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0日上午10时,安徽省蚌埠市文物管理处接到举报,在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十一中学对面朝阳路东侧在建工程 “南翔光彩国际家居博览中心”下挖基槽约4.8米后发现古井,蚌埠市文物管理处立即组织人员到现场查看,根据暴露出的井圈的陶质陶色纹饰推断其为一口汉代水井,保存完好,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抢救性发掘,完整清理出精美陶井圈9节,同时在井内清理出汉代的汲水壶、板瓦、筒瓦、砖块、石器及木构建等大量器物,这是蚌埠地区第一口完整清取出的汉代水井,是汉代水井研究难得的考古资料。
该汉井位于占地面积13400平方米的“南翔光彩国际家居博览中心” 工程施工范围西南部,西距朝阳路约70米,对面朝阳路西北部约500米处即是蚌埠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到战汉的遗址“钓鱼台遗址”, 遗址西傍张公湖;汉井东、南距老虎山、陶山约500米;西南距汉代“当涂县”城遗址约15里,此区域地理环境优越,是古人生活的上选之地,尤其是汉代文物遗存的密集区。
该井开口距地表约4.8米下,区域土质为黄色黏土,含大量砂浆颗粒,而且分布厚度达7米左右,井壁四周自上而下存在着一定范围的花土区域,井内淤填满灰黑色土。由井内正常向下清理淤、填土难度较大,费时费力,加上地下水位高,发掘时可能会因地下水渗出而影响正常清理发掘,为了既确保汉井完整安全清理出来,又尽量不耽误建设工程进度,我们采取了以水井为中心,布3.5×3.5米的方,先从井外围下挖,把井从外围完全揭露出来,拍照、绘图,且待井体稍作通风阴干一段时间后,再由上而下一节节内部清淤、填土,并逐节用绳捆绑加固后,再行提取的方法。在建设方、施工方的积极配合下,我们组织了充足的人力不间歇下挖,历时9小时,于2011年10月20日晚7时,除上部第一节因施工已略遭破损外,其余8节汉井圈均理想地、安全完整地清理提取出来,清理结束。
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清理出井圈9节。井圈均呈圆柱状,灰陶质。外壁较直,满饰竖绳纹。内部略外弧,素面光滑。每节圈直径78.5米、高23.5米;上、下口沿较宽平,宽3.5厘米,饰数周凹弦纹,中部稍薄,厚2.5厘米;圈中部均饰一对称镂空圆孔作水眼,直径4厘米。汲水壶1件,完整,在倒数第二节井圈内出土,灰陶质,圆柱体,高领,颈略细于腹,盘口圆唇,肩腹处设两对称牛鼻系,平底中心略内凹。腹部饰细绳纹,近底部饰粗篮纹。通高22厘米,底、腹一致 11厘米,口径10厘米。陶罐碎片,大量,均灰陶质,口沿为平口圆唇。缸一件,灰陶质,器型较大,胎壁较厚达2厘米,立口平沿,口部厚4厘米,平底,有大量碎片。通体饰竖绳纹。板瓦,残,数量大,灰陶质,器型宽大,饰竖绳纹。筒瓦,残,数量大,灰陶质,饰竖绳纹。还有大量的汉砖块,灰陶质,绳纹。
出土石器有,红石器1块,井底出土,红砂石质,打磨成光润的圆角长方体,长11厘米、宽6厘米、厚5厘米。用途不明。石块,残,有十几块,白石质,均经过加工,有方角。
出土木器,残,呈棍状,有的加工呈拐尺状,有的带榫卯残孔。
从水井的井圈及出土器物可以推断其为汉代水井,井内没有晚期器物出土,推断该井汉以后即遭废弃,不再使用,这与汉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动荡,蚌埠又处于南北分界的淮河岸边,兵家来回争夺,不适于人们固定居住的客观事实相吻合。从井壁四周自上而下存在着一定范围的花土区域初步推断,挖井是采取先挖较大的坑,下套接井圈,然后在周围填土夯实而成。从井内出土的大量白石构件分析,此井原口沿部应有石井券;从出土木构件分析,该井上部存在类“辘轳”的汲水设备;从井内出土的大量板瓦、筒瓦、砖分析,该井上部原应有“井亭”类建筑,非裸露井。从该井周围13400平方米内未发现相应的遗迹,推断水机的使用者应居住在该区域的西侧近湖边高地,即现在的新石器到战汉遗址“钓鱼台遗址”区域,或居住在东、南部的老虎山、陶山附近。此井西南约15里有汉代“当涂县”城遗址。因此,该井的完整成功提取,信息的全部采集,为蚌埠乃至整个安徽地区汉井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田野考古资料,该井材料同该区域汉代遗存材料相佐证,更对研究蚌埠地区汉代及其稍后的社会发展状况及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