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文艺作品属模仿和复制
http://www.socang.com   2011-11-22 15:19   来源:美术报
  近日,在“2011中国版权年会”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表示,目前国内很多文化艺术作品创造力不够,90%的作品属于模仿和复制。此话出自中国国家版权局局长之口,着实让人大吃一惊!
  其实,在美术领域,这种模仿复制之风亦非常典型。我以前就曾纳闷,何以政府倡导之“自主创新”的号召,美术界从来就不怎么响应过!好像“自主创新”只是科技界、产业界的事。本来,对于个性就是艺术生命的艺术来讲,“自主创新”比之其他任何领域都更重要。尽管美术作品之新不一定是“创”出来的,但美术作品的个性主张,的确要求每一件作品都是非模仿、非复制的独具特色之作。
  国画界或许是这种模仿复制风气最盛行的领域。在国画的山水、花鸟这两个最主要最普遍的领域,大同小异千人一面的确是个最普遍的事实。尽管每个作者都可以说出自己的独特与个性之所在,但对其他人来说,这种独特性太弱、太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大的面貌是基本相似的。
  油画领域也大致如此。上世纪90年代初,看见有人在油画上贴搬手、齿轮等工业材料,觉得思路好奇特。几年后去美国参观博物馆,竟发现美国人在20世纪初期就在油画上贴这些东西。至于“当代艺术”领域,这种模仿复制可以说更是基本倾向。因为这个领域基本上全是“与西方接轨”的产物。“接轨”,就是规格一致。“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全部目的似乎就是为了让西方人接纳,去西方展览,为西方人收藏。故,样式是西方现成的,思路是西方现成的,造型或制作方式是西方现成的,连办展方式也是西方现成的。在海外呆了十多年的专门研究“当代艺术”的河清写了部《艺术的阴谋》,书中把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一系列代表作品与西方当代艺术的相关作品作了详细的比对,真可谓“无一处无来历”。
  雕塑界也早有学者指出,“我国近现代雕塑主流发展仅仅成了西方雕塑的一个分支。而几千年来具有强烈的东方民族色彩的雕塑语言独立的表现体系已趋于绝灭的边缘”。再看看中国的设计界。设计界许多人一直认为,设计是西方的,中国根本就没有设计。尽管这几年设计的中国化倾向有加强,但离中国式设计的独立系统成熟还有相当距离。动漫界一直流行美国、日本样式,中国式动漫创作亦不过在早期的倡导之中……
  行文至此,不禁让人颇生绝望之感:今天的中国人怎么啦?这个在世界上有着唯一的不间断五千年文明、本该因此自豪的民族,这100年怎么就落到如此缺乏自主创造,仅靠模仿复制度日的地步!且一国的作品90%都在模仿!
  毫无疑义,今天的中国人在近百年的民族自卑心理中丧失了自信!这是问题的关键。由于晚清以来落后挨打的现实,让中国人错误地诅咒与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加上引进的西方进化论史观再把中国文化宿命地定为文化进化阶段中落后的阶段,所以,宿命地被处于落后文化中的中国人,其下者自卑自贱自暴自弃;其上者奋发学习、引进、借鉴、“拿来”西方文化;其极端者干脆到“全盘西化”之程度。不论是“全盘西化”,或是借鉴“拿来”,都是“模仿和复制”。国人所以不以为耻,是因为有学习先进文化的底气。许多年来,中国画在西方文化倾向的打压下已有“穷途末路”之论。近年来,中国国家之综合国力上去了,民族自信心与自主性在增强、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中国画界又把继承传统与复制、模仿传统相混淆,把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和创造意义的仿古和古意倡导作了模仿和复制意义的错误理解。我想,这种对西方的“拿来”与对传统的模仿,两股合力造成了今天美术界模仿和复制的可悲现状。
  好在今天中国人的自信心随着中国国力实质性的增强,回归中国重建中国文化已成共识,重新续接中国文化固有的创造力正在成为中国文化界努力的方向,中国美术中模仿和复制的现状肯定会得到改变。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文艺作品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世界最大3D绘画亮相伦敦(图) 世界最大3D绘画亮相伦敦(图) 摄影师状告油画家演绎其作品 摄影师状告油画家演绎其作品 法院驳回诉讼请求(图) 澄怀万象-2011南京嘉信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图) 澄怀万象-2011南京嘉信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图) 王琦老子出关图粉彩观音瓶欣赏(图) 王琦老子出关图粉彩观音瓶欣赏(图) 葫芦上烙画巧夺天工 葫芦上烙画巧夺天工 民间工艺受传承之困(图) 荣宝斋(上海)首场拍卖开槌在即 荣宝斋(上海)首场拍卖开槌在即 精品荟萃各领风骚(图) 全球最大油画交易中心将开门迎客(图) 全球最大油画交易中心将开门迎客(图) 中国初!有田瓷器展览会(图) 中国初!有田瓷器展览会(图)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