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11日,本报独家报道《西汉长乐台将重现风采》,被荆蓁乔木湮没近30年的长乐台建筑遗址重新进入了世人视线,引起国内众多考古专家和文化部门的强烈关注。今年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客家博物馆和五华县博物馆联合组织了五华县狮雄山建筑遗址考古队再次调查勘探。
今年11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鸿勋教授,专程从北京来到五华县狮雄山建筑遗址考古调查勘探现场。他认为,狮雄山遗址是南越王赵佗的离宫已没有什么疑问;2000多年前赵佗南下开发南越便扎营五华狮雄山上;南越国很重要,补充了历史的不足。
狮雄山遗址考古报道索引:
2010年11月11日AII8版《西汉长乐台将重现风采》
2011年1月12日A18版《长乐台或掘出古汉城遗址》
2011年3月17日A18版《考古专家进驻西汉长乐台“探宝”》
2011年6月1日A14版《2000年前佗城或藏身长乐台下》
规模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尚杰介绍,经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对狮雄山建筑遗址的省级保护范围以外将近一年的专题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现,狮雄山汉代遗址的面积比以往所估计的2万平方米多出10倍,汉代早期的建筑构件和遗物遍布狮雄山各个区域,这等规模的汉代早期建筑遗址在广东乃至岭南地区实属罕见。专家推断,狮雄山遗址很可能就是2000多年前赵佗所建古汉城(离宫)。
成果:狮雄山“家珍”
目前已清理的秦、汉时期遗迹包括:房屋基址3座、木构望楼基址1座、夯土墙体1条、排水沟3条、壕沟1条、陶窑1座、灰坑31座、灰沟10条。出土遗物可分为建筑构件、生活用品和工具,建筑构件主要有板瓦、筒瓦、瓦当、花纹砖、铺地砖等,生活用品包括铁镬、陶罐、陶盆、陶盂、陶瓿、陶簋等,生产工具见有陶纺轮、陶网坠、石凿、砺石、陶权等。
遗迹
本次发掘发现了环绕建筑遗址的壕沟和秦至西汉早期的建筑遗迹,二者有机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性聚落。这不仅有助于对该遗址的年代、布局、结构和性质提出新的认识,同时,也为研究秦、西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城邑形态的演变提供了科学的证据。
延伸
考古年志
1982年,五华县狮雄山建筑遗址于文物普查工作时被发现。
1984年、1985年、1986年、1990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五华县博物馆曾联合对该遗址进行过4次考古调查、发掘。
1989年6月,西汉长乐台建筑遗址被广东省列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五华县博物馆联合组织五华县狮雄山建筑遗址考古队再次调查勘探。
定性:南越王离宫
虽然一路舟车劳顿,八十高龄的杨鸿勋教授仍神采奕奕在现场听介绍、进库房看出土文物,踏着泥泞的山路到狮雄山上考古挖掘现场看探方、看战沟、看古陶窑址,并健步登上六层狮雄塔上鸟瞰狮雄山遗址全貌。
杨鸿勋教授说,“我很赞成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的推测,现在所有的现象,比如建筑形式,已经证明这里是南越王赵佗的离宫,通过挖掘,证据更充分,我认为推测是站得住脚的,这里是南越王的赵佗离宫已没有什么疑问。”
杨鸿勋教授认为,这次挖掘有重要性的突破,从早期一层揭示的遗址现象分析,最早赵佗在秦始皇时期从河北出兵过来开发南海郡,那个时期就在这一带待过。后来他到了番禺,立国建疆,他仍舍不得放弃这个地方。这里易守难攻,周围全是水,依山坡而上,非常险要,赵佗便将这里开发为离宫了。
价值:补充历史不足
杨鸿勋教授评价称,南越王时代对开发我们南海郡是有功劳的,这在正史上记载得不是太多,所以考古学可以弥补历史不足,用遗址说话。南越王当年做了很大的贡献,文化和中原保持一致,比如瓦当什么的,都同中原有联系,他们从中原带来。虽然南越国只是一个小小的边疆小国,过去历史上记载少,其实有很大的贡献,做了很多开发工作,对中国的整个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都作出贡献,所以南越国很重要,补充了历史的不足。
古战壕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