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结何在
曾经很辉煌,如今很尴尬
一份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仅书法家就有150多万人,画家也有40多万人,而被官方认定的美协会员则达到了8000人。
在江苏,仅国家一级美术师就有1000多人。很明显,这是一笔丰厚的资源。
但在素有“中国画重镇”之称的南京,艺术市场却长期以来门庭冷落、乏人问津。
比如,在全国最早开始艺术品拍卖的南京,如今艺术市场却急剧萎缩,拍卖会寥寥无几,成交额一整场甚至比不上人家一件艺术品的成交价。
如今,有多少人还记得南京艺术市场曾经的辉煌和火爆?
1985年10月,江苏青年艺术周现代艺术展在南京开幕,标志着国内颇有影响的“85美术新潮”的开始。1986年、1987年的“晒太阳”以及2002年的“晒太阳”,作为江苏当代艺术重大展览受到业界关注。1989年7月1日,“南方自由艺术家作品展”及之后在南京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三年展”,逐渐确立了南京当代艺术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时过境迁。和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相比,如今南京艺术市场已长期陷入“不轻不重,不温不火”的状态。
“南京没有出现诸如北京798艺术区、上海苏州河畔老仓库等大范围的艺术家群落,缺乏高端交流平台,这和城市国际化程度、艺术品市场化运作状态都有关系。”李小山认为,南京艺术市场化远远“滞后”于其艺术地位。“目前,上海、北京等地的画廊,艺术品销售占很大比例,而南京画廊以展览为主。”
另外,没有影响力巨大的艺术盛会也是制约南京当代艺术发展的一大因素。
“早些年,李小山、陈孝信、顾辰峰等策展人对南京当代艺术做出了杰出贡献,但近年来,南京缺乏高水准的大型展览,尤其是像上海"双年展"这种规格的展览。而一个与艺术形象匹配的高档次艺术盛会,对提升城市形象、繁荣艺术市场都大有帮助。”南京垠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葛高路说。
民资介入
市场需求和民企推手
今年,南京的艺术展览似乎比往年要多了许多。从“南腔北调·中国画当代青年名家邀请展”,到南京养墨堂美术馆的“2170”系列画展,再到江苏省国画院、省美术馆、凤凰美术馆等专业艺术机构的展览,一场接一场。
这是因为,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策展”这个队伍中来。
画廊老板,经纪人,艺术家自己都开始参与展览的策划,还有一些艺术机构也加入到这个行列,如南京养墨堂美术馆、南京澄怀美术馆、南京诸子艺术馆等。
近年来,南京养墨堂作为一家非官方的艺术机构,推出了一系列相对具有学术考量和长远眼光的中国画展览活动,如“引领中国美术·水墨七贤”系列展览,“引领中国美术·水墨八家”系列展览,“数风流人物2150、2160、2170中国人物画”系列展览、“一统江山中国山水画邀请展”等。
南京诸子艺术馆馆长李军介绍,他们馆自去年年底开馆以来,一直也在做展览,几乎每个月有两次展览。
“作为一个专业的艺术机构,我们有责任在做展览获得商业回报的同时,通过展览进行学术交流,教育观众,培养观众的兴趣。”李军称。
今年11月26日至12月5日,由南京垠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南腔北调·中国画当代青年名家邀请展”吸引了当代中国画最具号召力、成长潜质的28位青年名家近百幅作品。南京垠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葛高路表示:“展览推动着中国绘画的发展,也慢慢引导着江苏绘画更上一层。”
李军对这个市场前景很是看好。他认为,中国文化艺术品市场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且从国家整个战略方向上,这也是一个重点。”
企业介入是一股不容小视的力量。据李小山介绍,企业对展览活动进行直接资金资助在西方很普遍,他们有的是和艺术家定了“期货”,先投入资金支持艺术家开展览,以后再向其索求创作作品,而这种回报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的,也是健康的。
钱从哪来
别让策展人为资金发愁
“在国外,策展人通常都是独立的自然人,即"独立策展人"。他们按照自己独特的学术理念来策划组织艺术展览,其策展身份是不隶属于任何展览场馆或组织的。而在中国,则不是"自然"的,是存在法人关系的,比如由机关、博物馆、学校等担当此工作。也就是说,个人必须寻找挂名单位或策展的背景支持,这样就造成了对策展人身份的一种消解。”李小山说。
“国外的独立策展人非常活跃,主要是由于国外的美术馆和基金会愿意与独立策展人合作,使得独立策展人变成了一种独立的自由职业。许多大型展览,包括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展览都是由独立策展人操作而成的。由于对独立策展人身份的认同,艺术家们对他们的信任度也越来越高,也就越来越乐于配合他们的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机制。”
而在中国,一些策展人很难保持独立人格。“中国年轻一些的策展人大部分都在做"无偿"的策展劳动,真正能从中获利的很少。”李小山表示,“一般精心策划的展览,从头忙到尾平均也就能挣两三万元。独立策展人是个痛苦的职业,因为没有机构可以领取资金,所以必须一年到头为策划展览而找钱。”
据了解,在西方,策展人的学术后盾通常是博物馆,而经济后盾通常是基金会。只要方案好,就有可能获得经济上的保证,从而可以有效地实施。
对此,李小山表示:“国内的美术馆还没有将展览纳入到由策划人来策划的方式上,也几乎没有基金会资助独立策展人。”
同时,李小山提到,策展活动需要相应的资金,全靠国家掏钱是不现实的。中国还没有完全形成社会文化艺术基金的积累、管理和发放机制,甚至缺乏支持产生这种机制的政策法规。在这些根本性的支持没有解决之前,策展活动很难有根本的改观。
延伸阅读
“威尼斯双年展”效应
1893年4月19日,意大利威尼斯市出台《设立一个国内艺术家作品展出的双年展机制》。两年后,威尼斯在庆祝乌伯托国王和王后的银婚之际,举办了首届威尼斯视觉艺术双年展,第一场展览便吸引了20余万观众,威尼斯双年展自此一炮而红。
每逢双年展开幕,即便是旅馆400欧元一晚的高房价,也无法阻挡全世界疯狂的人群涌入。
现在,双年展涵盖视觉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戏剧和电影六大领域,其中一些展览每年举办,如著名的“威尼斯电影节”。
双年展的存在,无疑是对已经彻头彻尾旅游城市化的威尼斯未来的双重保障。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大展厅,通过有计划地更换展览主题和空间结构,当地人可以有效地提升地方品牌和土地价值,调动本地的产业改良和经济转型市政府和开发商一定乐得合不拢嘴。
每届威尼斯双年展都吸引着包括藏家、投资人、画廊从业者、艺术家经纪在内的大批业内人士,意在通过双年展这个权威平台,确定下一批藏点、投资热点、或合作伙伴。
记者手记
策展人该如何培养
独立策展人策划的展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艺术的发展。策展人到底该如何培养?
据了解,在中国,除了中国美院设有策展人专业之外,几乎没有高校设有专门的策展人专业。而且,要培养优秀的策展人,仅仅靠高校是远远不够的。
在中国,做好一个独立策展人,要具有一般的独立工作能力,比如,确立展览的主题;要会做预算,选择合适的艺术家,布展,撰写展览的学术文章,编辑画册,甚至展览宣传;此外,还要求策展人需要有充足的精力去经常走访艺术家的工作室,敏锐地捕捉艺术的新动向;有时候还需要用批评家或者艺术史家的思维去思考展览作品,因此要有非常好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所以,一个好的独立策展人需要具备的能力是非常全面的,“基本上是个全才”,协调好与机构、艺术家、观众等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记者注意到,目前优秀的策展人基本上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城市高规格展览日益增多的重要原因。“南京有很多人到北京、上海去发展,因为哪里有更多的机会。”李小山表示,要留住策展人,市场机会不可或缺,否则一相情愿地留在南京,结果没有活干,还是坚持不了多久。
在中国,缺少相应的基金会制度,国家对艺术的支持力度严重不足。“要想解决这些困难,需要我们的文化部门加大对艺术的支持力度,比如减免艺术品交易税,增加对艺术展览的支持,鼓励企业建立赞助制度等。”李小山建议。
人才的培养、市场的构建,是需要时间的。“一代一代成长,这个市场会慢慢好起来的。”李小山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