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起,省文物考古所会同葫芦岛市博物馆、建昌县文物管理所对东大杖子的战国墓葬群进行多次勘探,并着手进行抢救性挖掘。考古,这个让当地人感觉生疏的词汇,从此和他们的生活密切地连在了一起。
战国古墓带来惊喜
“这里有古墓。”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东大杖子这个建昌县的无名小山村因为地下的战国古墓群而变得神秘。
出土的陶器。
古墓发掘现场。
2000年,辽宁省文物考古所会同市博物馆、建昌县文物管理所对东大杖子墓葬群进行了多次勘探,并做了5次抢救性挖掘,共清理出墓葬42座,出土了精美的燕文化铜礼器、铜车马器、铜兵器等。特别是出土的配以金柄套的曲刃青铜短剑以及作为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古代铜戈祖型的异形铜戈,引起考古界的极大关注。
辽宁省、葫芦岛市的有关领导也高度重视建昌古墓群,提出了以“展示、利用、挖掘”的思路对古墓群进行勘探挖掘。
2011年9月起,考古队对东大杖子村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勘探。截至目前,考古队已经探明了137座墓葬,而保守估计,这片墓葬区可能存在200座古墓。经过论证,这些古墓应该是战国时期。
这么多古墓,如何科学的开启,让考古人员犯难。最终,他们选择了东大杖子村李绍祥家外的一处空场下。在距离地面5.5米的地方,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开启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大墓内棺。
11月16日下午,内棺被开启,没有发现尸骨,只有残存的几颗墓主人牙齿。但内棺的陪葬品中,一把小环首刀、一个暗红色的玛瑙环,还有两个带钩被发掘。在对大墓上层的清理中,还发现大量陪葬的家畜头骨。经仔细辨认,种类有牛、羊、猪、狗,总计74个个体,其中羊31个,狗24个,猪11个,牛5个,马2个,不可辨认者1个。葬具为二椁一棺,随葬品多数位于内外椁之间,以陶器为主,有鼎、豆、壶、盘等,多数陶器为彩绘陶。另外还有少量的、精美的石器饰件。在挖到距地表4.8米至5.5米处时,在内椁东侧清理出一朽烂的大木箱,木箱中盛满色彩斑斓的仿鼎陶器及陶豆、陶壶。陶壶红黑相间绘有云纹,约0.5 米高,制作精美,是难得一见的战国时期陶器。经探测,这是一个“两椁一棺”的大型古墓,初步探测属于战国中晚期的墓葬,距今有两千二三百年。
这些,已经令考古人员十分兴奋:在此之前,“五牲俱全”的陪葬规格在北方地区还从未发现。
专家认为,在东北能发现2000多年前如此规模的古墓群实属罕见,这一发现把建昌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将改写东北古代文明的历史,更打破了“山海关外无春秋战国时期古迹”的传统说法。
墓葬区还有多少期待
11月17日下午,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举行座谈会,对该大墓所具有的重要考古价值与历史意义给予高度评价。
“战国时期的东北,这一次算是抓到一个龙头了,点到穴位了。”故宫博物院原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在座谈会上说:“这个墓是在东北发现的同时代的最大的一座墓,即使把这个墓放到战国燕文化里面,也是规模比较大的土葬墓。”省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表示,东大杖子村古墓群是东北地区同时代(战国中期)最大的墓葬,也可能是长城以北自宁夏向东至张家口、承德一带目前为止同时代规模最大的,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前所未见的等级高且完整保存下来的战国时期墓地,也是我省近年发现的与牛河梁、姜女石比肩的一处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对于研究那一时期东北有关民族的活动、燕文化与当地乃至东北以及东北亚民族文化的融合、东北亚古代民族的文化关系与统一的多民族秦汉帝国的形成均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经考古专家反复研究论证,从目前挖掘的进展来看,这是一座中原墓葬风俗与当地少数民族墓葬特点相结合的墓葬群。在墓葬中同样出土了一些陶器,这些陶器带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征,墓葬的规模、方式方法也呈现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的特点。
有关人员一致支持东大杖子村墓葬群申请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关单位已经开始为其申报2011年国内考古十大发现。
考古和文化价值几何
“这是战国时期燕国的一个大墓,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古墓数量多、种类全、性质杂、级别高。 ”始终参与建昌碱厂乡东大杖子古墓的研究、发掘与保护工作的华玉冰是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建昌古墓项目发掘领队。他从几个方面,对建昌古墓群发掘的意义进行了分析:
这一古墓群的挖掘,对于研究那一时期东北有关民族的活动、燕文化与当地乃至东北以及东北亚民族文化的融合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这是一座中原墓葬风俗与当地少数民族墓葬特点相结合的墓葬群,对于研究民族融合有着极大的历史价值;
这一地区战国时期的文化面貌究竟怎么样,建昌的发现可以补充这一段历史。辽西地区的上一次重大考古发现是青铜器窖藏,证明了这一地区存在着大量战国时期青铜品,而在东大杖子出土的大量青铜器,证明我们又找到了一个青铜器的中心。从牛河梁遗址,到夏家店遗址,再到青铜器窖藏、东大杖子、绥中姜女石遗址。这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就把苏秉琦先生辽西“古国”历史空缺理论中的辽西地区东周时期历史中缺的一环补齐了;
古墓,给建昌带来的不仅是名气,更为建昌这个发展中的地区提供了一个人文景观,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发展旅游、提升知名度、扩大对外的影响力都有好处。
古墓的开发开放该怎么做
发现古墓,接下来一定是保护和开发利用。“我们考古工作者的最大期望是,建昌古墓的发现乃至后续工作,能填补考古界一大空白,能给世人带来更大惊喜,给建昌人民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福音,与古墓相关的各种元素与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与谈起古墓的发现眉飞色舞不同,提到古墓的保护与开发,华玉冰一脸的严肃:“现在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东大杖子遗址的重要历史价值,并且也注意到目前构成对东大杖子遗址破坏最大的就是现代村落的发展与建设。有关专家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尽快动迁东大杖子村舍,系统规划、全面保护这个遗址,这也是依据了包括秦始皇兵马俑在内的诸多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工作经验。东大杖子村舍有300户农家、1000多口人,硬覆盖着200多座古墓群,只有全面动迁,才能全面认识、通盘把握这个遗址的规模、范围、性质以及特点,进而才能制定更为合理的保护方案,才能开发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才能达到遗产保护与美好生活相统一的和谐局面。全面动迁、整体保护,任务很重,更重要的是加强研究、重视交流。 ”
华玉冰认为,目前建昌干部群众也包括一些专家在内,对东大杖子遗址的认识还是极其有限的。为了全面而科学地认识这个遗址,除了加快组织编写整理往年的遗址发掘报告书以外,建议对这个遗址进行全面钻探,划定保护范围,局部试掘,进一步了解这个遗址的性质与特点,全面展示给世人。同时应该加强同周边地区的学术交流联系,将东大杖子遗址置于整个东北亚的视野范围内进行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
华玉冰同时表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保护东大杖子遗址的根本目的,并不局限于保护这个遗址本身,并不局限于通过保护这个遗址来提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通过这个文化平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协调好科学研究与遗址保护的关系、遗址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全面提升遗址保护中的科技含量,稳步提高经济发展中的文化绩效,做到三者相辅相成,有机、协调、统筹发展,非常关键。
听得出,考古人士对深入发掘知名文化遗产的内涵,组织开发相关的文化产品,拉动建昌经济的发展充满期待。但如何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这个古墓群,他们也有担忧。这个系统工程完成起来确实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