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阴阳营将建“南京发源地”纪念馆
http://www.socang.com 2011-12-31 14:26 来源:扬子晚报网
颐和路社区有将军馆,丁山社区有电影文化馆……鼓楼区已建成开放的小型博物馆有30多个,未来将达到40家以上。在昨天举行的鼓楼区委十届三次全体(扩大)会上,记者得知,鼓楼区小型博物馆群已初步形成,北阴阳营遗址将建设“南京发源地”纪念馆,龙蟠里魏源故居也有望在明年开放。
北阴阳营
这里是南京最早的城市雏形
现在的北阴阳营片区,是一片静谧的居民区。而在5000多年前,这里是南京地区最早的一个古人类居住地,南京的城市雏形就在这里,还被视作南京城市文化的起点。
北阴阳营遗址的核心区域,就是今天的北阴阳营8号。鼓楼区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张国防告诉记者,1954年,在鼓楼岗西北端、古金川河东岸的北阴阳营8号大院内,发现了一个椭圆形的土墩,大土墩突出地面5米,后经1955年至1958年的四次大清理挖掘,按土质土色可分为四层:一层为表土层,夹杂着古代和近现代的陶瓷碎片等遗物;二层为黄灰土,出土遗物具有西周早期文化的特征;三层为深灰土,遗物具有商代早期的特征;四层为黄褐土,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遗址曾经出土“雨花石”
北阴阳营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石器生产工具和陶质生活用品。为了提高炊煮器的耐火度,先民在陶土中掺入了适量的沙子和蚌壳末;为了增强容器的美观度,则选用含沙量较少的细致陶土制作,外表还打磨光亮,并加以装饰。最让张国防惊叹的是一把长达24厘米的七孔石刀,在没有任何硬金属钻孔工具的情况下,能够在石器上钻出精细的小孔,让人不得不佩服先民石器制作技艺的鬼斧神工。
尤其令人惊讶的是,从北阴阳营文化遗址出土的死者口中和尸骨旁,还发现了与雨花石无异的花石子、玛瑙石。这是一种宗教习俗,还是一种爱好?今人不得而知。但至少证明了一点,即在五六千年前,南京的先民已经发现并钟爱“雨花石”了。
好消息:鼓楼区文化局表示,北阴阳营遗址开发利用工作最快有望明年启动,此前还将组建专家委员会,请专家进行专题论证,研究遗址开发利用的具体方案。
5000年前南京人是怎样生活的?
根据北阴阳营遗址挖掘后呈现的场景,专家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南京城市原始生活图景。
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鼓楼岗往东,丘陵逶迤,茂密的原始森林常常见到猎物一闪而过的身影,而穿流而过的金川河,又为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带来了丰富的鱼虾。智慧的先民从哪里而来?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他们却在这里停下了脚步,用竹子、树皮编成篱笆建成的房屋,涂抹上掺沙拌草的泥浆,屋顶覆盖树皮、茅草,大屋超过几十平方米,小屋不足十平方米。屋周围挖有储存食物的窖穴,屋边砌有火塘,每当日落西山,村村炊烟缭绕,食物飘香。近水的地势便于打捞鱼虾,身处鼓楼岗的高地又可免去水患的困扰……
魏源故居
“小卷阿”如今仅残存石刻横额
位于龙蟠里20号、22号的“小卷阿”原是一处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三进九间,这也是现存惟一的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的故居。魏源后半生长年居住此处,我们所熟知的《海国图志》即在此处撰写完成。由于此前一直缺乏有力的保护,故居内外都是一副破败的景象,解放后的数十年间还曾两次遭遇火灾。
故居门头,由魏源亲笔题写的“小卷阿”已经无从辨认,只有残存的石刻横额还能看出一些历史遗痕。令人欣慰的是,魏源当年在院内种下的两株梅树,依然吐露着勃勃生机,故居内的木构件依然被保留了下来。
好消息:历经两年多的发掘和修缮,目前魏源纪念馆已经进入内部装修、布展阶段,鼓楼区文化局相关人士表示,魏源纪念馆有望在明年对外开放。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纪念馆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