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弱势是缺乏艺术收藏的专业知识,我的优势就是有钱,所以,我要发挥我的优势。”刘益谦说。很多人没有想到,他的收藏心得竟然如此直白简单。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与刘益谦相交多年,他对这位传奇藏家的评价之一便是——“不装”。
刘益谦是这么说的,也确实是这么做的。由于艺术品本身真假难辨,艺术品市场一直被认为是个行家里手参与的市场,外行人极容易上当受骗。也因此,在很多人看来,刘益谦在这之中的大获全胜是个例外。他自己总结了一套成功经验,简单来说,就是三个字——买贵的。
不过,问题接踵而至:钱,从哪里来?
我们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他没有烫金的学历,没有强大的家庭背景,没有刻意维护广泛的政经人脉关系,也没有资本市场大佬们常用的眼花 缭乱说不清道不明的灰色手法,他的财富积累之路完全是公平透明的,从买国债、倒认股证、买内部职工股、买法人股,到今天参与定向增发,他获得的生意机会完 全是公开平等。”两年前,一家媒体费尽周折地贴身采访刘益谦,最终,这样描摹着他的财富递增版本。在这个逻辑之下,刘益谦的成功,源自他最大限度地捕捉到 了其中近乎完整的暴利空间,而这也成为他能够从容周旋于艺术品市场的最大资本。
毫无疑问,拍卖与收藏,那是有钱人才玩得起的游戏。事实上,近几年,艺术品市场的火爆与大量资金的涌入,不无关系。
拍卖,归根到底是一门生意。而追逐有价值的东西,这是金融资本的本性。于是,艺术与财富,联姻了。
“浙江老板准备拿出50亿元收购某画家的油画”、“成都收藏家开始大手笔地收藏著名当代艺术家作品”……这些神秘买家的进入,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证券市场的不景气、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压力,这样的现实,让收藏市场再次成为了焦点。作为投资品,股票最为纯粹,房地产兼具投资和消费的二重性。不过,艺术品比房地产要更高级些,因为它们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还能给收藏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收藏投资不同于其他,它有情感在其中,这种情感表现为你到底喜不喜欢。”收藏投资专家谢冰说,“买房子,你可以看看地段、户型;买股票,更是与喜好无关,赚钱就买,赚钱就卖。可艺术品呢?不喜欢的话,你绝对不会买,买了之后还不舍得卖。”
除此之外,再加上从长期来看,艺术品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价格的必然持续上涨。于是,一股全新的力量慢慢汇聚而成,一笔不可忽视的巨额资金瞄准了“如日中天”的艺术品市场,金融资本开始对艺术品市场跃跃欲试。
“当一个市场出现特殊变化的时候,往往动因并不是来自于市场内部,而是来自于外部,比如有新买家进场,或是场内的资金配比发生了变化。”北京永乐国际拍卖公司总经理董军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搞收藏的都是热爱艺术、懂艺术的人或是纯粹的艺术品商人。”老吴说,事实上,艺术品的最大买家大都集中在那些拥有 巨额财富的企业家或大富之家的财富继承者。有人做过一项统计,在世界收藏家榜单上出现的人物,几乎都可以同时在《福布斯》富豪榜上找到他们的名字。一方 面,富豪们在商业帝国中积累的巨额财富,成为他们热爱艺术的资本;另一方面,艺术品也成为他们大笔财富的最终归宿和另一张名片。
早在2009年,文化经济学家克莱尔·麦克安德鲁就曾在《2007-2009年国际艺术市场:全球经济衰退时期艺术品贸易的趋势》中阐述了他的 观察结果:全球的富豪正在放弃购买昂贵的游艇和私人飞机,而开始乐于投资艺术品和古董,因为这些资产更具有“长期价值”。201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世 界上最重要的艺术博览会——马斯特里赫特艺术博览会在10天的时间里吸引了世界各地67755名观众,超过130架私人飞机在此降落。
“雷曼兄弟、迪拜事件让很多人在其他领域的投资变得更加小心谨慎,而艺术品投资相对还是要安全得多。”董国强说。在很多人看来,高价藏品往往象征着收藏者在藏界与市场中的身份和影响力,“更何况,即便不能增值,但高价艺术品一般至少可以保值。”
高收益、低风险,这让艺术品投资变得格外诱人。
这是一组未经证实的数字。目前,中国金融证券行业的投资平均回报率约15%,房地产业投资回报率约为21%,而艺术品投资的回报率高达30%以上。
还有一组经过证实的数字。今年5月的嘉德春拍,齐白石所书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一举拍出4.255亿元的天价,创下了中国近现代书画交 易价格新纪录。而这一画作的送拍人正是刘益谦,他当初的买入价不足2000万元。对刘益谦而言,艺术品和古董给他带来的增值回报大概远超过股票。
藏家与投资客
“不管是艺术品收藏,还是投资,我们都要用投资的心态去投机。”从古代买到现代,刘益谦的艺术品收藏遍及各种门类,而他常常放在嘴边的,却是这样一句话。
到底是收藏,还是投资,抑或投机?之间界限,似乎越来越模糊了。
“应该这么说,那些最早进入拍卖市场的买家,现在几乎都退出了,留下的,大概只有20%到30%。”收藏投资专家谢冰说。在他的记忆中,那批 “先行者”在收藏市场上出手,鲜少出于投资的心理,“他们想的不是我买这个东西可以赚多少钱。恰恰相反,他们大多是因为个人爱好,说到底,就是喜欢!”
谢冰的话,在刘益谦那里得到了证实。回想起18年前参与艺术品市场投资,他说“纯属巧合”。1993年,刘益谦一共花费了18万元,在刚刚开业 的嘉德拍得一幅李苦禅的画和一件郭沫若的书法作品。如今看来,他买下它们的理由甚至有些“可笑”——“因为只知道这2个人的名字”。
“当年买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个市场会如此翻倍。我只是觉得艺术品市场可能存在机会,原因是如果改革开放后,中国人都富起来了,就一定会有收藏情结。”刘益谦说。
对老牌拍卖公司而言,比如苏富比,中国市场绝对不容错过。(MIKE CLARKE/东方IC )
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情况似乎发生了改变。
“大约是在2003年,投资的概念开始出现。”谢冰说。在他看来,此后,投资艺术品成为更多有钱人的新选择。
“在中国,有些艺术投资者自称不懂艺术,说只有当资本发现了艺术品,艺术品才有价值。事实上,艺术品的价值不只是用钱来衡量的。从历史上看,藏 家和投资是两回事。不能说艺术投资者手里有了过亿的艺术品,他(她)就是收藏家了。”在北京海润嘉和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星亭看来,真正的藏家是张伯 驹、吴湖帆、溥心畬、邓拓、洪深,他们藏而不出,视藏品如命,“即使出让,也是为了筹钱购买更好的东西而忍痛割爱。”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至少,郑星亭是 这样认为的,“当下的艺术品收藏,遭遇更多的是投资客,他们选择投资的艺术品更多追求的是利润空间。”
对老牌拍卖公司而言,比如苏富比,中国市场绝对不容错过。(MIKE CLARKE/东方IC )
相比之下,业内专家赵力显得颇为乐观。他在《亚洲艺术市场的新转折》的分析中总结出这样的现象:目前在亚洲艺术市场上的活跃力量,不再仅仅是追 高杀跌的游资,也不再是通过价格操纵意图牟利的炒家群体,更多的是以价值为优先的谨慎的收藏者;注重长线投资收益的机构投资者;满足个人审美喜好和注重生 活品质的艺术消费者;对新艺术或年轻艺术家有着明确收藏偏好的新型群体。这些购买力的新变化带来的是买家的多样化和细分化,这将产生更为广阔的艺术品消费 人群。
2010年香港苏富比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上,一只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将拍卖会现场竞投气氛推向高潮。香港藏 家张永珍与一名电话投标者由8000万港元开始争夺,双方超过30口叫价后,最终,张永珍以天价将此瓶收入囊中。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的世界纪录由此被改 写为2.5266亿港元。“中意就要买,再贵都值得。”张永珍的原则,颇有些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