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冒长和先生在向记者讲述当年创作书法墙的经过。
你别说,效果真不错;如今这堵书法墙成为小巷内的风景,常常吸引路人驻足,还有学生前来学习
(重庆)江北大兴村有一个偏僻的小巷子,平时行人稀少,偶尔有人路过,都会被小巷子墙上的巨幅书法吸引。这组书法很有美感,虽然墙面已斑驳不堪,有的字迹已无法辨识,但依旧可见书者的功力。
墙上有6幅书法作品
这个小巷子位于三钢二支路大兴村192号。据附近居民介绍,这条小巷子原来是三钢二支路通往江北区教师进修校一带的捷径,近年来周边道路改变很大,这个小巷子现在行人已经很少。
记者看到,这堵书法墙总长约40米,墙高约2米,白底黑字,竖向结构,用毛笔手书,看上去端庄秀丽,遒劲有力。由于书写时间较长,墙面已多处破损,墙漆脱落也比较严重。
这组“墙书”分了6个板块,从三钢二支路进入小巷子开始,第一眼看到的是一首李白的诗《蜀道难》,往里走依次是《兰亭集序》、《前、后出师表》、《三国演义开篇词》、李白诗《客中作》。不同书法作品的字体不一,但主要以行书、汉简为主。
有的小学生曾在此描摹字体
一家废品收购站的大门正对着这面书法墙。废品收购站的老板罗先生说,他5年前来这里做废品回收生意时,墙上的这些字就有了。
在巷子旁边小区居住的张先生说,这些字写得非常好,经常有居民站到墙前面照相留念,喜欢书法的小学生还时常跑到这里,用手指描摹墙上的字体。
记者联系上了“墙书”的作者冒长和。今年50岁的冒长和自幼喜爱书法、绘画。1996年以前,冒长和曾在建东小学当美术老师,后辞职从事书法培训工作。
冒长和回忆,2003年5月,培训班对面的墙上贴满了各类治性病的广告,看上去非常不雅。清洁工头天好不容易清除了,第二天又贴满了。看到这种情况,冒长和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这面墙都写上毛笔字,那些人就不好意思再来这里贴广告了。”
创作墙书花了两天时间
2003年5月,冒长和开始了创作。由于墙面是沙灰层,既不平整,又不便于书写,他专门找人处理了墙面基层,然后用白色乳胶漆把墙面粉刷了两遍。为了创作好墙书,他还精心挑选了6篇经典古典文学作品。
“《兰亭集序》用标准的行书,《前、后出师表》是汉简,《三国演义开篇词》是魏碑、篆书。”冒长和说,完成墙书前后用了两天时间,总共使用了6种字体。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件事至今还让他感动不已,“有时写到很晚,光线不好,楼上的一些业主就把大灯打开,灯光刚好照到墙上。”
2006年,冒长和搬离了这个小巷子,3年中,这面墙上都没有再见到小广告。而现在,由于墙面逐渐荒芜,小广告又多了起来。
对这组“墙书”,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书画院秘书长、中国书画家协会重庆分会秘书长朱晴方给出的评价是:字体结构拿捏得很好,一笔一画比较流畅,动笔纯熟,不显俗气,总体来说是有较强的书法功底,给人一定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