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穿越
不是每一种行为都算艺术
——目睹地铁“秀”之怪现状
有一个笑话,一群行为艺术家在一起展示,突然120来了,几个“白大褂”出现,拉走最嗨的一个人,“对不起,他刚刚从我们医院逃走”。在不少人眼里,行为艺术者与精神不正常的界限模糊。
绵延的轨道,虽有看不尽的市井风情,也有叹不完的怪异现状:“鹿人”“超人”“木乃伊”“脱衣女”“钢管女”“蜘蛛侠”“粉红男郎”……如今,上海乃至全国地铁里诸如此类的“雷人”越来越多……每天通过地铁游走于各个城区的人,说不定哪天就会和他们不期而遇。
其实,不是每一种行为,都配得上被称为“艺术”。
此起彼伏 美丑不一
莫名其妙被炒作起来的“千年一遇的神一样的光棍节”(简称“神棍节”)上,在上海地铁一号线里,惊现一群披被男,每个人都紧紧裹着一床柔软的大被,胸前挂着一个红纸大字,组合起来读,叫:披喜被,神棍节,求老婆,双过!
还有一位身穿龙袍的外国人也登上了一号线:他头顶殷红朝冠,手执水墨画折扇,颇有气势。乘客们看到他穿成这个样子,都很开心,还有人对着他说了句“皇上万岁”。
此前不久,北京地铁十号线内则出现了一名扮如电影“女鬼”形象的乘客,该女子身着红色长裙,穿红色绣花鞋,脸上涂白色颜料,始终面无表情,一言不发。
千奇百怪的个人行为之外,也有“组团型”大规模地铁行为艺术,北京地铁列车关门提示音响起的时刻,各个站点走向地铁列车的表演者以各种姿势定格,保持静止不动。
……
考验媒体 审慎淡定
为何喜好行为艺术的“潮人”与“雷人”对地铁情有独钟?地铁每天客流量高达几百万人,乘坐地铁是都市人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既然有了这个得天独厚的观众“优势”,它日趋成为一个大舞台就不足为奇了。
也有人认为,所谓的地铁行为艺术并非艺术,而是假借艺术之名的一种“恶搞”行为。根据媒体爆料,网上流传的行为艺术视频和照片中,约一半是自扮自拍,作秀者乐于曝光,更乐于媒体追逐他们无伤大雅的怪异把戏。究其根本,国内的地铁“行为艺术”多有目的,除了极个别确属精神障碍外,大多数为商业宣传或公益目的所用。比如“光棍节披被男”旨在宣传床上用品;“地铁红衣女鬼”疑似为即将上映影片炒作;至于“定格组合”,则是地铁方面通过各大学校话剧社团和网上论坛招募的表演爱好者,共同倡导“不要冲撞安全门”的安全乘车习惯。
其实,一些所谓的行为秀,除了抄袭一些创意外,并没有主题,他们的逻辑是,只要做——有影响了——就算成功了。目前国内地铁里行为秀的档次止步于此,艺术情操或创新追求丝毫不见。
“超出市民接受度”的行为艺术该如何界定?这个问题着实让人有点犯难。奇装异服也不是管制刀具,安检能理直气壮地拒之门外。
比起“板起面孔”执法,媒体更应在其中担当“过滤网”职责,一次床上用品的品牌营销,就能够吸引到各大报纸、网络上百家媒体的跟进报道,无疑与媒体报道人员自身的艺术眼界密切相关,将某些丑陋或反常行为也泛称为“行为艺术”。这落进了当事人的套,影响更多人指望在地铁里一“秀”成名。
放眼海外 理念超前
其实,在不少欧美国家,在城市公共空间营造艺术氛围的做法一直颇受鼓励。比如在纽约,地铁公司每年都从街头艺人中遴选优秀者,允许他们在繁华地带的地铁站指定位置演出;在瑞典,政府规定地铁艺术环境开支要占到车站建设总费用的固定比例。
在视频网站上,好玩有趣的行为艺术还是有可能在地铁里碰到。有音乐人把地铁里的阶梯改成通电的钢琴琴键,人上下楼梯,就有音符声传出,音乐节奏伴着步点,还能走出一段旋律。这是鼓励人们多走楼梯少用电梯,享受低碳生活。也有广告公司在地铁黑暗的隧道里张贴灯箱海报,地铁通行时,海报如同拉洋片一样飞驰,平面广告成了动画片。
前不久,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中有一批极其活跃且引人注目的人群,他们聚集在祖科蒂公园附近的地铁站,对地下公共场所进行艺术的“突然袭击”,通过分发刊物,涂鸦、演奏音乐、行为艺术等各种艺术形式宣泄愤怒。初始时小众的街头艺术活动最终却演变成一场全球流行的、大众式的艺术盛宴被记录,艺术家们创造性地把它称作“占领华尔街双年展”。
地铁行为艺术该如何“行为”,并无定规,但前提是其行为的后果,必须吻合法律规范和道德底线,不妨碍他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