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作品《心灵之旅》
花俊作品《垃圾》
墨和水可以完成什么样的艺术?
《杭州跨年展·醒墨》启动
展览将持续到明年6月
用白布裁剪为墙上绘画构架的空间,钉在空镜框当中的钉子,用胶水和垃圾灰在墙上进行书写的现场作品,用水墨绘制的装置艺术方案,山水画之中隐约显现的人形……
昨天,一场特别的展览在杭州延安路的浙江三尚当代美术馆开幕。这个名为《杭州跨年展·醒墨》的展览由张浩、王天德、花俊、管怀宾、黄骏以及王冬龄(以展览顺序排列)六位艺术家的连续独立个展构成,时间跨度超过6个月,不管是从形式、规模以及持续时间上来说,都开创了杭州艺术展览的先河。
昨天的新闻发布会,因为除了参展的艺术家和学术主持之外,李亚伟、叶辉、李森、潘维、泉子5位诗人也作为展览的重要参与者出席,“主角”众多,让记者们都觉得有些“压力”——因为可以采访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最终原本计划中的新闻发布会变成了大家坐在一起的座谈会。
昨天最为重量级的嘉宾是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客座教授、香港汉雅轩总监张颂仁教授,当下在中国艺术界呼风唤雨的曾梵志、张晓刚等艺术家都是经由这位著名的策展人而走向世界的。张颂仁昨天一早赶最早的飞机来到了杭州,没顾得上去宾馆入住,就先来了美术馆看展览的布置情况。张颂仁说:“展览空间的设置让人眼前一亮。因为艺术品和空间陈列的关系非常重要,因为中国的山水画相比西方的绘画而言,更加需要有立体的空间来营造视觉的关系。”
一个多重跨界的展览
“我们从2010年底的时候就开始筹划这个展览,当下艺术圈最流行的词语就是跨界,但是我们想把这个‘跨’策划得更有深度,更有意义一些。”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三尚当代美术馆的艺术总监陈子劲说:“所以我们在展览的概念设置和主题构架上,都紧紧地围绕着‘跨’这个字。”
经过了近半年的方案策划之后,《醒墨》的“跨”最终体现在了多个方面:从时间上说,跨越了公历、农历两个新年;从艺术家的风格上来说,虽然都是使用传统的水墨和宣纸作为主要创作材料,每个人的风格却大相径庭,跨越了当代水墨艺术的众多领域;从艺术家本身来说,展览不再是拿以往的作品来挂一挂,而是真正地为这个展览主题进行专门的创作,跨出每个艺术家所习惯的创作领域;从展览的参与者来说,不仅仅是画家们进行创作,更有来自诗歌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的众多学者参与到展览活动当中;从观众的参与度来说,他们不仅仅是作为参观者,艺术家们将设置各种公共活动来邀请所有普通人的参与……
只有展览方案的开幕式
昨天开幕式现场展出的并不是艺术作品,而是每个艺术家的文献资料和展览方案计划。
最富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应该是中国美院教授王冬龄所书写的著名诗人李亚伟的诗歌《中文系》:王冬龄教授用行草抄写的18页信笺整齐地排放在雪白的墙面上,信笺纸的黄色与墙面的白色、蚕豆大小的文字和硕大的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是王冬龄教授特意创作的作品,是他在展览开幕之前彻夜完成的。你可以在落款处看到,王教授在写完这个作品之后就登上飞机去欧洲了。”陈子劲说,“书写这篇现代诗歌本身就具有重大的意义。《中文系》是当代诗歌当中里程碑式的作品,讲述了一个时代的中国青年对于当下文化的思考,这首长诗的原文手稿曾经在拍卖会上创下百万的成交纪录。而王冬龄是从传统书法向当代书法过渡的重要人物之一,书法书写传统诗歌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书写当代诗歌则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诗人与艺术家的对话是本次展览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会展现出完全不同的力量,这也是激发王冬龄老师这次重要创作的原因之一。”
类似这样的展览背后的各种故事、创作环节和艺术家绘画的场景,都在开幕式上展出,这也让观众们对明年3月陆续正式开始展出的每个艺术家的个人展览充满了期待。
水墨不只是山水花鸟
刚刚完成杭州24小时计划的英国音乐人伊莫金·希普(详见本报12月11日报道),昨天出现在浙江三尚当代美术馆《杭州跨年展·醒墨》的开幕式。她看到杭州有很多人在街头用水练习书法,又参观了王冬龄的个展,对水墨产生了兴趣,王冬龄也成为了她24小时计划的二十四分之一。
水墨已经不是人们看惯了的山水花鸟。
张浩的作品简单到看起来像是汉字的笔画,王天德的绘画是烧而不是画出来的,花俊的绘画主题不是传统的图形堆砌而是日常垃圾,装置艺术家管怀宾将绘画与中国园林结合创作出的展览是一个整体的作品,黄俊的绘画使用的超浓墨浓到可以用来糊墙,以草书闻名的王冬龄这次展出的是绘画作品……
“有一句话叫‘笔墨当随时代’,中国画有着悠久的传统,但是优秀的传统并不是一切。如果从一开始人类就固守传统的话,那么现在的人就不应该拿笔画画,而应该拿石头在岩石上画画。”陈子劲说,“每个时代的艺术家所做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世界,如果现在的水墨画家总拿着以前的东西来画现在的世界的话,那就会发生问题。这次展览是要让大家看一下现代的艺术家是如何用传统的工具来表现现代生活的。这就像是有了电脑,现代人一样用中国字,说话的方式却不一样了。有些网络语言虽然怪异,但是却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艺术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