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不应是文物仓库(图)
http://www.socang.com   2011-11-25 13:57   来源:深圳特区报

别让收藏成“冷藏”

  公共博物馆离公众可否更近?引入基金会能否扭转民间博物馆困境?学术研究和公共文化服务对博物馆来说孰重孰轻……昨天,在深圳举行的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馆长论坛上,这些触动中国文博事业神经的话题引发了来自全国的近40位博物馆馆长的热论。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脉,城市博物馆正面临着娱乐化消费甚嚣尘上、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全新考验。在机遇与困境并存的背景下,博物馆如何继续放低身姿,才能真正让文物走向大众;如何吸引公众注意力,才让馆藏不至于变成“冷藏”。种种忧思,牵系着中国文博事业的明天。
  博物馆不应是“文物仓库”
  20%的人每年能抽出4—6小时参观博物馆, 38%的人全年在博物馆的逗留时间不足两小时,还有约40%的人从未走进过博物馆。这是中国博物馆学会今年初在国内主要大中城市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了博物馆面临的严峻现实。
  “时至今日,博物馆尚未成为国内大众文化消费的主角!” 此次来深的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张柏表示。虽然如今博物馆的硬件建设在全国如雨后春笋,然而,混乱的定位和软件建设的严重落后却令这种密集“开花”的态势显得盲目。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石金鸣指出,特色是城市博物馆的立身之本,博物馆不应只是一座存放文物的“仓库”,而应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他说:“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而城市博物馆就是对城市独特精神气质的提炼和总结。”
  多年老面孔的展品、说教灌输式的解说方式、“守株待兔”的静态展示方法、绝对不能动手不能拍照的死板规定等,令许多博物馆与观众的需求越来越脱节,尤其在中小城市尤为明显。
  湖州博物馆馆长潘林荣对记者透露,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该馆为少儿观众准备了卡通化的观展指引,在展品介绍中不仅有专业描述,也有观众感言,“使出浑身解数”让文物贴近市民。“唯有如此,博物馆才有望走出‘仓库看门人’式的尴尬。”潘林荣说。
  虚拟博物馆是柄双刃剑
  在数字化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如何让博物馆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为公众服务,同样受到与会馆长们的高度关注。
  “使用新兴科技手段,更好地与公众沟通,是未来中国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一大趋势。”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说。筹建中的上海历史博物馆新馆,就将引进移动互联数据平台,用手机就可以将馆藏文物精华“一手在握”。
  然而,这种虚拟博物馆的建设并非简单地“洒银子”就行。“如果没有扎实的学术研究,高精度的专业拍摄,就无法填充数据库,自然也没有办法为公众提供全面、细致的文物信息和历史知识。”张岚说。
  点击鼠标,在3D效果的技术支持下,艺术狂热者可以犹如现实中逛博物馆那样行走和停留,随意观赏展出的艺术品。这是博物馆未来的迷人图景。
  然而,数字化的传播也有它致命的弱点。比如怎样在虚拟和实体、间接和直接、超越时空和回归时空之间建立新的平衡?如何让人们在逛完虚拟博物馆后依然有足够的冲动回到现场?广州博物馆馆长程存洁认为,文化遗产数字转化中的传播阻隔与过分娱乐化、趣味化,将对文化遗产价值产生消解和损害,需要特别警惕。
  让博物馆坐上“大篷车”
  不是被严严实实锁在展柜里,就是只能以图片形式停留在展板上,这是目前国内文物展示的普遍现状。这种人为的隔膜,让文物与大众疏离。参加此次论坛的不少专家表示,博物馆在设定“门槛”的同时,如何让文物走下展板、走出展柜,最大限度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是迫在眉睫的话题。
  邯郸市博物馆馆长郝良真讲述的一个真实案例引发了记者的兴趣。为了让文物真正走进社区、走近百姓,他们推出了“博物馆大篷车”,让那些饱含邯郸历史文化气息的文物与市民百姓近距离接触,并辅以通俗讲解和知识普及。很多受到“大篷车”影响的人受到吸引,后来专程走进博物馆参观,不再轻易对博物馆说“不”。
  有了博物馆,不等于可以自然而然地“等”来知音。为了吸引观众,各地博物馆可谓各出奇招。郑州博物馆副馆长齐迎萍对记者说,该馆曾自编自演情景剧《博物馆不眠夜》,讲解员为馆藏文物设计了拟人化的角色,让“死”的文物“复活”,展开对话,向青少年观众直观、生动地展示文物和文化。
  民间博物馆如何“以古养古”
  民间博物馆的崛起,成为近年文博界的醒目现象。然而,旋即而来的生存问题,也困扰着许多民间博物馆的未来之路。民间博物馆如何做到“以古养古”,让与会的这些公共博物馆馆长们格外揪心。
  杭州历史博物馆馆长吴晓立提到,在杭州有一位七旬老人李加林,寂寞坚守着自己创立的黑陶博物馆。然而,每天守着这些精美的国宝,老李却依然为生存困扰。由于场地有限,一些珍贵的陶罐只能摆在通往二楼的昏暗楼梯上,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生怕把上面的陶罐震倒。这是国内许多民间博物馆的普遍现状。
  有专家建议,“民办公助”应成为民间博物馆未来的发展突破口。更重要的则是要引导民办博物馆走社会化之路,由艺术基金会等专业NGO组织运营管理,既解决了生存之忧,又为热心文博事业的民间资金找到出口。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博物馆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与“大禹”的时光邂逅(图) 与“大禹”的时光邂逅(图) 宋末元初的鼓型青瓷鉴赏(图) 宋末元初的鼓型青瓷鉴赏(图) 赵惟的四十年书画收藏情结(图) 赵惟的四十年书画收藏情结(图) 白先勇:《牡丹亭》是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 白先勇:《牡丹亭》是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 国泰艺术中心露脸 国泰艺术中心露脸 解放碑架起“篝火”(图) 阿特塞帝撤退 韩国画廊在中国市场的优胜劣汰(图) 阿特塞帝撤退 韩国画廊在中国市场的优胜劣汰(图) 人大印刷厂被指占用文物作厂房 人大印刷厂被指占用文物作厂房 致严重损毁(图)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慈溪木艺堂藏历代竹雕展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慈溪木艺堂藏历代竹雕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