考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讲我们要跟大众在一起,同时我们手里面所表现出来东西是远离大众的,我们实际上的心是看不起大众的,高高在上的,所以这是一个矛盾,这是需要现代人去很好的思考这个问题,因为现在的传媒非常的发达,只要有一点社会问题,只要有对传统的观念和思想,想进行批判,通过媒体就可以了,媒体的呐喊。
现在官方也相对的比较开明,在他们媒体中间也时不时开辟很多的批判、反思的一些窗口,让你去发泄,加上现在的网络文化的出现,微博文化的出现,你艺术究竟还能做什么,那点图像,那点观念,究竟能影响多少人,有多少人看了你的艺术作品之后才大彻大悟,它已经没有这个功能了。其实我们大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但是从人类大的角度来讲,艺术是肯定不能少的,你比如说我有时候讲课时候谈到,人类有两个东西带着人往前走,一个叫科学,一个叫艺术。如果只有科学,那么人类就只能在地上爬,永远爬,因为是务实的,机械的,物理的,缺少精神层面。
艺术,可以带着人的思想飞跃,比如说古代,人们整天的望着天上月亮,想着月亮,想象的嫦娥奔月,就完成了他的想法和愿望,但是人类真正到月亮上经过了几千年,所以科学是漫长的,严谨的,脚踏实地的。
但是我觉得谈到这两个带着人类往前走的时候,在五百年前的文艺复兴的时候,曾经会合过,交叉过,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推动人类社会往前发展。
后来到了二十世纪时候,这两个东西又开始交叉,分崩离析,走的更远,但是会有影响,艺永远影响人类生活,影响人类审美,影响人类的创造观念,但是怎么样能够结合,不是死拉硬掰的,艺术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有很多,更深一个层面的是思想的层面,精神的层面,我们今天可能大众老百姓想的艺术就是消遣更多一些,娱乐成分更多一些,所以如果不甘寂寞的这些艺术家,不想做一个花瓶,不想做一个摆设,不想只做一个供人消遣和娱乐的这么一个角色,那么怎么样能够再重新跳回到思想和精神这个层面上,我觉得这是一个新一代艺术家,包括我们都应该努力去做的一件事情。
对传统批判后 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
搜狐艺术:接下来还有两个问题,因为你也是见证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又在美国这样一个世界文化中心生活过十几年,你在美国朋友,他们所认识的中国当代艺术,他们认为通过这个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使他们看待中国政治文化的一张牌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工具?
高小华:因为我差不多有十多年离开了美国,我不知道今天的西方人怎么看待中国当代艺术,至少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大门在半开半闭时候,偶尔挤出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到国际舞台的时候,西方人更多看重是这个中国当代艺术传递出来的政治、社会、文化信息,通过当代艺术传递的。
回顾八九十年代一些艺术,的确是这样,今天是不是这样,不好说。
搜狐艺术:中国当代艺术经历大概三十年发展过程,就是受了很多西方文化影响,包括波谱等等,在这个里面影响到艺术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更多是表达方式,或者是慢慢延伸到宣传或者推广的这样一个整体,包括营销的策略在里面。
最近有一种说法,还是觉得中国当代艺术更多除了表达之外,更多是融合西方的一个视角,或者是一个价值观判断,在这个过程之后,可能西方已经厌倦或者已经熟知这个过程之后,他们更多愿意了解到背后的对中国人或者中国新的艺术现象,新的更多的层面是精神层面,所以有一些评论家他们提出,中国传统元素,或者是跟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的再重现,不是完全是符号式的,或者带有政治倾向的一种形式的。大家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认识,从符号式转向精神层面,可能需要跟中国传统元素发生某种关系,你对这一块怎么看?
高小华:西方的影响到中国当代艺术文化,岂止是文化和艺术,几乎是中国和全世界人生活方式都受到影响,不光是艺术。
我记得有一次听到一个讲座,谈到了反思中国人创造和发明时候提出这么一个疑问,都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可是为什么到了近代中国还那么贫弱。
另外我们今天所享用所有现代人生活方式的科技成果,几乎没有一个是中国人发明的,从我们马桶到我们席梦思,到我们今天坐的沙发,到我们点的电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没有一个是中国的和其他四大文明古国,包括印度,古国的发明,近二三百年所有科技成果,改变现代人所有生活方式,岂止是文化和艺术。
当然说到文化艺术,既然是受到西方影响,那么所谓的影响,就是首先在玩法,规则,这是人定的,你打一场球,不能说我想怎么玩怎么玩,你肯定要遵守人家的规矩,这个规矩是人家定的,肯定是逃脱不了人家给你这种裁判,这是首先的。
今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开始有一点话语权,有一点点声音,但是还希望能够得到自我奠定的一些话语权,从争夺出口权,争夺商品权,争夺市场权,到今天想争夺话语权,和裁判权,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一个中国人的一种欲望或者是愿望,想在世界舞台上有这样一种权利,但是这个东西谈何容易,需要一个民族扎扎实实的给人类有所创造,有所贡献之后,才能奠定起这样的一个基础,不是说我有点钱,我想干吗就干吗,也可以买商品,但是有一些权利的奠定是需要一个历史的积淀,而且你对这个人类究竟有多大贡献,你要思考这个问题。
当然你刚才讲到,包括现在中国国内包括西方,也重新的在反思中国当代艺术,传统文化,这些背后的东西,我想可能跟今天中国的开放度有关系,当中国封闭的时候,因为在西方这个当代艺术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批判性,对传统的批判。对人类的批判,对文化的批判,对独裁的批判。
所以有的人说,在美国所有东西都是开放的,文化、艺术、新闻、可以任意的批评政府,所以不存在什么障碍。
在西方文化艺术中间经常有一个假设敌,假想敌,好莱坞经常编造一些电影,想象一下某一天,这个国家总统变成一个独裁者,对我们人们会怎么样,经常提出这样非常尖锐的问题。告诉人们,不要失去自己的权利。
所以既然有这种西方的评判艺术价值观,肯定是对待第三世界国家,发达国家和一些相对比较封闭的国家来讲,就有这种竞争性。是想通过文化和艺术来进入到这个社会。
随着中国的门逐渐打开,批评的声音逐渐的被接受,最开始的这种遮遮掩掩,封闭的偶尔传出去的这些声音,在当年是非常宝贵的。
现在整个的让你进来,所有的批评声音都能够接受,只要你不颠覆这个政权。这个东西还有刺激吗?当然就没有刺激了,你批判地声音,批判皮毛的东西没有任何的刺激。过去还希望你在艺术上能够批评封闭的社会,批评独断专权,现在新闻打开了,可以让你知道这个社会里面所有的事情,过去认为是最骇人听闻一些消息,还需要通过你的艺术遮遮掩掩去非常隐晦的批判这个社会吗?当然它的批判价值就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没有那么深了。
当然西方可能从这个关注点,重心的转移,进入到这个社会之后,再加上中国这个社会发达之后,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所以这个时候就发现其实对于这个国家来讲,可能更具有吸引力,可能更有价值一些东西,是贯穿中国这个社会背后的几千年,包括我们过去可能忽视的忽略的一些文化背景。这样就被提到很重要的一个层面来,我想可能是跟中国的整个目前的开放度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