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公司不应接受赝品
http://www.socang.com   2011-12-16 09:23   来源:正义网
  今年12月5日,北京保利国际拍卖行有限公司2011年秋拍夜场上出现了徐悲鸿先生的画作《西湖炊烟》,起拍价400万元,估价高达450万元至850万元。不过,对这幅题有“白云弟属写”的悲鸿画,上海《东方早报(微博)》在一周之前便刊发长篇图文报道,直指此画实为悲鸿先生学生梁白云所作,悲鸿先生只是进行了题字而已。
  为了证明这一点,记者指出这幅“徐悲鸿作品”曾经出现在1992年的香港佳士得拍场上,拍卖图录显示那只是一幅有悲鸿先生长题,由其学生“梁白云写”的画作,名为《古木参树》。可是,十年之后,画作上的“梁白云写”却不见了踪影,钤印也消失了,原悲鸿先生所题“白云弟写此属题”也变成了“白云弟属写”,全然成了悲鸿先生一个人的作品。
  由于媒体及时曝光和揭露,北京保利在开拍前便作出了声明,言明“经考究,此作品为徐悲鸿与学生梁白云合作之画作”,最终导致作品流拍。
  对于《古木参树》变身《西湖炊烟》一事,收藏界、拍卖界甚至文化界颇多议论,涉拍各方当事人应该同样心情忐忑。画作拍事虽说因流拍已告终结,但对拍卖市场上伪作赝品盛行,并由此引发纠纷及相关法律问题,却在法律界依然余波未平。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此画问题未被及时揭露,此幅悲鸿先生的《西湖炊烟》在流转拍卖中真造成了受买人巨额财产损失,受害者倘若向公安机关进行了举报,指控赝品制作者涉嫌诈骗犯罪,那我们的公安机关是否能够立案,通过依法侦查让徐悲鸿先生那幅《西湖炊烟》的真相大白于天下,使造假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艺术品交易市场中的“水”确实很深,似乎也被人为地蒙上了一层面纱,种种造假、恶炒、假拍、暴利乱象及其利益纠葛都潜伏其中。行业内流行着的“古玩市场看眼光”、“艺术品交易无欺诈”、“拍卖物品不保真”等,都很难使这一领域中的黑幕被完全揭露出来,也成为司法介入的一个“短板”。
  记得一年前,一位董女士在北京饭店举办的一个拍卖会上,拍得林则徐行书作品和程璋《马上封侯图》各一幅,总价12万元,并支付了1.4万余元的交易佣金。后经权威机构鉴定,其拍得的两幅字画均为赝品。由于董女士无法提供足以证明拍卖行存在事先明知拍品为赝品的证据,而拍卖行又确曾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上作了不能保证拍品真伪或者品质的声明,因此,法院最终判定董女士败诉。
  随着书画交易价格的攀升和其他收藏品投资热的升温,类似诉讼事件也急剧增加。案件类型虽有些不同,但拍品受买人败诉的原因却大体相仿。问题主要集中在《拍卖法》第61条的免责规定上,该条第2款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这就是所谓的“不保证条款”,即只要拍卖行明确表示不保证拍品真假和品质,又在合同上作出了“声明”,那就不承担拍品存在瑕疵的责任。这样看来,在法律、合同上,事情似乎极其简单。为了“免责”,拍卖行大多在交易合同中设置“不保证条款”,拍品所有人亦可大胆行事,做旧、造假基本无妨,交易风险及其损失概有受买人全部承担。如此一来,也导致拍卖市场上赝品、假货充斥,不仅严重破坏诚实信用,也扰乱了市场秩序,拍卖行业的形象和利益自认难保。
  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一些拍卖行在合同上订立了“不保证条款”,但为促成高额交易,却又在开拍前甚至在预展中,做足了文章,对拍品的来源、流转、价值广为介绍,编了许多“故事”加以渲染,甚至私下勾连,出谋划策举荐“专家”大力推介,给社会和竞拍人造成强烈的“拍品佳”、“品质好”等“值得收藏”的印象,诱导他人参与竞拍。这样的积极作为,显然与其合同中所声明的“不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的“超然”姿态形成反差,无疑对竞拍人及最终的受买人构成误导。很容易使人相信,合同中的某些条文只不过是不管用的“格式条款”而已,仅仅具有“形式意义”,竞拍收买人风险意识的降低,恐怕不完全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多少与合同相对人的不当作为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造成他人巨额财产损失、构成拍卖纠纷诉讼之后,司法机关在区分责任并最终判定归责时必须综合权衡和考量的因素。
  在如今的拍卖市场上,赝品充当真品进入交易市场并获取高额利润的现象屡见不鲜,“拍卖不保真”、“造假不担责”也已是司空见惯甚至见怪不怪了。究竟如何界定这些行为的性质?我想,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一种民事欺诈行为,而它也不会因为赝品进入到拍卖市场而被自然“漂白”。从诉讼角度上讲,虽然关键还是如何采集相关证据加以证明的问题,但必要的推定、显失公平等民事原则的运用依然不可缺席。如果一方有意造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情节严重并造成他人重大财产损失的,还可能是一种诈骗犯罪行为,需要启动刑事程序依法介入;如有相应证据可以证明某些拍卖行或其从业人员亦已深度介入,明知故犯,甚至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样应当判令他们承担法律责任,不能因为拍卖合同上多了一个“不保证条款”,就让他们轻易逃脱。
  只有这样,我们的拍卖市场才不至于被虚伪、假冒、背信、铜臭和陷阱所充斥,才能避免“步步惊心”。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世纪》杂志社社长)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拍卖公司 赝品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记古书画修复传人 记古书画修复传人 见识绝活巧手(图) 回顾历史 回顾历史 追溯那曾受诅咒的珍贵珠宝(图) 2011.12.17——12.18 2011.12.17——12.18 西泠印社2011年秋季拍卖会温州巡展(图) 中国龙文化影响深远 中国龙文化影响深远 各国“龙票”抢先面世(图) “以印为技 “以印为技 以文为道”─百年西泠迎来新掌门 笔墨纵横间 笔墨纵横间 恣纵尽自然——徐渭《溪山草书》(图) 加拿大小猴画作一幅卖250英镑(图) 加拿大小猴画作一幅卖250英镑(图) 牛棚艺术村:香港艺术家的世外桃源(图) 牛棚艺术村:香港艺术家的世外桃源(图)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