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卫华:范曾诉郭庆祥案经济学分析
http://www.socang.com   2011-11-03 10:42   来源:凤凰网

  范曾一审虽然胜诉了,但范曾画作的价值却正在收藏者和消费者的心理上发生微妙变化。

  著名画家范曾起诉知名收藏家郭庆祥名誉侵权案被称为今年中国艺术界第一大案,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持续而广泛的关注。今年6月,北京市昌平区法院一审宣判,郭庆祥构成名誉侵权,赔偿范曾精神损失费7万元。目前,这个案件的二审正在进行中。

  这个案子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案件当事人的名人效应,而在于折射了文艺评论和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的法律边界,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经济学原理。

  为什么支持郭庆祥

  2010年5月26日,郭庆祥在《文汇报》发表《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在文中,郭没有点名地批评“一位经常在电视、报纸上大谈哲学国学、古典文学、书画艺术的所谓的大红大紫的书画名家,其实也是包装的产物。这位名家其实才能平平。”文章里还提到了他的“流水线作画”方式,并认为这与他在主流媒体上大谈国学的状态相比,显得“虚伪”。文章刊出5个月后,范曾主动对号入座,把郭庆祥告上法庭,理由是“才能平平”、“虚伪”、“逞能和炫才露己”等词侵犯了他的名誉权,让他的社会评价降低,带来了精神上的巨大痛苦,要求郭公开道歉并索赔540万元。一审的结果是范曾胜诉,判郭庆祥道歉并赔偿7万元。

  艺术家很少打官司,而范曾在中国艺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得原本是艺术圈的一个独立事件,迅即发展成了公众事件,越来越受到文化界、法学界、新闻界以及广大民众的广泛关注。我发现,文艺界、法律界的主流声音以及社会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支持败诉的被告郭庆祥。今年6月底和8月,京沪两地都进行了以“文艺批评、学术争鸣和名誉侵权的界限”为主题的研讨会。在这两次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杨立新教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陈传席教授,资深报人、原上海新闻学会会长丁法章等一致认为郭庆祥的评论属于正当学术评论,不构成侵权。甚至高度评价郭庆祥打破成见敢于撰文,不点名批评了范曾对文艺创作的不负责任,可谓正当其时,“这种文章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范曾案对经济学的挑战

  公开报道显示,一审被判决败诉后,郭庆祥表示,如果二审不改判,他还会依法进行申诉,“范曾的‘流水线产品’就是普通商品,永远不能成为艺术品的,他的这些东西终究要被艺术市场驱逐出去。”

  我认为,范曾画作的持续高价有三个基本背景,第一,中国改革开放33年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培育了一批先富起来的富豪阶层和新贵阶层;第二,近年来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异常火热,知名画家的作品屡拍新高;第三,越来越多的达官显贵喜欢收藏名家字画。范曾的作品一直受到市场追捧,价格从十几年前的每平尺几千元上升到目前的数万甚至数十万元。

  按照经济学的供需原理,范曾的作品在市场具有寡头竞争特点:极少的几位知名度很高的画家提供产品,而市场需求量极大,供不应求,需求弹性很小,同时作品具有高度稀缺性。因此,范曾享有很大的定价自主权,价格远高于其平均成本,垄断利润很高。范曾作品的价格上涨也符合垄断厂商价格控制力强、加成定价策略完全随行就市的原理。

  其实郭庆祥收藏了范曾大量作品,从常理分析,他希望范曾的作品升值,这样他的投资回报就会更高。但是,当他发现范曾流水作画,又频频在电视上以大师自居后,郭庆祥感觉到自己受骗。同时担心收藏的作品未来很可能会贬值。按照管理经济学分析,产品的稀缺度影响产品的价格,越稀缺的价值越大,而作品一旦很多,价格自然就会下降。

  为什么事隔15年才写文章批评范曾,按照郭庆祥的表述,“本来看过他的画室,我就打算不再碰这个人的东西,结果2010年5月,他频繁上主流媒体大谈国学,谈中国古典文化,以大师自居。还说自己是坐四望五,我写文章是为了让不明真相的人知道,他是这样画画的。”

  从经济学角度看,郭庆祥写评论文章揭露范曾流水线作画,是帮助消费者解决信息不对称。范曾的画在上层社会流通得很好,一直是送大礼的敲门砖,很多人购买范曾的画,是给官员送礼。官员认可范曾的画不见得都是真懂艺术,真喜欢收藏,不少只是了解范曾画作的市场行情。

  从经济学搜索成本理论看,买方通过搜寻获得信息,需要支付搜寻成本。而在不完全竞争状态下,存在信息障碍时,消费者不一定能买到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厂商提高价格也不一定会失去所有的顾客。

  这说明,人们不了解范曾作画的方式,在这方面信息存在障碍时,通常是根据市场行情来选择购买范曾画作。这样,往往很难买到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完全一致的作品。

  而通过郭庆祥的文章,通过这次诉讼和诉讼引起的争论,人们获得的信息对范曾更为不利,消费者难免会对范曾的画作打上疑问,难免会影响范曾作品在上层社会收藏者中的流通,其价格自然难免受到影响。

  这个时候,范曾的起诉有点经济学市场信号的意义。他通过起诉,向外界高调表示自己并没有流水作画,自己的画作具有很强艺术性,郭的文章完全是侵权。通过他的信号来消解不利信息的影响。

  而这一点,恰恰对现有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挑战。按照经济学理论,需求弹性取决于可替代物品的可获得性,存在大量替代品则需求有弹性。但在国画这种特殊商品中,由于具有很强的个人鉴赏特色,虽然市场上有不少其他名家的国画可以替换范曾的画作,但是由于范曾画作在市场上有很强的号召力,不少社会名流收藏了范曾画作,范曾画作具有经济学中强调的网络效应,消费者很难通过购买其他名家的画来进行替代,因此它的需求缺乏弹性。

  别忽视范曾起诉郭庆祥的背景

  尽管一审范曾胜诉了,但是其流水作画传递出来的信息造成的影响给自己的名声和画作的价值都带来了非常不利的负面效应。也就是说,如果不打官司,消费者和官员很少会看文艺评论,不会知晓范曾流水作画,画作价值受到的影响其实很小。

  那么范曾为何要状告郭庆祥,这背后体现了什么诉求?当代艺术家栗宪庭在一篇分析文章中谈到,他查看了拍卖纪录,范曾的画拍卖价格很高,另外,在中国水墨画界,艺术品的私下交易,远远大于拍卖市场,范曾是一个高产的画家,很多人拥有他的画,包括很多官员和名人。

  根据经济学理论,价值决定价格,高价格对应好产品,这意味着,如果确定范曾的画大量复制,等于拥有范曾的画会贬值。那么,拥有范曾画越多的,希望范曾画持续升值的人,自然希望通过法律来维护范曾画的价值。同时,范曾高调起诉,也是向外界传递信号。但遗憾的是,范曾虽然胜诉了,但范曾画作的价值却正在收藏者和消费者的心理上发生微妙变化。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范曾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粉彩瓷板《农村新貌》现身匡时秋拍(图) 粉彩瓷板《农村新貌》现身匡时秋拍(图) 看哪些国家纸币上也有中国人(图) 看哪些国家纸币上也有中国人(图) 独立书店之困:一个书店与一个时代(图) 独立书店之困:一个书店与一个时代(图) 香港佳士得精致名表秋拍呈献550件珍品(图) 香港佳士得精致名表秋拍呈献550件珍品(图) 历史上最大盗窃案 历史上最大盗窃案 利比亚宝藏战火中遭劫(图) 上海一旗袍沙龙已有400多人 上海一旗袍沙龙已有400多人 “旗袍美姨”秀风采(图) 共和国首席画师刘宇一17年三画《良宵》(图) 共和国首席画师刘宇一17年三画《良宵》(图) “收藏家翡翠课程”——让您远离欺骗购好翠(图) “收藏家翡翠课程”——让您远离欺骗购好翠(图)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