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征指着新发现的佛窟石壁介绍,这里曾供奉着五尊雕像。
作为南京唯一一处六朝佛教石刻遗迹,栖霞寺千佛岩石窟一直有“江南云冈”之誉。上周在栖霞山凤翔峰发现一佛龛后,昨天,距离该佛龛不远处又有了新发现,内有5尊雕像痕迹的佛窟。可惜的是佛窟内仅剩佛台,佛像已不知所踪。
神秘佛窟留有香火痕迹
上周在凤翔峰东坡发现了一尊疑似女身观音的佛龛。令工作人员没想到的是,多次探访查看佛龛的路上,在距离佛龛约二十多米处,往西方向的杂草丛中又发现了一处佛窟。
该佛窟窟门底边2.45米,窟高2.05米,佛窟是砂岩质地,风化较为严重。佛窟内佛像已不知所踪,只留下一高0.7米的佛台。南师大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黄征介绍,这座佛窟不是依山而凿,而是将佛像雕刻好后再放进来的,佛窟的石壁上仍有佛像的痕迹。从石壁深浅上看,佛窟之前供奉着5尊雕像,居中的是佛像,左右两边是大侍致菩萨,最外侧的两尊是胁侍菩萨。“居中的佛像可能是释迦牟尼,也可能是弥勒佛,这个不好判断。”佛台上有烟熏过留下的黑色痕迹,可见当时香火旺盛。
在佛像右侧有个方框,据专家判断可能是准备雕凿刻字,而在佛台左边发现了文字。由于没有拓印,目前尚不知文字内容,专家介绍这可能是此后做功德的人留下的名字。
佛像可能是被完整搬走
佛像虽然搬走了,但石壁上并没有看出敲凿的痕迹,佛像哪儿去了?黄征介绍,由于佛像是雕好后再搬进来的,没有敲凿痕迹,说明是完整搬走的,可能是附近的佛教徒将佛像请回家,或者由于战争原因等搬走。黄征介绍,从佛像排列结构看,应该不是民间所刻。五尊雕像的排列是正规佛教寺庙讲究的配置,而民间在雕刻佛像供奉时,并不讲究一组,往往只刻一个。专家初步判断,佛龛年代大致在隋唐之间。
南京市文物局专家陆侃提出了另一种看法。“石窟内有两条明显的裂纹,遇雨天渗水严重,可能是考虑到渗水对佛像的破坏,所以才搬走了。”
上周发现佛龛之再考证>
佛像身形高大不像女身观音
上周发现一佛龛,由于佛像有尖冠,初步判断为唐代以后的女身观音。这次专家们也给佛龛来了个集体会诊,推翻了女身观音的说法。
黄征介绍,由于风化严重,从头像、纹饰很难判断出佛像的年代。佛像明显是个石胎,在雕刻佛像后,往往在石胎上涂层泥,然后绘上彩色纹饰。民国年间,栖霞寺住持曾用水泥涂佛像,掩盖住石胎。后来文保工作者曾找来工匠凿开水泥涂层,以求露出石胎。开凿时,有时佛像受损严重,后来已不采用这种做法。“发现的这座佛像外面的纹饰、泥层都脱光了,只剩下石胎,而且没有水泥开凿的痕迹。”黄征介绍,佛像身形高大,加上曾有的泥层更加魁梧,不可能是女身观音。千佛岩梁代开凿的无量寿佛风格与此类似,而且依山开凿佛龛的做法年代较早,可以判断新发现的佛龛年代不会早于梁代。
至于佛龛身侧的妙音鸟,专家判断可能与佛像雕刻年代并不一致,有可能是后人雕凿的。“现有的资料很少,从脸型、衣饰判断,这座佛像至少是在唐代雕凿。”南农大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副教授卢夏说。
佛窟不是僧人受罚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在栖霞山后山存在惩罚佛洞的说法。据说是在寺庙犯了戒规的僧人受罚才会被安排到这山后佛洞内进行改造,因此被称之为“惩罚佛”洞。
“惩罚佛洞是民间说法,并不靠谱。”黄征介绍说,佛经典籍中并没有惩罚佛一说。有的僧人为了坐禅修炼,会猫在半身高的佛洞里窝着,但这也不是惩罚佛洞。“像这次发现的佛龛这样高规格,没可能是为一个和尚惩罚专用的。”
栖霞山佛窟之再猜想>
凤翔峰在清代前可能有佛窟群
据统计,千佛岩石窟佛龛共266个,造像532尊。而对于千佛岩的佛龛和佛像数字一直以来就有争议,特别是1994年以来,又相继在乾隆行宫遗址区域、白鹿泉以及天开岩一带发现了大小佛龛40余处。
最近新发现的佛龛、佛窟与千佛岩有何关联?专家推断,新发现佛窟与千佛岩在同个区域。“在去佛窟的路上有个平台,有建筑残留的痕迹。”陆侃推断说,可能之前在峰上就有小寺庙,然后才雕凿了佛龛。在《南巡盛典》的栖霞山《全景图》上,在凤翔峰东隐约有两个佛窟的标注,名为“石佛庵”,但没有任何的文字描述和记载。最近发现的佛龛、佛窟印证了这一记载,“凤翔峰上有佛龛,可能是这两个,也有可能存在一佛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